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慧卷二十八
小慧卷二十八
【原文】
熠熠隙光,分于全曜。螢火難噓,囊之亦照。我懷海若,取喻行潦。集《小慧》。
【譯文】
一絲光線雖然微弱,也是陽光的一部分。螢火蟲所發(fā)出的微小光芒,可以以布囊收集后用來照明。我雖胸懷江海,也不嫌棄雨后的水洼。因此集《小慧》卷。
商太宰治市
【原文】
商太宰使少庶子之市,顧反而問之曰:“何見于市?”曰:“無見也。”太宰曰:“雖然,何見?”對曰:“市南門之外,甚眾牛車,僅可以行耳。”太宰因誡使者:“毋敢告人吾所問于汝。”因召市吏而誚之曰:“市門之外,何多牛屎?”市吏甚怪太宰知之疾也,乃悚懼其所也。
【譯文】
商太宰派少庶子到市集轉(zhuǎn)轉(zhuǎn)。少庶子回來后,太宰問他:“你在市集里看到了些什么?”少庶子回答說:“沒看到什么。”太宰說:“雖然這樣,但總能看到一些特別的事吧?”少庶子回答說:“市場南門外聚集了許多牛車,堵住了道路,只能步行。”太宰便告誡他說:“不要告訴別人我問過你什么話。”于是,太宰召來管理市場的官吏說:“市場南門之外,為什么有那么多牛屎啊?”市場官吏奇怪太宰的消息如此靈通而驚懼不已,從此不敢再怠忽職守了。
【解評】
借題發(fā)揮是利用處界提供的各種情境,進行創(chuàng)造性的發(fā)揮,來達到自己的目的。這個情境,就好比體育競技中的撐桿跳高中的撐竿,運動員撐竿一跳,順勢跳過橫竿。但“撐桿”再好,如果“發(fā)揮”不好,也跳不出好成績,這就是辯證。
江西術(shù)士辨貴賤
【原文】
趙王李德誠鎮(zhèn)江西。有日者,自稱世人貴賤,一見輒分。王使女妓數(shù)人與其妻滕國君同妝梳服飾,立庭中,請辨良賤,客俯躬而進曰:“國君頭上有黃云。”群妓不覺皆仰視,日者因指所視者為國君。
【譯文】
五代時,趙王李德誠鎮(zhèn)守江西。有個卜卦的術(shù)士,自稱對他人身份的貴賤,一眼就能看出來。趙王就讓幾名舞伎和自己的妻子滕國君一樣地穿戴打扮,打扮好后站在庭院中,讓術(shù)士分辨誰貴誰賤。術(shù)士俯身輕聲說:“夫人的頭頂上有黃色的云。”話才說完,舞伎們不約而同地都朝滕國君頭上看,術(shù)士立刻指出舞伎所看的人就是滕國君。
【解評】
“詐”也是一種智慧,關(guān)鍵是你如何加以正確使用。
江彪以情相感
【原文】
諸葛令女庾氏婦既寡,誓云:“不復(fù)重出。”此女性甚正強,無有登車理。恢既許江思玄彪婚,乃移家近之,初誑女云:“宜徙。”于是家人一時去,獨留女在后。比其覺,已不復(fù)得出。江郎暮來,女哭詈彌甚,積日漸歇。江暝入宿,恒在對床上。后觀其意轉(zhuǎn)帖,江乃詐魘,良久不寤,聲氣轉(zhuǎn)急,女乃呼婢云:“喚江郎覺!”江于是躍然就之,曰:“我自是天下男子,魘何與卿事?而煩見喚,既爾相關(guān),那得不共語?”女嘿然而慚,情意遂篤。
【譯文】
東晉時,諸葛恢的女兒嫁給庾氏不久就守寡了,她發(fā)誓說:“再也不嫁人了。”這女子的個性非常倔強固執(zhí),沒有辦法讓她改嫁。諸葛恢不久就把她許配給了江彪,還把家搬到了江彪家附近。開始時哄騙她說:“家應(yīng)該搬到這里。”搬過去不久,家人又全都離去,只留下她一人,等她發(fā)覺后,已經(jīng)不能再出去了。江彪晚上來到諸葛女的住處,諸葛女哭罵得很厲害,一連好多天后,她的哭聲才漸漸停息。江彪晚上進屋睡覺,總是躺在諸葛女對面的床榻上。后來見她的情緒安定了,就假裝做噩夢,很久也醒不過來,連聲音和氣息都變得急促起來。諸葛女便叫來婢女說:“快把江郎叫醒!”江郎于是一躍而起靠近她說:“我是堂堂男子漢,做噩夢與你有什么干系,卻煩勞你來叫醒我?既然你關(guān)心我,怎么不和我說話呢?”諸葛女羞慚得說不出話來。從此,兩人的情感日漸深厚。
【夢龍評】
以情相感,雖鐵石心腸,亦為之移,況夫婦乎?
