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錯論伐蜀
司馬錯論伐蜀
《戰國策·秦策一》
【題解】
公元前316年,巴蜀相攻,均求救于秦。秦王想利用蜀有內亂之機,興兵伐蜀。恰在此時,韓國入侵秦地,在攻韓還是伐蜀的問題上,秦王舉棋不定,遂召集群臣商議。秦國大將司馬錯主張伐蜀,而張儀主張攻韓,秦王采納了司馬錯的意見,一舉滅蜀,為秦國的富強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原文】
司馬錯與張儀爭論于秦惠王前[1]。司馬錯欲伐蜀,張儀曰:“不如伐韓。”王曰:“請聞其說。”
【注釋】
[1]司馬錯:戰國時秦將,秦惠王更元九年率軍克蜀。張儀:戰國時魏國人,著名縱橫家。
【譯文】
司馬錯和張儀在秦惠王面前爭論。司馬錯主張討伐蜀國,張儀說:“不如討伐韓國。”秦惠王說:“我愿意聽聽你們各自的見解。”
【原文】
對曰:“親魏善楚,下兵三川[2],塞轘轅、緱氏之口[3],當屯留之道,魏絕南陽,楚臨南鄭,秦攻新城、宜陽,以臨二周之郊,誅周主之罪,侵楚魏之地。周自知不救,九鼎寶器必出。
【注釋】
[2]三川:古郡名,戰國時韓宣王置,因境內有黃河、伊水、洛水三水而得名。
[3]轘(huán)轅:山名,在今河南偃師東南,山路險阻。
【譯文】
張儀回答說:“我們應先親近魏、楚兩國,然后出兵三川,堵住轘轅、緱氏兩個出口,擋住屯留的險道,讓魏國斷絕通往南陽之路,楚國出兵南鄭,我軍則攻擊新城和宜陽,逼近東西兩周的郊外,聲討周君的罪過,從而趁機削弱楚、魏兩國的土地。周王室知道自己在劫難逃,必會獻出九鼎傳國寶器。
【原文】
據九鼎,按圖籍[4],挾天子以令天下,天下莫敢不聽,此王業也。今夫蜀,西僻之國也,而戎狄之長也,弊兵勞眾[5],不足以成名,得其地,不足以為利。臣聞:‘爭名者于朝,爭利者于市。’今三川、周室,天下之市朝也,而王不爭焉,顧爭于戎狄[6],去王業遠矣。”
【注釋】
[4]按圖籍:按,查點。圖,地圖。籍,錢糧賬簿。
[5]弊:疲憊,這里做動詞用。
[6]顧:卻,反而。
【譯文】
“我們可以憑借九鼎,掌握地圖和錢糧賬簿,威逼周天子,以天子名義號令天下,沒有誰敢不從,這才是統治天下的大業啊。如今的蜀國,只是西邊一個偏僻的國家,是戎狄聚集之地,討伐蜀國會使我們的士兵疲憊,百姓勞苦,不足以成就威名;得到了那里的土地,也說不上有多少利益。我聽說有這樣一句話:‘要爭威名的到朝廷上爭,要爭利益的到市場上爭。’現在的三川地區和周王室,正是爭取威名之地,而大王卻不去爭奪,反而回頭去爭奪戎狄之地,這與建立帝王大業太遠了。”
【原文】
司馬錯曰:“不然。臣聞之:‘欲富國者,務廣其地;欲強兵者,務富其民;欲王者,務博其德。三資者備[7],而王隨之矣。’今王之地小民貧,故臣愿從事于易。夫蜀,西僻之國也,而戎狄之長也,而有桀紂之亂。以秦攻之,譬如使豺狼逐群羊也。取其地足以廣國也,得其財足以富民,繕兵不傷眾,而彼已服矣。故拔一國,而天下不以為暴;利盡西海,諸侯不以為貪。是我一舉而名實兩附,而又有禁暴正亂之名。
【注釋】
[7]資:有利條件。
