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張翼之
《東華錄》是以《清實錄》為主要材料來源,按時間順序輯錄而成的。
實錄是所謂帝王之書,帶有機密性,撰修的目的不是為了流傳民間,而是為以后修“正史”積累資料。所以,每種實錄修成之后,只抄寫幾部,放在秘閣,只有史館的史官,因為修史的需要,有機會得以詳細閱讀。《東華錄》就是清代的兩位史官蔣良騏和王先謙先后輯錄而成的。又因為清代國史館設在北京東華門內。于是,他們都把自己輯錄的書叫《東華錄》。
蔣良騏(公元1723-1789年)字千之,一字嬴川,全州(今廣西全州縣)人,1751年(乾隆十六年)進士,授翰林院編修。1765年國史館重開,他充任纂修官,得以閱讀實錄,并纂輯自太祖天命年間至世宗雍正十三年,包括五帝六朝的重要史料,編成三十二卷,稱《東華錄》。到光緒年間,又出現了另一種《東華錄》,是王先謙纂輯的。王先謙(公元1840-1917年)字益吾,號葵園,湖南長沙人。同治年間進士,一生致力于古籍和歷史文獻的編校刊印工作。光緒年間曾充任史官,后官至內閣學士。他仿照蔣氏《東華錄》的體例,先纂輯乾隆、嘉慶和道光三朝實錄中的史實,成二百三十卷,稱《東華續錄》。后又以為蔣氏《東華錄》太簡,于是重新纂輯雍正以前的史實一百九十五卷,并同他的《東華續錄》合稱《九朝東華錄》。以后,就好象比賽一樣,有個叫潘頤福的人,輯《咸豐朝東華錄》六十九卷。之后,王先謙又輯《同治朝東華錄》一百卷,再合以前所輯總稱《十一朝東華錄》,共五百九十四卷。在公元1884-1891年間,曾先后以木刻和鉛印本流傳于世。
近代學者有人認為王氏《東華錄》較蔣氏《東華錄》詳盡,王書既出,蔣書可廢。這種看法是片面的。蔣書雖較簡略,但它所根據的實錄,是乾隆年間最后修改以前的舊本。因此,它保存了王書和傳世《清實錄》不愿收載的包括政治和經濟的許多重要史料,對于研究清初歷史有其重要的參考價值。如順治年間朝廷諫官議論圈地和逃人法受到皇帝譴責。給事中李裀就因于1655年(順治十二年)正月奏言逃人法立法過重,株連太多,結果落得個流徙尚陽堡的下場。1691年(康熙三十年)御史陸隴其因上疏指責捐納、保舉的危害,為朝臣所忌,康熙帝也說他“懵(měng)憤不知事情”,差一點被革職、發配。
還有一些方面,也很重要。蔣良騏在纂輯過程中,不專鈔實錄,其他文獻著述重要的也采用。經皇帝批示的大臣題本即“紅本”,是反映當時軍國大政的重要歷史檔案,書中就多處采用。此外,保存重要的原始文獻資料,也是蔣錄的特點之一。如順治元年史可法答多爾袞書,實錄不載,系據原札錄出;康熙元年,永歷帝致吳三桂書,南明野史也不載,系從《清實錄》錄出。
總之,兩部《東華錄》詳略不同,互有短長,各自為研究清代歷史提供了重要的參考價值,讀者不可偏廢。
繼《十一朝東華錄》之后,公元1909年(宣統元年)朱壽朋又纂輯出版了《東華續錄》,通稱《光緒朝東華錄》二百二十卷,起于1875年(同治十三年)止于1908年(光緒三十四年)。光緒朝這三十四年,正處于中國封建統治總崩潰的前夜,是各種社會矛盾激化的時代。而本書所輯的材料,數量多,涉及面廣,如內政、外交以及經濟生活和種族矛盾等方面的材料都異常的豐富。這就為研究清代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的發展,提供了很多有價值的史實。
本書同《十一朝東華錄》比較,有一個顯著的特點,那就是它的成書在實錄之前,所以,對朝臣們的奏報盡量全文照錄,這就豐富了光緒一朝的歷史內容,因而也為后來編纂的《德宗實錄》所不及。
本書在1909年由上海集成圖書公司排印過。中華書局在1958年根據集成圖書公司排印本加以整理后重新出版。
上一篇:王瑞明《東京夢華錄》中國名著簡介
下一篇:張翼之《東漢會要》中國名著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