【解評】
人非草木,孰能無情?只要用真情去感召對方,即使是鐵石心腸的人也會被感化,更何況是夫妻呢?
孫綽嫁女
【原文】
王文度坦之弟阿智〔處之,字文將〕惡乃不翅,當(dāng)年長而無人與婚。孫興公綽有女阿恒,亦僻錯,無復(fù)嫁娶理。孫因詣文度,求見阿智,既見,便佯言:“此定可,殊不如人所傳,那得至今未有婚處!我有一女,乃不惡,但吾寒士,不宜與卿計,欲令阿智娶之。”文度欣然而啟藍田〔王述〕云:“興公欲婚吾家阿智。”藍田驚喜,既成婚,女之頑囂殆過阿智,方知興公之詐。
【譯文】
晉朝王坦之的弟弟王處之個性怪誕,到了適婚年齡,卻沒有一家肯將女兒嫁給他。孫興公有個女兒名叫阿恒,也因為性情古怪還沒有出嫁。孫興公于是來到王坦之家,請求見見阿智,見后,便假裝對王坦之說:“我看阿智還是很不錯的,完全不像外面?zhèn)髡f的那樣,怎會到現(xiàn)在還沒有娶媳婦呢?我有一個女兒,也很不錯,只是我一個貧窮的讀書人,不應(yīng)該跟你商量這件事情,但我想讓阿智娶阿恒。”王坦之聽了這話非常高興,趕緊給父親王述寫信說:“孫興公要把女兒嫁給我們家的阿智。”王述看了信大為驚喜,很快就答應(yīng)這門親事。兩人成親后,王坦之發(fā)現(xiàn),原來阿恒的乖僻幾乎超過了阿智,才知道上了孫興公的當(dāng)。
【夢龍評】
阿恒得夫,阿智得妻。一人有智,方便兩家。
【解評】
智慧是一盞明燈,可為你在困難中指出一條光明的大道,幫你找出解決問題的最佳方法。它使阿恒嫁了丈夫,阿智娶了妻子,使兩家人都得到了益處。
竇義與竇家店
【原文】
扶風(fēng)竇義年十五,諸姑累朝國戚,其伯工部尚書,于嘉令坊有廟院。張敬立任安州歸,安州土出絲履,敬立赍十?dāng)?shù)緉①,散諸甥侄。咸競?cè)≈x獨不取。俄而所剩之一緉又稍大,義再拜而受,遂于市鬻之,得錢半斤密貯之。潛于鍛爐作二支小鍤,利其刃。五月初,長安盛飛榆莢,義掃聚得斛余,遂往諧伯所,借廟院習(xí)業(yè)。伯父從之,義夜則潛寄褒義寺法安上人院止,晝則往廟中,以二鍤開隙地,廣五寸,深五寸,共四十五條,皆長二十馀步,汲水濆之,布榆莢于其中。尋遇夏雨,盡皆滋長,比及秋,森然已及尺馀,千萬馀株矣。及明年,已長三尺馀,義伐其并者,相去各三寸,又選其條枝稠直者悉留之。所斫下者作圍束之,得百馀束。遇秋陰霖,每束鬻值十馀錢。又明年,汲水于舊榆溝中,至秋,榆已有大者如雞卵,更選其稠直者,以斧去之,又得二百馀束。此時鬻利數(shù)倍矣。后五年,遂取大者作屋椽,約千馀莖,鬻之,得三四萬錢。其端大之材在廟院者,不啻千馀,皆堪作車乘之用。此時生涯②已有百馀,遂買麻布,雇人作小袋子。又買內(nèi)鄉(xiāng)新麻鞋數(shù)百緉,不離廟中。長安諸坊小兒及金吾家小兒等,日給餅三枚、錢十五文,付與袋子一口,至冬拾槐子實其內(nèi),納焉。月馀,槐子已積兩車矣,又令小兒拾破麻鞋,每三緉以新麻鞋一緉換之。遠近知之,送破麻鞋者云集,數(shù)日獲千馀緉。