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四 未嘗含怒
八十四 未嘗含怒
范忠宣公安置永州,課兒孫誦書,躬親訂教督,常至夜分。在永州三年,怡然自得,或加以橫逆,人莫能堪,而公不為動,亦未嘗含怒于后也。每對賓客,唯論圣賢修身行己,余及醫藥方書,他事一語不出口。而氣貌益康寧,如在中州時。
【譯文】
范純仁被貶,安家于永州時,教子孫們讀書,親自監督,經常到深夜時分。在永州生活的三年中,他心平氣和,怡然自得,有人對他蠻橫無理,常人都不堪忍受,唯獨范純仁并不為之所動,也從沒有在事后懷恨在心。每次和客人交談的時候,只是談論圣賢們修身養性的事而已,要不就是醫術藥方之類的事情,關于其他方面的事情,一句話也不說。于是他的氣色和外貌日益顯得安康寧靜,就如同在京城的時候一樣。
【評析】
“置其身于是非之外,而后可以折是非之中;置其身于利害之外,而后可以觀利害之變。”清代金蘭生的這句處世格言告訴我們,是非成敗都是些外在的東西,我們只有清楚這一點,才能在日常生活及為人處世中,更加豁達、開朗、樂觀,不被身外之物所左右。
范純仁被貶官之后,仍然豁達開朗、心平氣和、怡然自得,絲毫沒有悲傷和怨氣,仿佛自己的生活沒有發生變故一樣。能做到這一點,確實需要一定的氣度,而且必定深諳“是非成敗都是外在的東西”這個道理。
人生的旅途上免不了會有或大或小的挫折,無論一個人是國王還是乞丐,是英雄還是罪犯,是萬眾矚目的明星還是普普通通的平凡人,都會有自己的挫折和痛苦。如果患得患失、瞻前顧后、斤斤計較,就會分散自己的精力,影響自己對事物的分析判斷。如果我們能像范純仁那樣,將功名利祿全拋于腦后,將得失成敗都置于身外,過著清心寡欲、閑適恬淡的生活,豈不快哉!
典例闡幽 樂觀面對挫折
華羅庚中學畢業后,因交不起學費被迫失學。回到家鄉,一面幫父親干活,一面繼續頑強地讀書自學。不久,又身染傷寒,病勢垂危。他在床上躺了半年,病痊愈后,卻留下了終身的殘疾——左腿的關節變形,瘸了。當時,他只有19歲,在那迷茫、困惑,近似絕望的日子里,他想起了雙腿殘后著兵法的孫臏。“古人尚能身殘志不殘,我才只有19歲,更沒理由自暴自棄,我要用健全的頭腦,代替不健全的雙腿!”青年華羅庚就是這樣頑強地和命運抗爭。白天,他拖著病腿,忍著關節劇烈的疼痛,拄著拐杖一顛一顛地干活,晚上,他在油燈下自學到深夜。1930年,他的論文在《科學》雜志上發表了,這篇論文驚動了清華大學數學系主任熊慶來教授。以后,清華大學聘請華羅庚當了助理員。在名家云集的清華園,華羅庚一邊做助理員的工作,一邊在數學系旁聽,還用四年時間自學了英文、德文、法文、發表了十篇論文。他25歲時,已是蜚聲國際的青年學者了。
在遇到困難和挫折時,自尊的人,能夠奮發向上,自強不息,征服挫折和失敗,在挫折與失敗中獲得成功。而喪失自尊的人,遇到困難和挫折時,往往自暴自棄.自輕自賤的人在遇到困難和挫折時,首先想到的是自己不行了,從而放棄了努力奮斗。所以沒有自尊的人,是不可能在事業上取得成功的。
巴雷尼小時候因病成了殘疾,母親的心就像刀絞一樣,但她還是強忍住自己的悲痛。她想,孩子現在最需要的是鼓勵和幫助,而不是媽媽的眼淚。母親來到巴雷尼的病床前,拉著他的手說:“孩子,媽媽相信你是個有志氣的人,希望你能用自己的雙腿,在人生的道路上勇敢地走下去!好巴雷尼,你能夠答應媽媽嗎?”母親的話,像鐵錘一樣撞擊著巴雷尼的心扉,他“哇”的一聲,撲到母親懷里大哭起來。從那以后,媽媽只要一有空,就給巴雷尼練習走路,做體操,常常累得滿頭大汗。有一次媽媽得了重感冒,她想,做母親的不僅要言傳,還要身教。盡管發著高燒,她還是下床按計劃幫助巴雷尼練習走路。黃豆般的汗水從媽媽臉上淌下來,她用干毛巾擦擦,咬緊牙,硬是幫巴雷尼完成了當天的鍛煉計劃。體育鍛煉彌補了由于殘疾給巴雷尼帶來的不便。母親的榜樣作用,更是深深教育了巴雷尼,他終于經受住了命運給他的嚴酷打擊。他刻苦學習,學習成績一直在班上名列前茅。最后,以優異的成績考進了維也納大學醫學院。大學畢業后,巴雷尼以全部精力,致力于耳科神經學的研究。最后,終于登上了諾貝爾生理學和醫學獎的領獎臺。
上一篇:忍學《八十六 處家貴寬容》譯文與賞析
下一篇:忍學《六 誣金》譯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