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微卷五
知微卷五
【原文】
圣無死地,賢無敗局;縫禍于渺,迎祥于獨;彼昏是違,伏機自觸。集《知微》。
【譯文】
圣人行事,絕不會讓自己陷入絕境;賢者所為,從不讓自己面對敗局。因為他們善于從細(xì)微的征兆中預(yù)知福禍,防患于未然,得到圓滿的結(jié)果。如果昏昧而違背此原則,那么就會觸發(fā)危機。因此集《知微》卷。
周公論齊魯之政
【原文】
太公封于齊,五月而報政。周公曰:“何族同速也?”曰:“吾簡其君臣,禮從其俗?!辈葜留?,三年而報政。周公曰:“何遲也?”曰:“變其俗,革其禮,喪三年而后除之?!敝芄唬骸昂笫榔浔泵媸慢R乎?夫政不簡不易,民不能近;平易近民,民必歸之。”周公問太公何以治齊,曰:“尊賢而尚功?!敝芄唬骸昂笫辣赜写蹚s之臣?!碧珕栔芄我灾昔?,曰:“尊賢而尚親?!碧唬骸昂髮嬋跻??!?/p>
【譯文】
姜太公受封于齊地,五個月后就來向周公匯報政情。周公說:“怎么這么快呀?”太公說:“我簡化了君臣上下之禮,順應(yīng)了當(dāng)?shù)氐娘L(fēng)俗,所以很快?!辈菔芊庥隰?shù)?,三年后才匯報政情。周公說:“為什么這么遲呀?”伯禽說:“我改變他們的風(fēng)俗,革新他們的禮節(jié),喪禮三年后才除去孝服。”周公說:“魯國的后代必將要臣服于齊國了。政令不簡化不易實行,百姓不會親近;政令平易近人,百姓才會歸順?!敝芄珕柼绾沃卫睚R國,太公說:“尊敬賢者而崇尚建功立業(yè)的人?!敝芄f:“齊國的后代一定會出現(xiàn)篡位弒君的臣子?!碧珕栔芄绾沃卫眙攪?,周公說:“尊敬賢者而重視親族。”太公說:“魯國以后一定會日漸衰弱。”
【夢龍評】
二公能斷齊、魯之敝于數(shù)百年之后,而不能預(yù)為之維;非不欲維也,治道可為者止此耳。雖帝王之法,固未有久而不敝者也;敝而更之,亦俟乎后之人而已。故孔子有“變齊、變魯”之說。陸葵日曰:“使夫子之志行,則姬、呂之言不驗。”夫使孔子果行其志,亦不過變今之齊、魯,為昔之齊、魯,未必有加于二公也。二公之孫子,茍能日儆懼于二公之言,又豈俟孔子出而始議變乎?
【解評】
太公治齊,“簡其俗氣,因其禮”;伯禽治魯,“變其俗,革其禮”。這兩種治國的方式,周公說太公的要好,以后魯國也要弱于齊國。因為一個地方的風(fēng)俗習(xí)慣,并非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且政令的制定,在于施行后的效果,而不在于是否符合一定的模式。
管仲之遠(yuǎn)見
【原文】
管仲有疾,桓公往問之,曰:“仲父病矣,將何以教寡人?”管仲對曰:“愿君之遠(yuǎn)易牙、豎刁、常之巫、衛(wèi)公子啟方?!惫唬骸耙籽琅肫渥右糟虎俟讶?,猶尚可疑耶?”對曰:“人之情非不愛其子也。其子之忍,又何有于君?”公又曰:“豎刁自宮以近寡人,猶尚可疑耶?”對曰:“人之情非不愛其身也,其身之忍,又何有于君?!惫衷唬骸俺V讓徲谏?,能去苛病,猶尚可疑耶?”對曰:“死生,命也;苛病,天也。君不任其命,守其本,而恃常之巫,彼將以此無不為也?!薄策吪涸煅曰蟊?。〕公又曰:“衛(wèi)公子啟方事寡人十五年矣,其父死而不敢歸哭,猶尚可疑耶?”對曰:“人之情非不愛其父也,其父之忍,又何有于君。”公曰:“諾。”管仲死,盡逐之。食不甘,宮不治,苛病起,朝不肅,居三年,公曰:“仲父不亦過乎?”于是皆復(fù)召而反。明年,公有病,常之巫從中出曰:“公將以某日薨?!薄策吪核^無不為也。〕易牙、豎刁、常之巫相與作亂。塞宮門,筑高墻,不通人,公求飲不得,衛(wèi)公子啟方以書社四十下衛(wèi)②。公聞亂,慨然嘆,涕出,曰:“嗟乎!圣人所見豈不遠(yuǎn)哉?”