然后鬻榆材中車輪者,此時又得百馀千。雇日傭人于宗賢西門水澗,洗其破麻鞋,曝干,貯廟院中。又坊門外買諸堆積棄碎瓦子,令工人于流水澗洗其泥滓,車載積于廟中,然后置石觜碓五具,剉碓三具,西市買油靛數(shù)石,雇人執(zhí)爨③,廣召日傭人④,令剉其破麻鞋,粉其碎瓦,經(jīng)疏布篩之,合槐子、油靛,令役人日夜加工爛搗,從臼中熟出。命二人并手團握,例長三尺以下,圓徑三寸,垛之。得萬馀條,號為“法燭”。建中初,六月,京城大雨,巷無車輪⑤,義乃取此法燭鬻之,每條百文,將燃炊爨,與薪功倍,又獲無窮之利。先是西市秤行之南,有十馀畝坳下潛污之地,目為“小海池”,為旗亭之內(nèi)眾污所聚,義遂求買之。其主不測,義酬錢三萬。既獲之,于其中立標懸幡子,繞池設(shè)六七鋪,制造煎餅及團子,召小兒擲瓦礫,擊其幡標,中者以煎餅團子啖,不逾月,兩街小兒競往,所擲瓦已滿池矣。遂經(jīng)度造店二十間,當(dāng)其要害,日收利數(shù)千。店今存焉,號為“竇家店”。
【譯文】
扶風(fēng)人竇義年僅十五歲,他的幾個姑姑都是朝廷的皇親國戚,伯父是工部尚書,在嘉令坊有座祭祀祖宗的廟院。當(dāng)時張敬立在安州任職回鄉(xiāng),安州出產(chǎn)絲鞋,張敬立帶了十多雙絲鞋回來,送給外甥和侄子們。大伙都爭相挑選拿走了,只有竇義沒有拿。過了一會兒,只剩下一雙較大的絲鞋,竇義一再拜謝后才收下這雙鞋,接著他拿著鞋到市集變賣,得到半斤銅錢,竇義把這些錢秘密地藏了起來。竇義又偷偷地去鐵匠鋪打了兩只鐵鏟,非常鋒利。五月初,長安城處處飄落榆樹莢,竇義將地面的榆樹莢掃作一堆,大約有一斛多。一切準備妥當(dāng)后,竇義便前往伯父處,向伯父借用廟院來修習(xí)學(xué)業(yè),伯父答應(yīng)了竇義的要求。竇義晚上悄悄到褒義寺法安上人的住所寄宿,白天在廟院中,用兩只鐵鏟開墾空地,一共開墾了四十五條長溝,寬五寸,深五寸,每條溝長二十多步,每天澆水灌溉,又把榆樹莢埋入溝中。不久,遇上大雨,榆樹莢都開始抽芽。到秋天時,只見榆苗已有一尺多高了,總計有上萬株榆苗。到了第二年,榆樹有三尺多高了,竇義把其中生長得較密集的榆樹砍去,使每株榆樹保持三寸的間隔,又挑選枝干挺直的榆樹特別加以照料。砍下的榆枝一束束捆好,共有一百多束,碰到秋雨連綿的季節(jié),每束榆枝可賣到十余錢。到了第三年,他打水澆灌原來的榆樹溝。到了秋天,榆樹圍已粗如雞蛋,竇義再挑選枝干稠密挺直的榆枝,用斧子砍下后又捆成二百多束,這時賣得價錢比以前多好幾倍。五年后,竇義選最粗大的榆干做椽子,約有一千多根,賣得三四萬錢,其他有可做車輛的榆干共有一千多株,都堆積在廟院中。到這時,竇義已有家財百余萬,于是他又買進大批麻布,雇人做成小袋子,又從內(nèi)鄉(xiāng)買進幾百雙新麻鞋,存寄在廟中。竇義召來長安街許多百姓家和禁衛(wèi)軍家中的小孩,每天給他們每人三塊餅及十五文錢,再給他們每人一個袋子,到冬天才合槐樹籽裝在里面,然后再聚集起來。