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君之忍第八十四
事君之忍第八十四
子路問事君于孔子,孔子教以勿欺而犯。唐有魏征,漢有汲黯。
長君之惡其罪小,逢君之惡其罪大。張禹有靦于帝師之稱,李勣何顏于廢后之對?
俯拾怒擲之奏札,力救就戮之緋裈。忠不避死,主耳忘身。一心可以事百君,百心不可以事一君。若景公之有晏子,乃是為社稷之臣。噫,可不忍歟!
【譯文】
《論語》載:子路向孔子詢問怎樣侍奉君主,孔子告訴子路說:“不要欺騙君主,還要敢于直言相諫。”唐代的魏徵和漢代的汲黯,都是這樣敢于直言進諫的典范。
孟子說過,輔助君王的大臣,在君主有過失時不能勸諫反而還順從他,這種不忠之罪還算小;如果君主過失尚未形成,卻慫恿并引導其釀成,這種不忠就是罪大惡極了。西漢的張禹身為漢宣帝的老師,卻助長皇帝的過失,因此他有愧于皇帝老師的稱呼;唐代的李勣慫恿唐高宗李治廢掉現任皇后,改立武則天為皇后,因此他有何臉面去見被廢的皇后?
宋人趙普俯身拾起被宋太祖憤怒擲到地上的奏折,極力向宋太祖推薦人才;隋朝趙綽誓死相救因穿紅褲去朝見皇上而將被處決的辛稟,捍衛法律的尊嚴。趙普和趙綽二人就真正做到了侍奉君主,盡忠就不怕殺頭,為了君主,不惜犧牲自己。齊相晏嬰認為:一心可以侍奉好幾代君主,三心二意卻難以侍奉一位君主。如果能像齊景公擁有晏嬰這樣的忠臣一樣,那么就可以說是有社稷之臣了。啊!侍奉君主最主要的是忠誠,怎么能容忍事君而存有二心呢!
【評析】
服侍君主時,就要忠肝義膽,而不要巧言令色,作諂媚之態。這樣,才能輔佐君主成就大業,也才符合事君之道。對于如何侍奉君主這個問題,各人有各人的觀點,一個時代也有一個時代的理解。天下的人,有好也有壞,任用好人則天下太平,任用壞人則國家衰敗。在公卿大臣之間,感情有喜愛也有憎惡,憎惡的人只見到可恨之處,喜愛的人只看到可愛之處。愛和恨之間,應當謹慎小心地對待。如果愛一個人又知道他的缺陷,恨一個人又知道他的優點,除去邪惡時不猶豫,任用賢人時不猜忌,國家就能興旺了。
典例闡幽 直言進諫,死而后已
玄武門之變后,有人向秦王李世民告發,東宮有個官員,名叫魏徵,曾經參加過李密和竇建德的起義軍,李密和竇建德失敗之后,魏征到了長安,在太子建成手下干過事,還曾經勸說建成殺害秦王。
秦王聽了,立刻派人把魏徵找來。
魏徵見了秦王,秦王板起臉問他說:“你為什么在我們兄弟中挑撥離間?”
左右的大臣聽秦王這樣發問,以為是要算魏徵的老賬,都替魏徵捏了一把汗。但是魏徵卻神態自若,不慌不忙地回答說:“可惜那時候太子沒聽我的話。要不然,也不會發生這樣的事了。”
秦王聽了,覺得魏徵說話直爽,很有膽識,不但沒責怪魏徵,反而和顏悅色地說:“這已經是過去的事,就不用再提了。”
唐太宗即位以后,把魏徵提拔為諫議大夫,還選用了一批建成、元吉手下的人做官。原來秦王府的官員都不服氣,背后嘀咕說:“我們跟著皇上多少年。現在皇上封官拜爵,反而讓東宮、齊王府的人先沾了光,這算什么規矩?”
宰相房玄齡把這番話告訴了唐太宗。唐太宗笑著說:“朝廷設置官員,為的是治理國家,應該選拔賢才,怎么能拿關系來做選人的標準呢。如果新來的人有才能,老的沒有才能,就不能排斥新的,任用老的啊!”
大家聽了,才沒有話說。
有一天,唐太宗讀完隋煬帝的文集,跟左右大臣說:“我看隋煬帝這個人,學問淵博,也懂得堯、舜好,桀、紂不好,為什么干出事來這么荒唐?”
魏徵接口說:“一個皇帝光靠聰明淵博不行,還應該虛心傾聽臣子的意見。隋煬帝自以為才高,驕傲自信,說的是堯舜的話,干的是桀紂的事,到后來糊里糊涂,就自取滅亡了。”唐太宗聽了,感觸很深,嘆了口氣說:“唉,過去的教訓,就是我們的老師啊!”
唐太宗看到他的統治鞏固下來,心里高興。他覺得大臣們勸告他的話很有幫助,就向他們說:“治國好比治病,病雖然好了,還得好好休養,不能放松。現在中原安定,四方歸服,自古以來,很少有這樣的日子。但是我還得十分謹慎,只怕不能保持長久。所以我要多聽聽你們的諫言才好。”
魏徵說:“陛下能夠在安定的環境里想到危急的日子,太叫人高興了。”
以后,魏徵提的意見越來越多。他看到太宗有不對的地方,就當面力爭。有時候,唐太宗聽得不是滋味,沉下了臉,魏徵還是照樣說下去,叫唐太宗下不了臺階。
公元43年,那位直言敢諫的魏徵病死了。唐太宗很難過,他流著眼淚說:“一個人用銅做鏡子,可以照見衣帽是不是穿戴得端正;用歷史做鏡子,可以看到國家興亡的原因;用人做鏡子,可以發現自己做得對不對。魏徵一死,我就少了一面好鏡子了。”
上一篇:忍學《爭之忍第三十八》譯文與賞析
下一篇:忍學《事師之忍第八十五》譯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