隸書的起源
【點睛之筆】
隸書萌芽于戰國,成長于秦代,定型于西漢,興盛于東漢。
【經典解讀】
關于隸書的起源,歷來眾說紛紜,總結起來有以下兩個步驟:
一、秦篆書寫起來煩冗,不利交流。因奏事繁多,所以用“篆之捷”的“佐書”書寫,這種“佐書”須方便、快捷,于是采用了民間中下層書寫中流行的“草篆”體。
二、這種“簡捷易寫”的“草篆”體格式上并不統一,后由秦代獄吏程邈整理了一套方案為官方應用。因他的身份是獄隸,因此就把這種字體叫“隸書”,這就是歷史上的程邈創立隸書說。
西漢中期以來,隸書已經脫離了篆體,成為了一種獨立的書寫形式。所見有代表性的如20世紀出土于西陲流沙中的西漢宣帝五鳳元年(前57)、成帝河平元年(前28)、新莽始建國天鳳元年(14)的書簡上的文字,樂浪漢墓出土的西漢平帝元始四年(4)、東漢明帝永平十二年(69)的漆盤上的銘文,等等。它們從結構和字形上都已經完全改變,筆勢則長波更自然橫出,和接近篆體的直垂形大大不同了。相像的字形還能在東漢的碑刻中見到很多。
西漢碑刻中同時也還有一些方正或個別字帶長形,又僅有極短的波勢的字體,其代表性作品如西漢宣帝五鳳二年(前56)的《魯孝王刻石》、東漢安帝元初四年(117)的《祀三公山碑》等。以上那些基本上已消滅篆體而形式稍有小異的“正體字”,一直流行于兩漢、三國間,而且幾乎獨占了刻石碑志中的位置,這種字體應當說都是隸書。其形式自秦到漢,變化不太大,從字形上講,先帶長方,后變方扁,有些地方還交叉互用著,長波、短波也同樣是交叉互用不分前后的。因此絕不能說它是一種字體徹底變為另一種字體的新舊二體,而是一種字體發展中的個別量變罷了。
上一篇:國學《除夕之夜的習俗》賞析
下一篇:國學《霓裳羽衣舞》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