一個多月后,槐子已有滿滿兩車了。竇義又要小孩們揀拾破麻鞋,每三雙破麻鞋換新麻鞋一雙,消息傳開后,遠近居民紛紛拿破鞋來換,沒幾天就換得一千多雙破麻鞋。然后,竇義又賣掉廟院所存可以制成車輪的榆材,共賣得百余緡。接著竇義雇用日工在宗賢西門外清洗破麻鞋,曬干后,儲存在廟院中。又在城外購買他人丟棄廢置的碎瓦片,要工人在河溝內(nèi)把碎瓦片上的泥渣沖去,用車裝載堆放在廟里。然后他添置了五臺石觜碓,三臺剉碓,再從西市買回來幾石油靛,雇人做飯,廣泛招募日工,讓他們把破麻鞋搗爛,碎瓦片磨成粉狀,用疏布篩揀后,加入槐子、油靛,命工人日夜不停地攪動,攪成糊狀后從臼中倒出,再命兩人將糊狀物搓成長三尺,粗三寸的麻條,把他們垛起來,共有一萬多條,稱為“法燭”。建中初年六月,京城下大雨,街巷不通車,城外薪柴不能運入,竇義就乘機取出法燭來賣,每條賣百文錢,用法燭燃火煮飯,比木柴好用幾倍,因此竇義又獲利不少。最初西市秤行的南邊,有十多畝低洼積水的地,人們稱為“小海地”,是旗亭以內(nèi)地區(qū)一切污水垃圾集中的地方。竇義想買下這塊地,地的主人猜不出他的用意,于是竇義只用了三萬錢就買下了。得到這塊地以后,他就在洼地中間設(shè)立標桿,掛上旗子,沿著洼地四周設(shè)立六七個鋪子,做煎餅及飯團,召集附近孩童扔擲瓦塊,凡是擊中旗標的,都可免費吃煎餅或飯團。不到一個月,兩條街上的小孩競相到這里來,所擲的瓦片很快將整個洼地填滿了。竇義就丈量測算,在此建造了二十家店鋪,由于位置適宜,每天可獲利幾千。這些店鋪至今猶存,人們稱為“竇家店”。
【注釋】
①緉:古代計算鞋的單位,相當(dāng)于“雙”。
②生涯:賴以維持生活的產(chǎn)業(yè)、財物。
③爨(cùan):燒火做飯。
④日傭人:以日為期的短工。
⑤巷無車輪:街巷不通車,則城外薪柴不能運入城內(nèi)。
【解評】
竇義半斤錢起家,利用自己的智慧,最終建立了被稱作“竇家店”的商號。可見智慧并非像前面的江南士人那樣去騙人,如果利用自己的智慧,加上辛勤勞作,也能獲得成功。
石韃子趕和尚
【原文】
吳中有石子,貌類胡,因呼為石韃子。善謔多智,嘗困倦,步至一邸舍,欲少憩,有一小樓頗潔,先為僧所據(jù)矣。石登樓窺之,僧方掩窗晝寢。窗隙中見兩樓相向,一少婦臨窗刺繡,石乃襲僧衣帽,微啟窗向婦而戲,婦怒,以告其夫,夫因與僧鬧,僧茫然莫辨,亟移去,而石安處焉。
【譯文】
吳中有個姓石的人,相貌長得像胡人,因此人們就稱呼他“石韃子”。石韃子為人幽默機智,有一次他困乏疲倦,走到一家客店,想要稍微休息一下。客店中有座小樓十分潔凈,一位和尚已捷足先登了。石韃子登上樓偷看,和尚關(guān)閉著窗戶正在午睡。石韃子從窗戶的縫隙中看到對面另有一座樓,有位少婦正臨窗刺繡。石韃子就穿上和尚的袈裟,偷偷地打開窗戶作狀調(diào)戲少婦。少婦非常生氣,就把事情告訴了丈夫。丈夫便與和尚吵鬧,和尚不知緣由無法分辨,急忙離去,而石韃子得以安穩(wěn)地住在那座潔凈的小樓上。
