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風·周南·關雎
無名氏
【原文】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1]。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2]。
參差荇菜,左右流之[3]。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4]。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5]。
悠哉悠哉,輾轉反側[6]。
參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7]。
參差荇菜,左右芼之[8]。
窈窕淑女,鐘鼓樂之[9]。
【注釋】
[1]關關:象聲詞,雌雄二鳥相互應和的叫聲。雎鳩(jūjiū):一種水鳥名,即魚鷹。洲:水中的陸地。
[2]窈窕(yǎo tiǎo)淑女:賢良美好的女子。窈窕,現引申為身材體態美好的樣子。窈:深邃,喻女子心靈美;窕:幽美,喻女子儀表美。淑:好,善良。好逑(hǎo qiú):好的配偶。逑:匹配。
[3]參差:長短不齊的樣子。荇(xìng)菜:水草類植物。圓葉細莖,根生水底,葉浮在水面,可供食用。左右流之:時而向左、時而向右地擇取荇菜。這里是以努力求取荇菜,隱喻君子努力追求淑女。流:義同“求”,這里指摘取。之:指荇菜。
[4]寤寐(wù mèi):醒和睡。指日夜。
[5]思服:思念。服:想。
[6]思服:思念。服:想。
[7]琴瑟友之:彈琴鼓瑟來親近她。友:此處用作動詞,有親近之意。
[8]芼(mào):擇取,挑選。
[9]鐘鼓樂之:用鐘鼓奏樂來使她快樂。樂:使動用法,使……快樂。
【作者】
這是《詩經》中的第一篇詩歌。《詩經》是中國古代詩歌開端,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詩經》收集了公元前11世紀至前6世紀的古代詩歌305首,除此之外還有6篇有題目無內容,即有目無辭,稱為“笙詩六篇”(南陔、白華、華黍、由庚、崇丘、由儀),反映了西周初期到春秋中葉約五百年間的社會面貌。《詩經》按“風”、“雅”、“頌”三類編輯。“風”是周代各地的歌謠;“雅”是周人的正聲雅樂,又分《小雅》和《大雅》;“頌”是周王庭和貴族宗廟祭祀的樂歌,又分為《周頌》、《魯頌》和《商頌》。《詩經》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部詩歌總集。對后代詩歌發展有深遠的影響,成為中國古典文學現實主義傳統的源頭。
《國風》是《詩經》的一部分,大抵是周初至春秋間各諸侯國華夏族民間詩歌。國風是《詩經》中的精華,是華夏民族文藝寶庫中璀璨的明珠。
《周南》是《詩經·國風》中的部分作品。周朝時期采集的詩篇,因在周王都城的南面而得名,同時“南”又是方位之稱,在周代習慣將江漢流域的一些小國統稱之“南國”或“南土”、“南邦”等,所以詩的編輯者便將采自江漢流域許多小國的歌詞,連同受“南音”影響的周、召一些地方采來的歌詞,命名為“周南”,以與其他十四國風在編排的形式上整齊劃一。
《周南》包括十一篇詩歌:關雎、葛覃、卷耳、樛木、螽斯、桃夭、兔罝、芣、漢廣、汝墳和麟之趾。
【賞析】
《關雎》為先秦時代華夏族民歌,是《詩經》中的第一篇詩歌,通常認為是一首描寫男女戀愛的情歌。
這首詩的主要表現手法是“比”和“興”,這兩種手法都是《詩經》中常用的文學表達方式。“比”就是比喻,“興”是先說一件事以引起所要說的事。
此詩在藝術上巧妙地采用了“興”的表現手法。首章以雎鳥相向和鳴,相依相戀,興起淑女陪君子的聯想。以下各章,又以采荇菜這一行為興起主人公對女子瘋狂地相思與追求。全詩語言優美,善于運用雙聲、疊韻和重疊詞,增強了詩歌的音韻美和寫人狀物、擬聲傳情的生動性。
《關雎》中以“興”為主,但“興”中帶“比”,以雎鳩鳥“比”淑女應配君子;以荇菜流動無方起興,興中暗“比”淑女之難求。這種手法的優點在于寄托深遠,含蓄雋永,能產生“文已盡而意有余”的效果。
全詩共分為三章。第一章四句,以水鳥和鳴起興,引出對美麗賢淑好姑娘的愛慕之情。第二章八句,寫詩歌主人公對意中人的追求及思念之情。第三章八句,寫詩歌主人公與意中人熱戀的美好時光和舉行婚禮的熱烈場面。在這一章中,主人公經過不懈的追求,終于得到了意中人的愛情,詩的格調一變而為輕松、明快,與第二章的迂回低緩形成了鮮明的對照。以“琴瑟友之”來表現戀愛生活的和諧、美滿,以“鐘鼓樂之”來描繪婚禮的盛況,著墨不多,卻能給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主人公得意的心情和愉快的神態已躍然紙上。
此外,這首詩還采用了一些雙聲疊韻聯綿字,以增強詩歌音調的和諧美,同時還增強了描寫的生動性。孔子對《關雎》有著很高的評價,他認為《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而這正是儒家所肯定的一種藝術風格,所以在選編《詩經》時將其放在《詩經》的第一篇。
《關雎》的內容其實很單純,是寫一個“君子”對“淑女”的追求,寫他得不到“淑女”時心里苦惱,翻來覆去睡不著;得到了“淑女”就很開心,叫人奏起音樂來慶賀,并以此讓“淑女”快樂。《詩經·國風》中的很多歌謠,都是既具有一般的抒情意味、娛樂功能,又兼有禮儀上的實用性,只是有些詩原來有什么用處后人不清楚了,就僅當作普通的歌曲來看待。把《關雎》當作婚禮上的歌來看,從“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唱到“琴瑟友之”“鐘鼓樂之”,也是喜氣洋洋的,很合適的。當然這首詩本身,還是以男子追求女子的情歌的形態出現的。之所以如此,大抵與在一般婚姻關系中男方是主動的一方有關。所以,這首詩可以被當作表現夫婦之德的典范。孔子從中看到了一種具有廣泛意義的中和之美,借以提倡他所尊奉的自我克制、重視道德修養的人生態度;《毛詩序》則把它推許為可以“風天下而正夫婦”的道德教材。這兩者視角雖有些不同,但在根本上仍有一致之處。
上一篇:《古離別》原文、注釋、譯文、賞析
下一篇:《國風·周南·桃夭》原文、注釋、譯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