【譯文】
司馬錯說:“不對。我聽說有這樣一句話:‘要使國家富裕,就必須擴大他的土地,要使軍隊強大,就必須讓他的百姓富足,要想稱王業,就必須普遍施行德政。這三個條件具備了,也就可以稱王于天下了。’現在秦國土地狹小、百姓貧困,所以我希望先從容易辦的事情做起。蜀國是西邊偏僻的國家,是戎狄聚集之地,而且像桀紂一樣混亂。用秦國的軍隊去攻打它,就如同讓豺狼追逐羊群一樣容易。奪取了它的土地,就能夠擴大秦國的土地,得到它的財產,才能夠使百姓富足,用兵又不傷害百姓,就會使蜀國順從降服了。因此,奪取了一個蜀國,而天下人并不認為我們橫暴;獲得了蜀國的財物,諸侯國也不會認為我們貪婪。這樣我們用兵一次就能名利雙收,又能得到制止暴亂的好名聲。
【原文】
今攻韓劫天子,劫天子,惡名也,而未必利也,又有不義之名。而攻天下之所不欲,危!臣請謁其故[8]:周,天下之宗室也;韓,周之與國也。周自知失九鼎,韓自知亡三川,則必將二國并力合謀,以因乎齊趙而求解乎楚魏。以鼎與楚,以地與魏,王不能禁。此臣所謂危,不如伐蜀之完也[9]。”惠王曰:“善!寡人聽子。”
【注釋】
[8]謁:稟告,陳說。
[9]完:妥當,萬全之意。
【譯文】
如果我們現在去攻打韓國,劫持周天子,劫持周天子會落得罪惡的名聲,而且未必有利可圖,還要承擔不義之名。進攻天下人都不敢進攻的地方,這是很危險的啊!請讓我講明其中的緣由:周王室,現在還是天下的宗室;韓國,是周國的友邦之國。如果周天子自己知道要失去九鼎,韓國自己知道要失去三川,那么周、韓兩國一定會齊心協力,依靠齊國和趙國,同時向楚、魏兩國求援,以解除危機。周朝如果將九鼎送給楚國,韓國如果將土地送給魏國,對此您是無法能阻止的。這就是我所說的攻打韓國的危險,其遠不如攻打蜀國那樣萬無一失。”梁惠王聽后說:“說得對!我聽從您的意見。”
【原文】
卒起兵伐蜀[10],十月取之,遂定蜀,蜀主更號為侯,而使陳莊相蜀。蜀既屬,秦益強富厚輕諸侯。
【注釋】
[10]卒:終于。
【譯文】
最后,秦國起兵進攻蜀國,花了近十個月時間奪取了蜀國,然后攻克了蜀國,將蜀國的君主改稱為侯,并派陳莊去輔佐蜀侯。蜀國歸附秦國以后,秦國日益富裕強大,也就更加看不起諸侯各國了。
【評析】
本文記敘了戰國時秦國關于外交軍事的一場論爭,圍繞如何成就秦國霸業,究竟應該“伐韓”、“伐蜀”展開的爭辯。
張儀主張伐韓,先陳述伐韓之利,至此一戰便可稱霸天下。接著又陳述伐蜀之弊。勝不足以成名,取不足以獲利,無名無利,且勞師動眾。作為秦相,心氣頗高,極有膽識,他的主張慷慨激昂,但只是主觀唯心的空想。
而司馬錯主張伐蜀,先駁斥張儀對伐蜀之弊的分析,接著明確指出成就霸業的三個必備條件:地廣、民富、德博,最后又有利有弊地陳述了伐韓之弊。他處事小心謹慎,從實際出發,立論堅實,提出積極穩妥的辦法,既能發展壯大自己,又能在輿論上站住腳。
作者用生花妙筆描寫了張儀與司馬錯兩人的精彩論戰,為我們刻畫了兩個截然不同的政治家形象。
上一篇:《古文觀止·司馬季主論卜》譯文與賞析
下一篇:《古文觀止·后出師表》譯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