【解評】
要想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就要巧妙運用自己的智慧。
黠豎子引同伴墜阱
【原文】
西鄰母有好李,苦窺園者,設(shè)阱墻下,置糞穢其中。黠豎子呼類竊李,登垣,陷阱間,穢及其衣領(lǐng),猶仰首于其曹,曰:“來,此有佳李。”其一人復(fù)墜,方發(fā)口,黠豎子遽掩其兩唇,呼“來!來!”不已。俄一人又墜,二子相與詬病,黠豎子曰:“假令三子者有一人不墜阱中,其笑我終無已時。”
【譯文】
西邊鄰居大媽家有甜李子樹,常有人翻墻進園子偷李子,于是她就在墻下設(shè)下了陷阱,并把糞便污水倒在陷阱內(nèi)。有個聰明的童子招呼同伴去偷李子,他登上墻頭往下一跳,正好掉入陷阱,糞便濺到衣領(lǐng)。但他仍抬頭向上對著同伴喊:“快點下來,這里有好多甜李子!”另一位同伴也掉進陷阱,正要張口大叫,童子趕緊用手捂住他的嘴,還不停地叫道:“下來!下來!”不久,第三位同伴也掉進了陷阱。二人同聲罵童子,童子卻說:“假如我們?nèi)酥杏幸蝗瞬坏羧胂葳澹俏視粵]掉入陷阱的這個人嘲笑個沒完沒了。”
【夢龍評】
小人拖人下渾水,使開口不得,皆用此術(shù),或傳此為唐伯虎事,恐未然。
【解評】
小人引誘別人和自己一起做壞事,好堵住別人的口,用的都是這種欺騙手段。
王陽明以術(shù)制繼母
【原文】
王陽明年十二,繼母待之不慈。父官京師,公度不能免。以母信佛,乃夜?jié)撈穑形逋凶佑谑议T。母晨興,見而心悸。他日復(fù)如之,母愈駭,然猶不悛也。公乃于郊外訪射鳥者,得一異形鳥,生置母衾內(nèi),母整衾,見怪鳥飛去。大懼,召巫媼問之,公懷金賂媼,詐言:“王狀元前室責(zé)母虐其遺嬰,今訴于天,遺陰兵收汝魂魄,衾中之鳥是也。”后母大慟,叩頭謝不敢,公亦泣拜良久。巫故作恨恨,乃蹶然蘇。自是母性驟改。
【譯文】
王陽明十二歲時,繼母對他不和善。他父親遠在京師做官,王陽明估計自己難以逃脫虐待之苦。但他看到繼母篤信佛教,于是半夜悄悄起床,把五個茶盤放在佛堂門外。第二天早晨,繼母起床看見后就感到非常害怕。王陽明每天都如此,繼母更加害怕,但她對王陽明的態(tài)度依然如故。王陽明到郊外尋找捕鳥人,得到一只形象怪異的鳥,他把這只活鳥放在繼母的被子里。繼母整理床鋪時,看見這只怪鳥飛出來,大為恐懼,便趕緊請來巫婆詢問。誰知王陽明懷里揣著金子買通了巫婆,巫婆哄騙繼母說:“王狀元前妻指責(zé)繼母虐待自己留下來的兒子,今天告到天帝那里,現(xiàn)在天帝派陰兵下凡拘捕你的魂魄,被子中的怪鳥,就是陰兵的化身。”繼母聽后大哭不止連連磕頭謝罪,說以后再也不敢了,王陽明也哭著跪拜了很久。巫婆故意發(fā)出憤憤不平的聲音,然后才突然蘇醒過來。從此繼母的性格馬上改變了。
【解評】
對方的愛好是我們成功的制勝點,只要善加利用,就可反敗為勝。
士人巧制忌婦
【原文】