【譯文】
管仲生病時,齊桓公去看望他,問道:“仲父生病了,關(guān)于治國之道有什么可以教導(dǎo)寡人的?”管仲回答說:“我希望君王疏遠(yuǎn)易牙、豎刁、常之巫、衛(wèi)公子啟方四人?!被腹f:“易牙把自己的兒子烹煮了來滿足寡人使寡人能夠吃到人肉的美味,還有什么可疑的嗎?”管仲說:“人之常情沒有不愛兒子的,能狠得下心殺自己的兒子,對國君又有什么狠不下心的?”桓公又問:“豎刁閹割自己,以求親近寡人,還有什么可疑的嗎?”管仲說:“人之常情沒有不愛惜身體的,能狠得下心殘害自己的身體,對國君又有什么狠不下心的?”桓公又問:“常之巫能卜知生死,為寡人除病,還有什么可疑的嗎?”管仲說:“生死是天命,生病是疏忽。大王不篤信天命,固守本分,而依靠常之巫,他將借此胡作非為。”桓公又問:“衛(wèi)公子啟方侍候寡人十五年了,父親去世都不敢回去奔喪,還有什么可疑的嗎?”管仲說:“人之常情沒有不敬愛自己父親的,能狠得下心不奔父喪,對國君又有什么狠不下心的?”桓公最后說:“好,我答應(yīng)你?!惫苤偃ナ篮?,桓公就把這四個人全部趕走。但是,從此桓公吃飯無味,沒有心思治理朝政,舊病又發(fā)作,朝儀也毫不整肅。過了三年,桓公說:“仲父說得也有些過分了吧?”于是把這四個人又找了回來。第二年,桓公生病,常之巫出宮宣布說:“桓公將于某日去世。”易牙、豎刁、常之巫相繼起而作亂,關(guān)閉宮門,建筑高墻,不準(zhǔn)任何人進(jìn)出,桓公要求吃飯喝水都得不到。衛(wèi)公子啟方以齊之千戶歸降于衛(wèi)國。桓公聽說四人作亂,感慨地流著淚說:“唉!圣人的見識,難道不遠(yuǎn)大嗎?”
【注釋】
①慊(qiè):滿足,滿意。
②以書社四十下衛(wèi):社二十五家,四十社凡千家。公子啟方以千戶歸降于衛(wèi)國。
【夢龍評】
昔吳起殺妻求將,魯人譖之;樂羊伐中山,對使者食其子,文侯賞其功而疑其心。夫能為不近人情之事者,其中正不可測也。天順中,都指揮馬良有寵。良妻亡,上每慰問。適數(shù)日不出,上問及,左右以新娶對。上怫然曰:“此廝夫婦之道尚薄,而能事我耶?”杖而疏之。宣德中,金吾衛(wèi)指揮傅廣自宮,請效用內(nèi)廷。上曰:“此人已三品,更欲何為?自殘希進(jìn),下法司問罪?!编?!此亦圣人之遠(yuǎn)見也。
【解評】
人情,是人與人之間相互聯(lián)系的一種生存關(guān)系。既然人與人之間連基本的人倫都不講,那么這樣的人即使有才也不能重用。人倫人情是人最基本的品質(zhì),所以要做事,先學(xué)做人。
齊桓公舉動淺薄
【原文】
齊桓公朝而與管仲謀伐衛(wèi)。退朝而入,衛(wèi)姬望見君,下堂再拜,請衛(wèi)君之罪。公問故,對曰:“妾望君之入也,足高氣強,有伐國之志也。見妾而色動,伐衛(wèi)也!”明日君朝,揖管仲而進(jìn)之。管仲曰:“君舍衛(wèi)乎?”公曰:“仲父安識之?”管仲曰:“君之揖朝也恭,而言也徐,見臣而有慚色。臣是以知之?!?/p>
【譯文】
齊桓公上朝時與管仲商議討伐衛(wèi)國的事。退朝后回到后宮,衛(wèi)姬看到齊桓公后,立刻走下堂一再跪拜,替衛(wèi)君請罪?;腹珕査裁淳壒剩f:“妾看見君王進(jìn)來時,趾高氣揚,有討伐他國的心志??匆婃螅笸跄樕淖?,一定是要討伐衛(wèi)國了?!钡诙旎腹铣?,引見的人非常謙和地對管仲揖拜,然后將他請上堂管仲說:“君王要取消伐衛(wèi)的計劃了嗎?”桓公說:“仲父怎么知道的?”管仲說:“君王上朝時,態(tài)度謙讓,語氣緩慢,看見微臣時面露愧色,微臣因此知道?!?/p>
【原文】
齊桓公與管仲謀伐莒,謀未發(fā)而聞于國。公怪之,以問管仲。仲曰:“國必有圣人也。”桓公嘆曰:“嘻!日之役者,有執(zhí)柘杵而上視者,意其是耶?”乃令復(fù)役,無得相代。少焉,東郭垂至。管仲曰:“此必是也?!蹦肆顑喺哐佣M(jìn)之,分級而立。管仲曰:“子言伐莒耶?”曰:“然?!惫苤僭唬骸拔也谎苑ボ?,子何故曰?”對曰:“君子善謀,小人善意。臣竊意之也!”管仲曰:“我不言伐莒,子何以意之?”對曰:“臣聞君子有三色:優(yōu)然喜樂者,鐘鼓之色;愀然清靜者,缞绖之色;勃然充滿者,兵革之色。日者臣望君之在臺上也,勃然充滿,此兵革之色。君吁而不吟,所言者伐莒也;君舉臂而指,所當(dāng)者伐莒也。臣竊意小諸侯之未服者唯莒,故言之?!?/p>
