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遷(1593—1657),明清之際歷史學家。原名以訓,字觀若。明亡后改名遷,字孺木。浙江海寧(今海寧)棗林人。夙有志于明代史事的編修,《國榷》乃其編纂的編年體明代史。一百零四卷,又卷首四卷。遷初不滿諸家編年體明史之訛陋冗繁,又嫌明代歷朝實錄頗多忌諱,致史實失真。遂以實錄為藍本,參閱有關明代史籍百余種,整理史料,考訂史實,編成是書。天啟元年(1621)動筆編寫,六易其稿,天啟六年殺青。所記史事起元文宗天歷元年(1328),止明天啟初。清初又續補崇禎、弘光兩朝故事。順治四年(1647),未及刊行,書稿被竊,遷發憤重著。順治十年,攜稿入京,居京兩年半,遍訪降臣、皇親、宦官及明公侯門客,搜集遺聞;又大量征集明代邸報、公文、方志,充實訂正《國榷》。談遷繼承了中國史學的優良傳統,著述時廣征博采,但又不盲目輕信,凡實錄及諸史所記不實之處,均予指明。是書訂訛正誤,史料價值很高。尤其是明萬歷以來,關于建州女真發展情況和后金同明朝之間關系的記載,為他書所少見,史料價值更高。是書敘述文字過簡,脫稿后未作仔細復審,前后內容有失照應,甚至同一事件先后敘述不一,且于災異祥瑞著力贅敘,是其短處。是書從天啟元年開始編寫,到順治十三年完稿,歷時三十五年,遷一生主要精力多傾注于《國榷》中。系統了解可讀吳晗《談遷和國榷》(《北游錄》附錄)。
上一篇:談談辯證法問題
下一篇:諶容的《人到中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