《藝文類聚》:京邑士人婦大妒,嘗以長繩系夫腳,喚便牽繩。士密與巫嫗謀,因婦眠,士以繩系羊,緣墻走避。婦覺,牽繩而羊至,大驚,召問巫。巫曰:“先人怪娘積惡,故郎君變羊,能悔,可祈請。”婦因抱羊痛哭悔誓,巫乃令七日齋。舉家大小悉詣神前祈祝,士徐徐還,婦見,泣曰:“多日作羊,不辛苦耶?”士曰:“猶憶瞰草不美,時作腹痛。”婦愈悲哀,后略復(fù)妒,士即伏地作羊鳴,婦驚起,永謝不敢。
【譯文】
《藝文類聚》記載,京城有個士人,他的妻子忌妒心很強,經(jīng)常用一根長繩綁在丈夫腳上,有事呼喚丈夫時,就拉動長繩。士人實在無法忍受,就暗中與巫婆商量,趁妻子熟睡時,將自己腳上的繩子解下來綁在羊腿上,偷偷爬墻離家躲避起來。妻子睡醒后,拉動繩子,過來的竟然是一只羊,她大吃一驚,就召來巫婆占卜。巫婆說:“你家祖先怪你平日作惡多端,因此把你丈夫變成一只羊,如果你能悔過,我可以為你向神靈祈禱。”妻子便抱著羊痛哭,立誓悔過。巫婆于是把羊牽走,要妻子齋戒七天,齋戒期間全家大小都要在神前祈禱謝罪。士人不慌不忙地回家中,妻子見了他,哭著問:“你變成羊有好多天了,不辛苦?”士人說:“我還記得吃的草味道一點也不鮮美,還時常肚子痛。”妻子聽了更加傷心。以后,妻子只要稍顯妒意,士人就趴在地上學(xué)羊叫,妻子立即驚慌地拉起士人,向天謝罪不敢再忌妒了。
【解評】
對勝過自己的人心懷怨恨,無緣無故地忌妒,只能使我們在大是大非面前迷失方向,迷失自我。
陳五含青李揭女巫
【原文】
京師閭閻①多信女巫。有武人陳五者,厭其家崇信之篤,莫能治。一日含青李于腮,紿②家人瘡腫痛甚,不食而臥者竟日,其妻憂甚,召女巫治之。巫降,謂五所患是名疔瘡③,以其素不敬神,神不與救,家人羅拜懇祈,然后許之。五佯作呻吟甚急,語家人云:“必得神師入視救我可也。”巫入案視,五乃從容吐青李視之,捽巫,批其頰而叱之門外。自此家人無信祟者。
【譯文】
京城中的平民百姓有許多人信奉女巫。有個叫陳五的武人,厭惡家人對女巫的信奉,但又沒有辦法改變家人的想法。一天,陳五在嘴里含了一顆青李子,卻騙家人口內(nèi)生瘡,又腫又痛,整天不吃不喝地躺在床上呻吟。陳五的妻子非常擔(dān)心,請來女巫醫(yī)治丈夫。女巫看過后,說陳五所得的病名叫疔瘡,因為他平日不敬奉神明,神明不肯救治他。陳五的家人聽女巫這樣說,趕緊排成一列下拜,懇請女巫搭救,女巫這才答應(yīng)盡力。陳五躺在床上故意大聲呻吟哀號,并對家人說:“我的病一定要請神師親自入室救治,才能醫(yī)好。”女巫進入內(nèi)室探視陳五的病情,這時陳五才不慌不忙吐出口中青李子給女巫看,接著便揪住女巫左右開弓打她的耳光,叱喝她滾出門外。從此陳五的家人便不再信奉女巫了。
【注釋】
①閭閻:借指平民。
②紿(dài):古同“詒”,欺騙;欺詐。
③疔瘡:病名。又名疵瘡。因其形小,根深,堅硬如釘狀,故名。多因飲食不節(jié),外感風(fēng)邪火毒及四時不正之氣而發(fā)。
【夢龍評】
以舍利取人,即有借舍利以取之者;以神道困人,即有詭神道以困之者。無奸不破,無偽不窮,信哉!