【譯文】
齊桓公與管仲商議討伐莒國,計劃尚未發(fā)布卻已在國內(nèi)傳開。桓公覺得奇怪,就問管仲。管仲說:“國內(nèi)必定有高人。”桓公嘆息了一聲,說:“哎,白天工作的役夫中,有位拿著木杵一直向上看的,想必就是這個人。”于是命令役夫再回來工作,而且不可找人頂替。不久,那位叫東郭垂的低著頭到來。管仲說:“一定是這個人了?!本兔顑喺哒埶麃頃x見,并以接見賓客之禮按等級站立。管仲說:“是你說我國要討伐莒國的嗎?”東郭垂說:“是的?!惫苤僬f:“我不曾說要討伐莒國,你為什么說我國要討伐莒國呢?”東郭垂回答說:“君子善于策謀,小人善于推測,這是我私下猜測的?!惫苤僬f:“我不曾說要伐莒,你從哪里猜測的?”東郭垂回答說:“我聽說君子有三種臉色:悠然欣喜,是享受慶典音樂的臉色;憂愁清冷,是有喪事的臉色;生氣勃勃,是將用兵的臉色。有一天我看見君王站在臺上,生機勃勃,這就是將要用兵的臉色。君王嘆息而不呻吟,所說的就是討伐莒國;君王舉手所指的也是莒國的方位。我猜測小諸侯中沒有歸順的只有莒國,所以我說要討伐莒國?!?/p>
【夢龍評】
桓公一舉一動,小臣婦女皆能窺之,殆天下之淺人歟?是故管子亦以淺輔之。
【解評】
輔佐就是幫助皇帝治理國家的人,而輔佐他人也要找到合適的方法,比如像輔佐桓公這樣的人,他的一舉一動,連小民、婦女都能猜測得到,大概是相當(dāng)淺薄的人,所以管仲也用淺近的方法輔助他。
智過更姓 絺疵知情
【原文】
張孟談因朝智伯而出,遇智過轅門之外,智過入見智伯曰:“二主殆將有變!”君曰:“何如?”對曰:“臣遇孟談于轅門之外,其志矜,其行高?!敝遣唬骸安蝗?。吾與二主約謹(jǐn)矣,破趙,三分其地,必不欺也,子勿出于口。”智過出見二主,入說智伯曰:“二主色動而意變,必背君,不如今殺之?!敝遣唬骸氨鴷x陽三年矣,旦暮當(dāng)拔而饗其利,乃有他心,不可。子慎勿復(fù)言。”智過曰:“不殺,則遂親之?!敝遣唬骸坝H之奈何?”智過曰:“魏桓子之謀臣曰趙葭,韓康子之謀臣曰段規(guī),是皆能移其君之計。君其與二君約:破趙,則封二子者各萬家之縣一。如是,則二主之心可不變,而君得其所欲矣?!敝遣唬骸捌期w而三分其地,又封二子者各萬家之縣一,則吾所得者少,不可。”智過見君之不用也,言之不聽,出更其姓為輔氏,遂去不見。張孟談〔邊批:正是智過對手?!陈勚胍娤遄釉唬骸俺加鲋沁^于轅門之外,其視有疑臣之心;入見智伯,出更其姓。今暮不擊,必后之矣?!毕遄釉唬骸爸Z。”使張孟談見韓、魏之君,夜期,殺守堤之吏,而決水灌智伯軍。智伯軍救水而亂,韓,魏翼而擊之。襄子將卒犯其前,大敗智伯軍而擒智伯。智伯身死,國亡,地分,智氏盡滅,唯輔氏存焉。
【譯文】
張孟談朝見智伯后出宮,在軍營門外遇見智過。智過進(jìn)去見智伯說:“韓、魏兩國君恐怕要有變化?!敝遣f:“怎么看得出來?”智過回答說:“微臣在軍營門外遇見張孟談。他面帶矜色,步履高昂?!敝遣f:“不是這樣。我和韓、魏兩國君主約定很謹(jǐn)密準(zhǔn)確,攻占趙國后就三分趙地,他們一定不會欺騙我,你不要說出去?!敝沁^出來后拜見韓、魏兩國君主,又進(jìn)去說服智伯說:“韓、魏兩國君主神色游移,心志異常,一定會背叛您,不如現(xiàn)在殺了他們。”智伯說:“大軍駐晉陽已經(jīng)三年,最近就要攻破趙國,分享利益,現(xiàn)在才說他們有二心,那不太可能,你不要再說了。”智過說:“您不殺他們,就要親近他們。”智伯說:“怎么親近他們呢?”智過說:“魏桓子的謀臣叫趙葭,韓康子的謀臣叫段規(guī),都能改變他們君主的計劃。您可以和兩位君主約定,占領(lǐng)趙國后,就各封趙葭、段規(guī)一個萬戶的縣邑。這樣,兩國君主就不會改變心意,而您也可以實現(xiàn)您的心愿?!