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公客位榜
溫公客位榜
【原文】
司馬溫公[1]作相日,親書榜稿揭[2]于客位,曰:“訪及諸君,若睹朝政闕遺[3],庶民疾苦,欲進忠言者,請以奏牘聞于朝廷,光得與同僚商議,擇可行者進呈,取旨行之。若但以私書寵諭,終無所益。若光身有過失,欲賜規正,即以通封書簡分付吏人,令傳入,光得內自省訟,佩服改行。至于整會官職差遣、理雪罪名,凡干[4]身計,并請一面進狀,光得與朝省眾官公議施行。若在私弟垂訪,不請語及。某再拜咨白[5]。”乾道九年,公之曾孫伋出鎮廣州,道過贛[6],獲觀之。
【注釋】
[1]司馬溫公:即司馬光,字君實,陜西夏縣(今屬山西)人,北宋史學家。謚文正,追封溫國公。與劉恕等編撰編年史《資治通鑒》。[2]榜稿:榜,告示;揭,張貼。[3]闕遺:失誤與遺漏。[4]干:牽涉的意思。[5]咨白:說明,稟告。[6]贛:贛州,今屬江西。
【譯文】
司馬光當宰相的時候,親筆寫了一篇告示,并張貼在會見客人的地方,上面寫道:“來訪所有的人士,如果看到朝廷政事有失誤遺漏,百姓疾苦,想要提出中肯意見的,請用章奏上奏給朝廷,我和同僚們商議之后,選擇可行的再上交給皇上,經批準就會施行。但是倘若私下寫書給我,結果也是沒有益處。倘若我犯了什么錯誤,也希望大家不吝賜正,把書信封好交給吏員,讓官吏將信傳遞給我,我一定會反省自己,然后改過。對于那些處理官職的委派、平反罪名的事情,凡是牽涉到自身的,都請送來狀紙,我和眾臣商議后施行。倘若到我家里拜訪的,請不要談論公事。司馬光再拜敬作說明。”宋孝宗乾道九年(1173),司馬光的曾孫司馬伋去廣州做官,路過贛州,才看到了此榜文。
【評析】
批評者是我們的良師益友,因為他點出我們的缺點。有時候,別人批評我們,并不是對我們本身不滿意,而是對我們所做的事或對人的態度不滿意,他們的批評只是對我們所做事情的一種建議,并不是無中生有的挑剔。善意的批評,能讓我們知道存在著哪些不足和缺點,這樣就能在日后的生活中慢慢地彌補或改掉缺點,更加的完善自己。可以說,司馬光能夠當上宰相,并受人愛戴,這與他善于虛心接受別人的批評有著很大的關系。在現實生活中,我們頁應該向司馬光一樣,有一種善于接受別人批評的精神。
上一篇:《容齋隨筆·無名殺臣下》譯文與賞析
下一篇:《容齋隨筆·熙寧司農牟利》譯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