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文藝美學要略·人物·季莫菲耶夫
列昂尼德·伊萬諾維奇·季莫菲耶夫(Леонид Иван-ович Тимофеев,1904—)蘇聯著名的文藝理論家。1925年畢業于勃柳索夫高級文學院,后長期任莫斯科大學教授,世界文學研究所研究員。1958年當選為蘇聯科學院通訊院士。主要著作有: 《詩歌理論》 (1939), 《俄羅斯詩歌理論與歷史論文集》 (1958), 《蘇聯文學:方法、風格、流派》(1964),高校教材《文學理論基礎》(1940年初版,1976年五版),中學教材《蘇聯文學史》 ( 1940年初版,1955年十版),《根據歷史的意志》(1979)等。
季莫菲耶夫是蘇聯最早運用馬克思主義美學觀點研究藝術形象問題的學者之一,他所撰高校教材《文學理論基礎》不僅在蘇聯有廣泛的影響,對中國解放后的文藝理論教學也起過相當大的作用。
季莫菲耶夫以馬列主義的反映論為基礎,認為文學是生活的反映。他的文藝理論的核心是“形象”或“形象性”,就是把形象地反映生活看作文學最本質的特征。從理論淵源上看,這一理論基本上是對黑格爾關于形象的理論的改造。他認為,形象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在文學中人們稱反映生活的典型人物為形象,以有別于其他意識形態,而形象又是文藝反映生活的特有形式。根據這種特有的反映形式,藝術有其特殊的對象,即和人有著復雜關系的社會、自然等現象方面,現實的一切方面。藝術家的認識對象是現實,他的反映對象是與現實有著復雜和多方面關系的人。文學的對象既然是人,所以季莫菲耶夫認為,一、文學的任務就是描寫具有不可重復的個性的人,描寫他的心理的多樣性,他的社會、日常生活和自然環境,他的性格的形成和發展,他的語言特征等等,在此基礎上,他提出了文學描寫的個性化問題。二、與此同時,也就出現了文學描寫的概括性的問題。在他看來,形象是具體的,同時也是概括的人類生活圖景,它借助虛構而被創造出來,并具有審美意義。季莫菲耶夫還認為,藝術性和形象性是相一致的,藝術地反映生活,也就是形象地反映生活。藝術性既包括了概括的正確性,也包含著描寫的生動性,人民性。
季莫菲耶夫的這一理論 在六十年代中期高爾基世界文學研究所集體編撰的大型的三卷本《文學理論》中,仍然占有重要的地位,他們仍然把形象視為“藝術內容”的核心。
上一篇:外國文藝美學要略·人物·季米特洛夫
下一篇:文藝審美分類創造·宮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