敝遣f:“占領(lǐng)趙國后要三分趙地,又要各封給桓子、康子一個萬戶的縣邑,那我得到的太少,不行。”智過見自己的計謀不被采納,忠言不被聽從,出宮后將姓改為輔氏,立刻離開,不再露面。張孟談聽到這件事后,入宮見趙襄子說:“微臣在營門外遇到智過,他顯然對微臣有疑心。他入宮見過智伯,出來后就更改姓氏,看來今天晚上我們不出兵就晚了?!壁w襄子說:“好。”就派張孟談去拜見韓、魏兩國君主,約定晚上殺掉守堤的官吏,然后放水淹智伯的軍隊。智伯的軍隊為救水而大亂,韓、魏軍隊從兩側(cè)攻擊,襄子帶兵從正面進(jìn)攻,打敗智伯的軍隊,擒住智伯。智伯被殺,國家滅亡,土地被瓜分,智氏全部被消滅,只有輔氏活了下來。
【夢龍評】
按《綱目》,智過更姓,在智宣子立瑤為后之時,謂瑤“多才而不仁,必滅智宗”,其知更早。
【原文】
智伯行水,魏桓子、韓康子驂乘。智伯曰:“吾乃今知水可以亡人國也?!被缸又饪底?,康子履桓子之跗。以汾水可以灌安邑,絳水可以灌平陽也。絺疵謂智伯曰:“韓、魏必反矣?!敝遣唬骸白雍我灾??”對曰:“以人事知之,夫從韓、魏而攻趙,趙亡,難必及韓、魏矣。今約勝趙而三分其地,城降有日,而二子無喜志,有憂色,是非反而何?”明日,智伯以其言告二子?!策吪捍廊恕!扯釉唬骸按俗嫵加麨橼w氏游說,使疑二家而懈于攻趙也。不然,二家豈不利朝夕分趙氏之田,而欲為此危難不可成之事乎?”二子出,絺疵入曰:“主何以臣之言告二子也?”智伯曰:“子何以知之?”對曰:“臣見其視臣端而疾趨,知臣得其情故也?!?/p>
【譯文】
智伯巡行以后看水勢,魏桓子、韓康子乘車同行。智伯說:“我現(xiàn)在才知道水可以使一個國家滅亡?!被缸映犊底拥氖种猓底硬然缸拥哪_背,互相示意,因為汾水可以淹沒魏都安邑,絳水可以淹沒韓都平陽。絺疵于是對智伯說:“韓、魏二主一定會反叛?!敝遣f:“你怎么知道?”絺疵回答說:“從人情世故中推想而知。我國同韓、魏兩國去攻擊趙國,趙國滅亡后,災(zāi)難一定會降臨韓、魏?,F(xiàn)在約定戰(zhàn)勝趙國以后三分趙地,現(xiàn)在距離趙國投降的日子近了,而桓子、康子不喜反憂,這不是要反叛是什么?”第二天,智伯將這些話告訴桓子和康子。兩人說:“這是臣子進(jìn)讒言想替趙氏游說,使您懷疑我們兩家而放棄攻打趙國。不然,我們兩家難道不喜歡早日分到趙氏的田地,反而做這種危險困難而又不可能成功的事嗎?”兩國國君出去后,絺疵進(jìn)來說:“主上為什么把微臣的話告訴兩位君主呢?”智伯說:“你怎么知道?”絺疵回答:“我看到他們望見微臣時,面容嚴(yán)肅,步履急速,可見他們知道微臣已揣測到他們的計劃了。”
【解評】
與人溝通時,有7%效果取自于說話人的面部表情,38%決于聲音(音量、音調(diào)、韻腳等),而有55%決于肢體語言(面部表情、身體姿勢等)。所以,解讀人心意時,要特別注意他人的肢體語言,因為肢體語言往往比口語溝通更具有可信性。
夏尤二翁忍事免禍
【原文】
夏翁,江陰巨族,嘗舟行過市橋。一人擔(dān)糞,傾人其舟,濺及翁衣,其人舊識也。僮輩怒,欲毆之。翁曰:“此出不知耳。知我寧肯相犯?”因好語遣之。及歸,閱債籍,此人乃負(fù)三十金無償,欲因以求死。翁為之折券。
【譯文】
夏翁是江陰縣的豪門大族,一次坐船從市橋經(jīng)過,有一個人挑糞,不小心將糞倒入自己船中,濺到了夏翁的衣服上,此人還與夏翁是舊相識。僮仆很生氣,想打他。夏翁說:“這是因為他不知情,如果知道是我,怎會冒犯我呢?”因而用好話把他打發(fā)走。回家后,夏翁翻閱債務(wù)賬冊查索,原來這個人欠了他家三十兩銀子無法償還,想借此求死。夏翁因此撕毀他的契券。
【原文】
長洲尤翁開錢典,歲底,聞外哄聲,出視,則鄰人也。司典者前訴曰:“某將衣質(zhì)錢,今空手來取,反出詈語,有是理乎?”其人悍然不遜。翁徐諭之曰:“我知汝意,不過為過新年計耳。此小事,何以爭為?”命檢原質(zhì),得衣帷四五事,翁指絮衣曰:“此御寒不可少?!庇种傅琅墼唬骸芭c汝為拜年用,他物非所急,自可留也。”其人得二件,默然而去。是夜竟死于他家,涉訟經(jīng)年。蓋此人因負(fù)債多,已服毒,知尤富可詐,既不獲,則移于他家耳。或問尤翁:“何以預(yù)知而忍之?”翁曰:“凡非理相加,其中必有所恃,小不忍則禍立至矣?!薄策吪好?!可以喻大?!橙朔渥R。
