作者: 王之文張國生劉桂蘭
【原詩】:
宣室求賢訪逐臣(2),賈生才調更無倫(3)。
可憐夜半虛前席(4),不問蒼生問鬼神(5)!
【原詩作者】:李商隱
【導讀入境】:
據《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賈生征見,孝文帝方受釐,坐宣室。上因感鬼神事,而問鬼神之本。賈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狀。至夜半,文帝前席。既罷,曰:‘吾久不見賈生,自以為過之,今不及也。’”這首詩即以此為題材。作于大中二年(860)。
漢文帝求賢殷切,召回了被放逐之臣,并迫不及待地在宣室接見問事。而這被召見的賈生是才華橫溢、格調非凡、無與倫比的賢士。明君賢臣相聚一室談得很投機,以至夜已過半還渾然不知。且不自覺地移席向前,身體越挨越近。然而,真是可惜呀!為什么呢?原來文帝向賈生虛心討教的并非治國安邦的宏謨大計,竟是荒誕不經的鬼神問題。
【賞析】:
這首詩通過歌詠賈誼的故事,諷刺了封建帝王求神問道的虛妄無益以及好鬼神輕人才的愚昧。此詩選材的角度獨特。它不是從賈誼被漢文帝貶謫,親近無門,言路阻塞的角度寫起,來感嘆他懷才不遇,而是截取君臣相見問事的場景將讀者帶進特定情境,去感悟歷史,領會詩人對最高統治者不識人才、濫用人才的辛辣諷刺意味。由此可見詩的著眼點不在個人的窮通得失,而在于指出封建統治者,也包括漢文帝那樣的明君都往往不能真正重視人才,發揮他們的才干的弊端。
除此之外,這首詩還巧妙運用了正出反結的手法。首聯求、訪、贊層層推進,把文帝求賢心切的形象表現得淋漓盡致。尾聯反結,打開懸念,一句“不問蒼生問鬼神”,把詩的矛頭直指崇佛媚道、不顧民生、不任賢才的封建統治者。有諷有慨,寓慨于諷,發出懷才不遇的深沉感嘆。
【思考題】:
1.請把本詩與《病梅館記》、《馬說》相比較,看看選材角度有什么異同。
2.本詩中賈生的遭遇反映了怎樣的社會現實?
上一篇:中學生《豪放與婉約》古詩詞鑒賞
下一篇:中學生《賦得古原草送別》古詩詞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