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藝美學要略·學說與流派·唐宋派
明代嘉靖,隆慶(1522—1572)年間的一個散文流派。其代表人物有王慎中、唐順之、歸有光、茅坤等。他們大抵與后七子的活動時間相同。
唐宋派是在前后七子擬古風氣彌漫文壇之際,首先起來反對復古派,并提出一套與擬古派對立的散文理論。他們共同地推重唐、宋散文,并且在創作上將它作為楷模來學習,因此,被時人稱作“唐宋派”。他們認為唐宋八家的散文是秦漢散文的繼續,而且有自己獨特成就;唐宋散文較之于秦漢,不僅各有千秋,而且間或有所超越,因而主張由唐宋而窺西漢、先秦,反對前后七子祧唐宋而遠紹秦漢。對擬古派的要害抓得很準,說其“本無精光,遂爾銷歇”,正是擊中了復古派的根本弱點。認為他們缺乏自己的真正見識和思想,不得不以剽竊模擬為純事, “惟追章琢句,模擬剽竊淫哇浮艷之為工”。唐宋派
為文強調自然流暢,直抒胸臆, 反對因襲陳言,堆砌文字;學習唐宋文章法度,但須有自己的面目。提倡由“有法”而至于“無法”,反對拘守“成法”。他們認為“法”是寫作文章的自然法則,因而主張學習前人行文的精神脈理,而反對機械地模擬古代字句;而且把學古之法根本地歸結于“自為其言”,要有自己的思想和語言,這些與擬古派所循之法是不同的。
主張“發乎自然”, “自為其言”,這就是“唐宋派”能夠在創作上突破擬古派的影響,而別開生面的理論根據; 而其謹守“繩墨”, “不敢背于古”,又使其終究不能夠在散文的發展上開創出新的階段和局面,有更大貢獻和創造的根本原因。而且他們推崇唐宋,尤尚歐陽修和曾鞏。歐、曾文章都偏于陰柔之美,在氣魂和骨力方面都有弱點,故使唐宋派在創作上有先天不足的缺欠。
唐宋派在反對前后七子的復古和擬古的斗爭中,起過一定的積極作用。然而,由于他們終究受著儒家道統觀念的支配和影響,其所說的“直抒胸臆”和創作需要“真精神與千古不可磨滅之見”等,從根本上仍是從道學家的立場出發的,要求文藝發揮“可以闡理道”的政治作用,從而削弱了對文學審美價值的探討,具有局限性和片面性。
上一篇:中國文藝美學要略·學說與流派·味外之旨,韻外之致
下一篇:中國文藝美學要略·人物·唐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