【譯文】
長洲尤翁開典當(dāng)鋪營生,年終時聽到門外有吵鬧聲,出門一看,原來是鄰居。一柜臺伙計上前對尤翁說:“此人拿衣服來典押借錢,現(xiàn)在卻空手前來贖取,而且出口罵人,哪有這種道理?”此人蠻不講理。尤翁慢慢地對他說:“我知道你的心意,不過是為新年打算而已。這種小事,何必爭吵?于是尤翁就命家人檢查他原來抵押的物品,共有四五件衣服。尤翁指著棉衣道:“這件是御寒不可少的?!庇种钢L袍道:“這件給你拜年用,其他不是急需,自然可以留在這里?!边@個人拿了這兩件衣服,默默地離去,當(dāng)夜竟然死在別人家中,官司打了一年。原來這個人負(fù)債太多,已經(jīng)服毒,知道尤翁有錢,想欺詐一筆錢,后來欺詐不成,又轉(zhuǎn)移到別人家。有人問尤翁:“你怎么會事先知道而有意忍耐呢?”尤翁說:“凡是別人無禮挑釁,一定有所仗恃,小事不能忍,災(zāi)禍就會立刻降臨。”人們都佩服他的見識。
【夢龍評】
呂文懿公初辭相位,歸故里,海內(nèi)仰之如山斗。有鄉(xiāng)人醉而詈之,公戒仆者勿與較。逾年,其人犯死刑入獄,呂始悔之,曰:“使當(dāng)時稍與計較,送公家責(zé)治,可以小懲而大戒,吾但欲存厚,不謂養(yǎng)成其惡,陷人于有過之地也?!弊h者以為仁人之言,或疑此事與夏、尤二翁相反,子猶曰:不然,醉詈者惡習(xí),理之所有,故可創(chuàng)之使改;若理外之事,亦當(dāng)以理外容之,智如活水,豈可拘一轍乎?”
【解評】
夏翁、尤翁不去計較一些小事,可以說很有見識,尤翁因此還免除了一場官司。所以說,小不忍則禍立至,不過也要分什么事情,如果是人本身的品德問題,則要對他進(jìn)行懲治,以告誡他改過,在這種情況下,憐憫和不計較就是縱容。
二人識董卓
【原文】
孫堅嘗參張溫軍事。溫以詔書召董卓,卓良久乃至,而詞對頗傲。堅前耳語溫曰:“卓負(fù)大罪而敢鴟張大言,其中不測。宜以‘召不時至’,按軍法斬之?!睖夭粡?。卓后果橫不能制。
【譯文】
孫堅曾參與張溫的軍事策劃,張溫用詔書召見董卓,董卓過了很久才到,而且在說話中言詞過于傲慢。孫堅上前在張溫耳邊低聲道:“董卓身負(fù)大罪還敢口出狂言,一定心懷不軌,應(yīng)該以不遵從詔書按時來到的罪名,依軍法處斬?!睆垳夭宦?。董卓后來果然蠻橫得不能控制。
【原文】
中平二年,董卓拜并州牧,詔使以兵委皇甫嵩,卓不從。時嵩從子酈在軍中,〔邊批:此子可用。〕說嵩曰:“本朝失政,天下倒懸。能安危定傾,唯大人耳。今卓被詔委兵,而上書自請,是逆命也;又以京師昏亂,躊躇不進(jìn),此懷奸也;且其兇戾無親,將士不附。大人今為元帥,仗國威以討之,上顯忠義,下除兇害,此桓、文之事也?!贬栽唬骸皩Cm有罪,專誅亦有責(zé)。不如顯奏其事,使朝廷自裁?!薄策吪捍藭r用道學(xué)語不著?!秤谑巧蠒月劇5圩屪?,卓愈增怨嵩。及卓秉政,嵩幾不免。
【譯文】
東漢靈帝中平二年,董卓任并州太守,皇上下詔書命令他將軍隊交給皇甫嵩,董卓不服從。當(dāng)時皇甫嵩的侄子皇甫酈在軍中,對皇甫嵩說:“本朝政治混亂,天下百姓處于困苦危急的境地,能使這種危險的局面安定下來的,只有大人您?,F(xiàn)在董卓接到詔書要他交出軍隊,他還上書自請保留軍隊,這是違抗君命。他又以京城混亂為由,有意使軍隊徘徊不前,這是心懷奸詐。而且他暴戾不可親近,將士們都不愿服從。大人現(xiàn)在為元帥,可以仗著國威來討伐他,如此對君上顯示忠義,為士卒除去兇惡,這是類似齊桓公、晉文公的事業(yè)!”皇甫嵩說:“董卓專擅、不聽命令,固然有罪,如果我擅自殺他,也要承擔(dān)責(zé)任。不如向朝廷稟奏這件事,讓皇上自己裁定?!庇谑巧蠒A奏?;实巯略t責(zé)備董卓,董卓更加憎恨皇甫嵩。后來董卓掌握朝政,皇甫嵩差點保不住性命。
【夢龍評】
觀此二條,方知哥舒翰誅張擢,李光弼斬崔眾,是大手段、大見識。事見《威克部》。
【解評】