【解評】
現(xiàn)實社會中,有些人總是裝弄鬼神,運用一些騙術(shù)招搖撞騙,殊不知虛假之事終將敗露。與其面對敗露之后的尷尬,還不如一開始就將自己的智慧用在可用之處。
易術(shù)多系偽妄
【原文】
凡幻戲①之術(shù),多系偽妄②。金陵人有賣藥者,車載大士像③問病,將藥從大士手中過,有留于手不下者,則許人服之,日獲千錢。有少年子從旁觀,欲得其術(shù)。俟人散后,邀飲酒家,不付酒錢,飲畢竟出,酒家如不見也。如是三,賣藥人叩其法,曰:“此小術(shù)耳,君許相易,幸甚。”賣藥人曰:“我無他,大士手是磁石,藥有鐵屑則粘矣。”少年曰:“我更無他,不過先以錢付酒家,約客到絕不相問耳。”彼此大笑而罷。
【譯文】
凡是幻戲一類的法術(shù),大都是虛假的。金陵有位賣藥的人,在車上供奉大士法像為人看病。他把藥從大士手上滑過,有留在大士手中沒有掉下來的,就表示可以讓病人服用,每天可賺取一千文錢。有個少年在旁觀看,想知道其中的法術(shù)。等人群散去后,就邀賣藥人到酒家喝酒,他不付酒錢,喝完酒就走,而酒家也好像沒看見似的。這樣連續(xù)吃了三次,賣藥人便詢問少年有什么法術(shù),少年說:“這是小法術(shù),不知是否有幸與你的法術(shù)交換?”賣藥人說:“我沒有什么法術(shù),大士的手是一塊磁石,藥上沾有鐵屑的,自然能黏附在大士手上。少年說:“我更沒有什么法術(shù),只不過事先付錢給酒家,再約客人到酒家喝酒,酒家當(dāng)然就不過問了。”兩人不禁相視大笑。
【注釋】
①幻戲:魔術(shù)。
②偽妄:虛假,不真實的。
③大士像:指觀世音菩薩。
【解評】
凡事做個有心人,就算凡夫俗子,也常常能夠找到一些解決問題的好方法。
朱古民誘湯生出戶
【原文】
朱古民文學(xué)善謔,冬日在湯生齋中,湯曰:“汝素多智術(shù),假如今坐室中,能誘我出戶外乎。”朱曰:“戶外風(fēng)寒,汝必不肯出,倘先立戶外,我則以室中受用誘汝,汝必信矣。”湯信之,便出戶外立。謂朱曰:“汝安誘我入戶哉。”朱拍手笑曰:“我今誘汝出戶矣。”
【譯文】
有個叫朱古民的讀書人喜歡開玩笑。有一年冬天,他在湯生的書房中,湯生說:“你一向聰明機敏,假如現(xiàn)在我坐在室內(nèi),你能把我騙到門外去嗎?”朱古民說:“室外風(fēng)大天寒,你一定不肯出去。倘若你先站到門外,我就用室內(nèi)的溫暖舒適來誘惑你,那時你肯定會相信我的話走進室內(nèi)。”湯生相信了他的話,便走出室外站立等候,對朱古民說:“你如何引誘我進屋呢?”朱古民拍手大笑,說:“我已經(jīng)把你騙出門外了。”
【解評】
世間之事,真真假假,縱使你是聰慧之人,也難免會在不經(jīng)意間被人誘導(dǎo),所以我們一定要時刻提高警惕,以免別人鉆空子,令你猝不及防。
上一篇:智囊《威克卷十一》譯文與賞析
下一篇:智囊《應(yīng)卒卷十七》譯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