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實 《孫子兵法》
孫子曰:凡先處戰地而待敵者佚,后處戰地而趨戰者勞。故善戰者,致人而不致于人。
能使敵人自至者,利之也;能使敵人不得至者,害之也。故敵佚能勞之,飽能饑之,安能動之。
出其所不趨,趨其所不意。行千里而不勞者,行于無人之地也。攻而必取者,攻其所不守也;守而必固者,守其所不攻也。
故善攻者,敵不知其所守;善守者,敵不知其所攻。
微乎!微乎!至于無形;神乎!神乎!至于無聲。故能為敵之司命。
進而不可御者,沖其虛也;退而不可追者,速而不可及也。故我欲戰,敵雖高壘深溝,不得不與我戰者,攻其所必救也;我不欲戰,雖畫地而守之,敵不得與我戰者,乖其所之也。
故形人而我無形,則我專而敵分。我專為一,敵分為十,是以十攻其一也,則我眾而敵寡;能以眾擊寡者,則吾之所與戰者,約矣。吾所與戰之地不可知,不可知,則敵所備者多;敵所備者多,則吾所與戰者,寡矣。
故備前則后寡,備后則前寡,備左則右寡,備右則左寡,無所不備,則無所不寡。寡者,備人者也;眾者,使人備已者也。
故知戰之地,知戰之日,則可千里而會戰。不知戰地,不知戰日,則左不能救右,右不能救左,前不能救后,后不能救前,而況遠者數十里,近者數里乎?
以吾度之,越人之兵雖多,亦奚益于勝哉?故曰:勝可為也。敵雖眾,可使無斗。
故策之而知得失之計,作之而知動靜之理,形之而知死生之地,角之而知有余不足之處。
故形兵之極,至于無形;無形,則深間不能窺,智者不能謀。
因形而措勝于眾,眾不能知;人皆知我所以勝之形,而莫知吾所以制勝之形。故其戰勝不復,而應形于無窮。
夫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趨下;兵之形,避實而擊虛。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敵而制勝。故兵無常勢,水無常形;能因敵變化而取勝者,謂之神。
故五行無常勝,四時無常位,日有短長,月有死生。
〔注釋〕處:到達。待:等待。佚:通“逸”,安逸。趨戰:急速。致人:使……人來。即調動人。自至:自己來到。利:引誘。出:出擊。?。簥Z取、占取。守:防守、防御。微:精深、奧妙。司命:命運的主宰。壘:土壘成的墻。溝:環繞壘的壕溝。畫地:以指劃地,即不筑城壘挖壕溝、不設防。乖其所之:即出乎他的意料之外。乖,違背。形人:使敵人現形。形:現形。無形:不現形,即不被發現。專:集中兵力。分:分散兵力。約:原意為簡略,此為少。所備者多:設防之處多。備人:防備他人。度:推測、估計。越:越國。奚:何。勝可為:勝利可以創造的。無斗:無法戰斗。策:策劃、謀算,即所謂的“廟算”。作之:做它,指策劃。形之:指通過布置兵力所造成的陣形。角:角逐、較量。形兵:兵陣布置。深間:隱蔽得很深的間諜。不能謀:無法謀算。因形:依靠兵陣布置。形:指態勢。制勝:致勝。復:重復。應形于無窮:指順應各種態勢而不斷變換兵陣戰術。五行:水、火、木、金、土。無常勝:指五行相生相克,互為勝負。無常位:指四季所當辰位并非一成不變。月有死生:指月有盈虧。
(燕永成)
〔鑒賞〕虛是空虛,實指實在,是人所共知的。不過,戰爭行為里,虛和實又有特別的含義,凡說到虛,是說兵力的空虛而薄弱;實,則是兵力的集中而強大。怎樣辨別對方的虛還是實,又怎樣做到以實擊虛,還是要費一番周章的?!短搶崱菲菫榛卮疬@個問題。