堅韌果斷之人必能成大事,任何善意的欺騙和心懷二心的妥協(xié),都會埋下不安全因素。對于心懷二心之人,千萬不要遷就,要果斷地作出決定,猶疑只會錯過最佳的處理時機。
曹瑋以畫識元昊
【原文】
河西首領(lǐng)趙元昊反。上問邊備,輔臣皆不能對。明日,樞密四人皆罷。王鬷謫虢州。翰林學(xué)士蘇公儀與鬷善,出城見之。鬷謂公儀曰:“鬷之此行,前十年已有人言之。”公儀曰:“此術(shù)士也?!濒i曰:“非也。昔時為三司鹽鐵副使,疏決獄囚,至河北;是時曹南院自陜西謫官,初起為定帥。鬷至定,治事畢,瑋謂鬷曰:‘公事已畢,自此當(dāng)還。明日愿少留一日,欲有所言。’鬷既愛其雄材,又聞欲有所言,遂為之留。明日,具饌甚簡儉,食罷,屏左右,曰:‘公滿面權(quán)骨,不為樞輔即邊帥,或謂公當(dāng)作相,則不能也。不十年,必總樞于此,時西方當(dāng)有警,公宜預(yù)講邊備,搜閱人材,不然無以應(yīng)猝?!i曰:“四境之事,唯公知之,何以見教?’曹曰:‘瑋在陜西日,河西趙德明嘗使以馬易于中國,怒其息微,欲殺之,莫可諫止。德明有一子,年方十余歲,極諫不已:‘以戰(zhàn)馬資鄰國已是失計,今更以資殺邊人,則誰肯為我用者?’瑋聞其言,私念之曰:‘此子欲用其人矣,是必有異志!’聞其常往來于市中,瑋欲一識之,屢使人誘致之,不可得。乃使善畫者圖其貌,既至觀之,真英物也!此子必為邊患,計其時節(jié),正在公秉政之日。公其勉之!”鬷是時殊未以為然。今知其所畫,乃元昊也?!?/p>
【譯文】
宋朝時,河西首領(lǐng)趙元昊反叛,皇帝問起邊境上的守備情況,輔佐的大臣都回答不出來。第二天,樞密院的四個人都被罷了官。王鬷被貶到虢州。翰林學(xué)士蘇公儀與王鬷交情很好,出城送他。王鬷對蘇公儀說:“我這次貶官之行,十年前就有人預(yù)言過了。”蘇公儀說:“那是江湖術(shù)士胡說吧!”王鬷說:“不是的。我從前擔(dān)任三司鹽鐵副使,到河北監(jiān)獄巡視囚犯。當(dāng)時曹瑋從陜西貶官到河北擔(dān)任定州主帥。我辦完事以后,曹瑋對我說:‘公事已經(jīng)辦完了,當(dāng)然應(yīng)該回去,但希望您明天再多留一天,我有話要和您說?!壹葠巯男鄄?,又聽他說有話要講,就留了下來。第二天,他準(zhǔn)備簡單的飯菜,吃完后,屏退左右的人,說:‘您生有一副權(quán)貴的相貌,日后不是當(dāng)樞密使就是當(dāng)邊帥,有人說您會當(dāng)宰相,我看不可能。但不到十年,您一定在這里總攬軍事。那時西方會有外敵,您應(yīng)預(yù)先研究邊境的守備,廣征人才,不然將無法應(yīng)付突變?!艺f:‘邊境上的事,只有您最清楚,請問有何指教?’曹瑋說:‘我在陜西的時候,河西的首領(lǐng)趙德明曾經(jīng)派使者帶著馬匹來中原做買賣,他因所得的利潤微薄而生氣,要殺做生意的人,當(dāng)時沒有人可以勸止他。德明有一個兒子,才十多歲,極力地勸諫,認(rèn)為用馬匹去資助鄰國已是失策,現(xiàn)在更要為錢殺守邊人,那以后還有誰為國效力?我聽了他的話,心中暗想:這個孩子想使用自己的族人,一定有不凡的心志。聽說他常往來于市集,我很想認(rèn)識他,一再派人誘使他來都沒有辦法做到,就找個擅長畫像的人去畫他的容貌,畫好拿回來一看,真是英俊豪氣的人物。這個孩子一定成為我們邊地的禍患,算一算時節(jié),正是您主持政務(wù)的時候,希望您好好注意。’我當(dāng)時還特別不以為然,現(xiàn)在才知道,他所畫的人就是趙元昊。”
【夢龍評】
李溫陵曰:“對王鬷談兵,如對假道學(xué)談學(xué)也。對耳不相聞,況能用之于掌本兵之后乎?既失官矣,乃更思前語。滔滔者天下皆是也!”
【解評】
“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現(xiàn)實生活中,總是有許多人等事情發(fā)生了才會想起別人的勸告,為當(dāng)初不聽勸告而后悔不已,那么當(dāng)初為什么就不能聽從他人的勸告,提前做好準(zhǔn)備呢?
