爭之忍第三十八
爭之忍第三十八
爭權于朝,爭利于市,爭而不已,暋不畏死。
財能得人,亦能害人。人曷不悟,至于喪身。權可以寵,亦可以辱。人胡不思,為世大僇?
達人遠見,不與物爭。視利猶糞土之污,視權猶鴻毛之輕。污則欲避,輕則易棄。避則無憾于人,棄則無累于己。噫,可不忍歟!
【譯文】
爭權的人在朝廷上爭權,爭利的人在市場上爭利,爭來爭去永不罷休,猶如奪財之人逞強而不怕死。
錢財能夠對人有利,就如仁義散財而得民心;錢財同樣也能害人,就如不仁不義之人,為了聚財不擇手段而丟命。人為什么還不覺悟,以至于為了爭奪錢財而喪命呢?權勢可以使人得寵,也可能使人受辱。人為什么不仔細思索一下,以至于為了權勢而斷送自己的性命呢!
豁達的人有遠見卓識,不與別人爭名奪利。他們把利看得如同糞土一樣污濁,把權看得比鴻毛還輕。對于污濁的東西,自然會想方設法地避開它,對于輕賤的東西,也會很容易地拋開它。避開了利則可以使人無恨,拋開了權則可以使自己輕松。唉!名利能利于人亦能害于人,面對名利,怎能不忍住自己的占有之心呢?
【評析】
古人對于仇爭是不贊成的。他們贊成和提倡的是相互之間的寬容和諒解,反對彼此無休無止地結怨、成仇、爭斗,那樣對個人無利,對他人也有害,對社會同樣沒有任何好處。仇恨越積越深,仇爭不忍,則會以仇報仇,無休無止,這樣對個人對事業都沒有好處。要忍仇不爭,做到以德報怨,確實需要寬廣的胸懷。只要能認識道仇爭的害處,相信大多數人都能盡量的化解矛盾,團結共事。
典例闡幽 明爭暗斗,損人損己
無論古今,與人結仇結怨,都只因為一點小事,就把別人的過錯牢牢記在心中,這是不能忍仇的行為,這樣做只能讓人看到其心胸的狹隘,不足以共事罷了。
宋朝郭進任山西巡檢時,有個軍校到朝廷控告他,宋太祖召見了那個告狀的人,審訊了一番,結果發現他在誣告郭進,就把他押送回山西,并交給郭進處置。有不少人勸郭進殺了那個人,郭進沒有這樣做。當時正值兆漢國入侵,郭進就對誣告他的人說:“你居然敢到皇帝面前去誣告我,也說明你確實有點膽量。現在我既往不咎,赦免你的罪過,如果你能出其不意,消滅敵人,我將向朝廷保舉你。如果你打敗了,就自己去投河,別弄臟了我的劍。”那個誣告他的人深受感動,果然在戰斗中奮不顧身,英勇殺敵,后來打了勝仗。郭進不記前仇,向朝廷推薦了他,使他得到提升。
容忍別人對自己所犯的過錯,不記仇,別人必然以自己的一技之長來酬謝你。寬容自己的仇人,仇人會良心發現,必會找機會以死相報。那些專門去收集別人的過錯,去尋找仇人的人,與郭進的不爭仇相比,不是太愚蠢了嗎?
三國時的曹操,很注意接班人的選擇。長子曹丕雖為太子,但小兒子曹植更有才華,文名滿天下,很受曹操器重。于是曹操產生了換太子的念頭。
曹丕得知消息后十分恐慌,忙向他的貼身大臣賈詡討教。賈詡說:“愿您有德行和度量,像個寒士一樣做事,兢兢業業,不要違背做兒子的禮數,這樣就可以了。”曹丕深以為然。
一次曹操出征,曹植高聲朗誦自己做的歌功頌德的文章來討父親歡心,并顯示自己的才能。而曹丕卻伏地而泣,跪拜不起,一句話也說不出。曹操問他什么原因,曹丕便哽咽著說:“父王年事已高,還要掛帥親征,作為兒子心里又擔憂又難過,所以說不出話來。”
一言既出,滿朝肅然,大臣們都為太子如此仁孝而感動。反觀曹植,大家倒覺得他只曉得為自己揚名,未免華而不實,有悖人子孝道,作為一國之君恐怕難以勝任。結果還是“按既定方針辦”,太子還是原來的太子。曹操死后,曹丕順理成章地登上了魏國皇帝的寶座。
其實剛開始時,曹丕是極不甘心自己的太子之位被弟弟奪走的,他想拼死一爭,卻又明知自己的才華遠在曹植之下,勝數極微,一時竟束手無策。但他畢竟是聰明人,經賈詡的點化,他去做一些更實際的事情。當然,最后這場兄弟奪嫡之爭,以看似不爭者取勝而告終。
上一篇:忍學《乞之忍第六十二》譯文與賞析
下一篇:忍學《事君之忍第八十四》譯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