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其成書年代,至今尚無定論。一般認為是奈良時代(710-784)末期,由大伴家持(?-785)在前人多次編輯的基礎上總其成,后又經多次修訂,形成今傳的版本。總集包括四世紀上半期至八世紀中葉的長短和歌四千五百余首,共二十卷。其中以七至八世紀的數量最多。作者幾乎包括了從天皇到平民百姓所有當時社會各階層的人物,其中有近一半的作者是無名氏。署名作者多為上層社會人物和專業詩人,有代表性的如天智天皇、舒明天皇、額田女王、柿本人麻呂、高市黑人、山上憶良、山部赤人、大伴家持等。山上憶良在萬葉詩人中占有突出地位,他創作于萬葉詩歌發展的全盛時期(七世紀二、三十年代),漢文修養頗深,著有《貧窮問答歌》等詩篇,是直接反映古代律令制國家統治下人民遭受橫征暴斂之苦的絕唱。《萬葉集》絕大部分為抒情詩,體載為長歌、短歌、旋頭歌等,都是五言、七言相間的格律和句形。由于不是一次編成,體例很不一致。如果按題材歸類,可分作相聞、挽歌和雜歌。相聞,意為感情上的相親和聞問,大多是男女之間的情歌,也有兄弟、朋友之間的酬唱之作。狹野上娘子在夫妻分別寫的贈答詩,以奇妙的想象寄托著對丈夫無限的情意,是這類詩作的杰作。挽歌原為送葬時吟唱的歌,后演變為悼念亡人的詩歌,也有臨終之作和后人追憶的作品。代表作有柿本人麻呂的《妻死之后泣血哀慟歌》二首。詩中充滿了對亡妻的哀悼和懷念之情。雜歌包括除以上兩類之外的詩歌。題材十分廣泛,有在狩獵、羈旅、游宴等場合所作的詩歌。內容駁雜,有人世感懷、歌功頌德、吟頌風物,傾訴疾苦等。《萬葉集》還收有大量的民間歌謠,其中卷十四的“東歌”是古代流行于日本東部的歌詠愛情和勞動的民歌。它情感真摯,風格清新,富有生活氣息,屬于詩集中的上乘之作。卷二十的“防人歌”以戍守海疆的士兵的命運為描寫內容,表達了野蠻的防人制度給勞動人民帶來的沉重負擔和別離痛苦。題名為《為鹿述痛》的“乞丐歌”則借寫鹿的命運,隱喻專制政權對人民的敲骨吸髓。《萬葉集》是日本文學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它匯集了當時日本的各種詩體,開創了富有人性和現實主義精神的多樣性抒情詩的傳統,對后世日本詩歌乃至整個文學的發展都產生了深遠影響。
上一篇:七星詩社
下一篇:萬里長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