列子不受粟
【原文】
子列子窮,貌有饑色??陀醒灾卩嵶雨栒?,曰:“列御寇,有道之士也。居君之國而窮,君毋乃不好士乎?”鄭子陽令官遺之粟數(shù)十秉。子列子出見使者,再拜而辭。使者去,子列子入。其妻望而拊心曰:“聞為有道者,妻子皆得逸樂。今妻子有饑色矣,君過而遺先生食,先生又弗受也,豈非命哉?”子列子笑而謂之曰:“君非自知我也,以人之言而遺我粟也。夫以人言而粟我,至其罪我也,亦且以人言,此吾所以不受也?!逼浜竺窆麟y,殺子陽。受人之養(yǎng)而不死其難,不義;死其難,則死無道也。死無道,逆也。子列子除不義去逆也,豈不遠(yuǎn)哉!
【譯文】
列御寇很窮,面有饑色。有位客人告訴鄭國子陽說:“列御寇是個有道之士,住在貴國卻生活窮困,您難道不喜歡有道之士嗎?”子陽就派官吏送數(shù)十秉粟米給列御寇。列御寇出門見使者,一再推辭不要。使者走后,列御寇進(jìn)入屋里,他的妻子望著他撫著心說:“聽說凡是有道之士,妻子和兒女都可以過得很安樂,現(xiàn)在你的妻子和兒女都面有饑色,國君派人送你食物,你又不接受,難道是我命該如此嗎?”列御寇笑著對妻子說:“國君不是自己了解我,而是因為別人的話才送我粟米。如果會因別人的話而送我粟米,也可能會因別人的話而加罪于我,這就是我不接受的原因?!焙髞砉挥邪傩兆鱽y,殺了子陽。接受別人的供養(yǎng)而不為其拼命,是不義;要去拼命,就是死得不合正道。死得不合正道,就有叛逆之名。列御寇除去不義與叛逆之名,見識豈不很遠(yuǎn)大嗎?
【夢龍評】
魏相公叔痤病且死,謂惠王曰:“公孫鞅年少有奇才,愿王舉國而聽之。即不聽,必殺之,勿令出境?!薄策吪貉詺⒅撸怨溆靡??!惩踉S諾而去。公叔召鞅謝曰:“吾先君而后臣,故先為君謀,后以告子,子必速行矣!”鞅曰:“君不能用子之言任臣,又安能用子之言殺臣乎?”卒不去。鞅語正堪與列子語對照。
【解評】
接受不義之人的恩賜,等于為不義之人所綁架,禍患降臨,只是遲早的事情。有智之人是不會讓自己陷入這種境地的。
韓侂胄賓客
【原文】
韓平原〔名侂胄〕為南海尉,延一士人作館客,甚賢。既別,杳不通問。平原當(dāng)國,嘗思其人。一日忽來上謁,則已改名登第數(shù)年矣。一見歡甚,館遇甚厚。嘗夜闌酒罷,平原屏左右,促膝問曰:“某謬當(dāng)國秉,外間論議如何?”其人太息曰:“平章家族危如累卵,尚復(fù)何言?”平原愕然問故,對曰:“是不難知也!椒殿之立,非出平章,則椒殿怨矣;皇子之立,非出平章,則皇子怨矣。賢人君子,自朱熹、彭龜年、趙汝愚而下,斥逐貶死,不可勝數(shù),則士大夫怨矣。邊釁既開,三軍暴骨,孤兒寡婦,哭聲相聞,則三軍怨矣。邊民死于殺掠,內(nèi)地死于科需,則四海萬姓皆怨。叢此眾怨,平章何以當(dāng)之?”平原默然久之,曰:“何以教我?”其人辭謝。再三固問,乃曰:“僅有一策,第恐平章不能用耳。主上非心黃屋,若急建青宮,開陳三圣家法,為揖遜之舉,〔邊批:此舉甚難。余則可為,即無此舉亦可為。〕則皇子之怨,可變而為恩;而椒殿退居德壽,雖怨無能為矣。于是輔佐新君,渙然與海內(nèi)更始,曩時諸賢,死者贈恤,生者召擢;遣使聘賢,釋怨請和,以安邊境;優(yōu)犒諸軍,厚恤死士;除苛解慝,盡去軍興無名之賦,使百姓有更生之樂。然后選擇名儒,遜以相位,乞身告老,為綠野之游,則易危為安,轉(zhuǎn)禍為福,或者其庶乎?”平原猶豫不決,欲留其人,處以掌故。其人力辭,竟去。未幾禍作。
【譯文】
韓平原任南海尉時,曾請一個士人做他的門客,此人非常賢明,但分別后就不再互通音訊。韓平原主持國政時,還曾經(jīng)想起過這個人。有一天,這個人忽然來拜見平原,原來已經(jīng)改名考中進(jìn)士數(shù)年了。韓平原一見到他,非常高興,并以厚禮相待。有一次,兩人在夜深喝完酒后,屏退左右,促膝而坐,韓平原問道:“我才疏學(xué)淺而主持國政,外界是怎樣議論我的?”此人嘆息道:“大人的家族,危險得就如疊起來的蛋,還有什么好說的!”韓平原驚訝地問他其中的緣故,他說:“這不難了解。