曹操在解釋這一篇的題旨時說:“能虛彼實己也”,意思是說,能夠做到虛彼、實己,就會有取勝的把握,亦就是孫子所說的勝利是可以用智慧和轉換力量的配置而取得的。
為什么能做到這一點,本篇里有一個形象化的比喻。孫子說,水適應不同的地形而流動,但總是避高而趨下;用兵應針對不同敵情,用不同方法而取勝,但又總是避實而擊虛。由此看來,正像水往下流是一條千古不易的規律那樣,戰爭中用以實擊虛的方法取勝,也是一條千古不易的規律。
所不同的是,水是依自己的本性,自然地決定流向,無須人來參與,而戰爭中的以實擊虛卻不是自然出現,要通過人的努力來達到虛與實的變換。從這點看,人的努力成了關鍵。
究竟人應怎樣去努力,《虛實》篇提出了知與形兩個方面。
先說知。
所謂知,是指探知對方的實情。如果知道作戰地點,又知道作戰日期,便可以到千里以外去會戰;如果既不知戰地,又不知戰日,哪怕只有幾里地的路程也不要去打。原因在于,前一種情況是對方情況能了然于胸,能互相救援,后一種情況像瞎子摸象,會孤立無援。
如何去知,本篇中提供了四項辦法。一是策,就是經過籌算和比較,去洞悉對方計劃的得失;二是作,是想辦法引誘對方先動作,以暴露他的兵力配置和活動規律;三是形,就是我方故意做假動作,觀察對方的反應,來判斷與對方作戰的地形是否有利;四是角,也就是用試探性的進攻,看看對方兵力的強點和弱點究竟在何處?這四項辦法,都是服從和服務于判斷對方兵力的虛還是實這一目的。
知與不知是相對的,對于敵方情況,應盡可能多地知;反過來,自己的情況,則盡可能封鎖起來,不許對方去知或者少知,也就是使他產生錯亂和迷惑,不知其所守,又不知其所攻,處于被動挨打的可悲境地。
除了上面說的知以外,還有一個辦法是形。
什么是形,形指軍形,也就是指兵力配置。這里說的形是指善于使用力量變換的辦法,使自己始終立于不敗之地。《虛實》篇里舉例說,如果我想攻打對方,兵力應配置在對方的軍隊“必趨”之地,使他不得不應戰;如果我不想和對方打,就應該把進軍方向選在“無人之地”,這樣,即使走一千里路也不會疲勞。他又舉例說,如果我方兵力能集中在一處,敵軍兵力分散在十處,我軍得以十倍兵力對付一處敵軍,形成我眾而敵寡,結果是以眾擊寡;反過來,如果我不想讓對方來攻,可以畫地而守,擺出一副堅決防守的架勢,敵人弄不清我究竟在哪里是真有準備,哪里是表面上有準備,結果會遲疑坐困,失去進攻的機會。
總的來看,《虛實》篇里說的“勝可為”,即勝利可以通過人的努力去創造,是靠了“知”和“形”這兩個關節來實現的。由于善用“知”和“形”,就可以達到調動對方、支配對方(致人)而不被對方所調動(致于人)這個目的,換成現在的話,就是牢牢地掌握住戰爭中的主動權。
《虛實》篇里關于戰爭中虛實變換、避實擊虛的道理,以及他說的“以利誘敵”、“以難阻敵”、“出其所必趨,趨其所不意”的各項措施,為歷代兵家所認可。吳子說:“用兵必審敵虛實而趨其危”,是要人們把兵力集中到敵人的虛弱部位和危難之點。曹操說“形藏則敵疑”(見《十一家注孫子》),凡能掩蓋自己的真實情況者就能產生迷惑對方的積極效果。還說,以其至實,擊其至虛,是用兵的規律。李荃說:“善用兵者,以虛為實;善破敵者,以實為虛。”(同上)這些論述都是強調:一個善戰者必須懂得以實擊虛和虛實變換的道理。
上一篇:性惡·《荀子》原文翻譯注釋與鑒賞
下一篇:董其昌《畫禪室論畫·畫旨(節錄)》原文翻譯注釋與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