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
英國詩人。一七八八年一月二十二日生于倫敦破落貴族家庭。十歲繼承叔祖的領地和爵位。一八〇一年進入哈羅中學讀書,一八〇五年求學于劍橋大學,學生時代喜愛啟蒙主義者伏爾泰和盧梭的作品,形成了民主自由思想和倔強好勝的性格。一八一八年大學畢業,翌年在上議院獲席位,即出國旅行,訪問了葡萄牙、西班牙、阿爾巴尼亞、希臘和土耳其。一八一一年回國后,兩次在議會發表演說,譴責英國政府迫害工人的政策。一八一六年三月,拜倫與妻子分居,對他懷有敵意的上流社會趁機大肆攻擊和誹謗,他因而憤然出國。五月抵達日內瓦,與雪萊結交,九月游阿爾卑斯山,十月到達瑞士,十一月定居意大利威尼斯,不久即與意大利民族解放組織燒炭黨人發生聯系。燒炭黨人起義失敗后,拜倫于一八二二年赴希臘,參加希臘人民反抗土耳其奴役的武裝斗爭。一八二四年四月十九日因病逝世,希臘為他舉國致哀。
拜倫的創作活動始于大學期間。一八〇七年發表第一篇詩作《懶散的時刻》。二年后寫成的詩評論《英格蘭詩和蘇格蘭評論家》,是為了回擊當時的權威雜志《愛丁堡評論》對他的處女作的嘲諷。其中提出了詩歌要表達現實生活的激進主張,初次顯露出辛辣的諷刺才能和創作銳氣。一八一二年,拜倫根據第一次出國觀感,寫了長詩《恰爾德·哈洛爾德游記》第一、二章,發表后名噪一時,譽滿全歐。同年問世的政治諷刺詩《“制壓搗毀機器法案”制訂者頌》,是詩人第一次國會演說后所作。它尖銳地揭露了英國立法者的殘忍和法律的反人道,成為英國文學史上第一篇反映資產階級剝削制度的杰作。從一八一三年到一八一六年,拜倫寫了《異教徒》(1813)、《阿爾比斯的新婚》(1813)、《海盜》(1814)、《娜拉》(1814)、《柯林斯的圍攻》(1816)和《巴西里納》(1816)等六部“東方敘事詩”,以及一組關于拿破侖的政治詩。“東方敘事詩”都以東歐、西亞為背景,描寫富有叛逆性格,不惜以生命追求自由的傲世寡合者的形象。在他們的身上,印記著詩人這時期的思想矛盾和精神特征,文學史上由此產生了“拜倫式英雄”之說。拜倫第二次出國,在瑞士期間寫了《恰爾德·哈洛爾德游記》第三章,長詩《錫隆的囚徒》(1816)和《普羅米修斯》(1816)。而意大利時期則是他的創作的高峰期。從一八一七至一八二四年的八年中,他寫了《恰爾德·哈洛爾德游記》的第四章,最終完成了這一抒情性敘事長詩;創作了七部詩劇,部分歷史劇,大量的諷刺詩以及詩體小說《唐璜》(未完成)。以主人公的名字命題的《曼弗雷德》是詩劇的代表作,詩中離群索居的曼弗雷德在對理性和知識感到失望之后,只求速死,并在臨死前拒絕向任何勢力屈服,這是“拜倫式英雄”的性格特征的進一步顯現。另一部重要詩劇《該隱》(1821),取材于《圣經》中該隱殺弟的故事,但詩人的筆力重在對上帝的指摘和嘲笑,表達了遠較《曼弗雷德》有意義的主題。一八二二年發表的諷刺長詩《審判的幻景》,是針對湖畔派詩人騷塞的同題詩而作。詩人辛辣地嘲諷了騷塞和他竭盡諂媚的英王喬治三世,顯示出極高的諷刺藝術才能。該詩一向被認為是諷刺詩的典范。《青銅世紀》(1823)是拜倫的又一重要諷刺詩,它直接抨擊了“神圣同盟”鎮壓歐洲革命的維也納會議,以尖刻的嘲笑語調和富于概括性的文字,刻劃了出席會議的反動頭目的形象,并揭露了英國資產階級對外政策的反動實質。拜倫詩歌的巨大社會諷刺力量,在他最后的一部宏篇巨著《唐璜》中得到進一步體現。拜倫的創作曾經是歐洲浪漫主義運動的一面旗幟,他的行動則是對他的詩作的具體實踐,這兩者在歐洲思想文化界都產生了重要影響。二十世紀初,他的作品被介紹到中國,很快引起知識界的感應,這對中國的民主斗爭和詩歌發展也產生了積極影響。
上一篇:拉辛和莎士比亞(1823—1825)
下一篇:拜占廷帝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