立皇后的事,不是大人的主意,那么皇后就會怨恨您;立皇子的事,也不是大人的主意,那么皇子就會怨恨您;賢人君子,從朱熹、彭龜年、趙汝愚以下,被貶官、流放處死的,不可勝數(shù),那么士大夫就會怨恨您;邊境發(fā)生戰(zhàn)事,三軍戰(zhàn)死疆場,孤兒寡婦哭聲相聞,那么三軍就會怨恨您;邊境上的百姓死于殺傷掠奪,內(nèi)地的百姓死于征調(diào)勞役,那么全國的百姓都會怨恨您。這么多怨恨,大人要怎么應(yīng)付呢?”韓平原沉默了很久,最后說:“你教我該怎么做?”此人再三推辭,平原堅持要他說,他才說:“只有一個方法,怕大人不肯采用。國君早已無心做皇上,如果趕緊立東宮太子,陳述三圣家法,作禪讓的準(zhǔn)備,則皇子的抱怨可轉(zhuǎn)變?yōu)楦卸?;那么皇后退居德壽宮為太后,雖然怨恨也無計可施。于是大人可以輔佐新君,使國內(nèi)外煥然一新。以往的賢明人士,死了的追贈撫恤,活著的召回來任職,并派使者到各地聘請賢明人士,以釋清怨恨,安定邊境;重重地犒賞軍士,給戰(zhàn)死的士兵優(yōu)厚的撫恤;除去嚴(yán)苛的法令,以化解百姓內(nèi)心的怨恨;把戰(zhàn)后一些沒有名目的賦稅廢除,使百姓有重生的樂趣。然后選擇有名的儒者,把相位讓給他,乞求告老還鄉(xiāng),云游四方,這樣便可以轉(zhuǎn)危為安,轉(zhuǎn)禍為福,或許還可以免禍?!表n平原猶疑不決,想留下此人,給他官職。此人極力推辭離去。不久災(zāi)禍就發(fā)生了,韓平原被殺。
【解評】
但凡權(quán)貴之人都慣于因循茍且,不肯銳意進(jìn)取,明察之士若不遠(yuǎn)離他們,遲早會禍及自身。
陳良謨論冒越之利
【原文】
陳進(jìn)士良謨,湖州路安吉州人,居某村。正德二年,州大旱,各鄉(xiāng)顆粒無收,獨是村賴堰水大稔。州官概申災(zāi),得蠲租,明年又大水,各鄉(xiāng)田禾淹沒殆盡,是村頗高阜,又獨稔。州官又概申災(zāi),租又得免,且得買各鄉(xiāng)所鬻產(chǎn)及器皿諸物,價廉,獲利三倍,于是大小戶屑越宴樂,無日不爾。公語族人曰:“吾村當(dāng)有奇禍?!眴枺骸昂我玻俊贝鹪唬骸盁o福消受耳,吾家與郁、與張根基稍厚,猶或小可;彼俞、費、芮、李四小姓,恐不免也?!逼涫逍质獠灰詾槿?。未幾,村大疫,四家男婦,死無孑遺,唯費氏僅存五六丁耳。叔兄憶公前言,動念,問公:“三家畢竟何如?”公曰:“雖無彼四家之甚,損耗終恐有之?!痹揭荒?,果陸續(xù)俱罹回祿。
【譯文】
明朝進(jìn)士陳良謨,居住在湖州路安吉州某村。明武宗正德二年,安吉州發(fā)生大旱,各鄉(xiāng)顆粒無收,只有這個村子依賴水壩的水而獲得大豐收,州官卻一樣接受災(zāi)害申請而免除該村租稅。第二年,又發(fā)生大水災(zāi),各鄉(xiāng)的禾苗全被淹沒,這個村子又因為地勢頗高獲得大豐收,州官照樣接受申請災(zāi)害,租稅又得以免除,而且他們又買到各鄉(xiāng)所賣的產(chǎn)物及器皿等物品,價錢低廉,獲利三倍。于是大小戶人家沒有一天不大吃大喝。陳良謨對族人說:“我們村子將要大禍臨頭。”族人問:“為什么?”陳良謨說:“無福消受罷了。我們家與郁、張兩家,根基稍厚,勉強還可以度過。俞、費、芮、李四個小姓,恐怕無法度過。”他的叔父、兄弟很不以為然,不久,村子發(fā)生瘟疫,那四家男女全都病死,只有費家還剩五六個男子。叔父、兄弟們想起陳良謨先前說過的話,就問他陳、郁、張三家究竟會如何?陳良謨說:“雖然沒有他們四家那么慘重,最后恐怕還是會有損失的。”經(jīng)過一年,三家果然陸續(xù)發(fā)生火災(zāi)。
【夢龍評】
大抵冒越之利,鬼神所忌;而禍福倚伏,亦乘除之?dāng)?shù)。況又暴殄天物,宜其及也!
【解評】
這個村子因為天時地利人和的原因,獲得了許多糧食和財物,但他們就此揮霍無度。后來這個村遭到了瘟疫和火災(zāi)的打擊。這給我們的啟示是:即使因機會好而取得了很好的收獲,也不能就此放縱自己的欲望。
上一篇:智囊《狡黠卷二十七》譯文與賞析
下一篇:智囊《經(jīng)務(wù)卷八》譯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