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公
諸葛公
【原文】
諸葛孔明千載人[1],其用兵行師,皆本于仁義節制,自三代以降,未之有也。蓋其操心制行[2],一出于誠,生于亂世,躬耕隴畝,使無徐庶之一言,玄德之三顧,則茍全性命,不求聞達必矣。其始見玄德,論曹操不可與爭鋒,孫氏可與為援而不可圖,唯荊、益可以取,言如蓍龜[3],終身不易。二十余年之間,君信之,士大夫仰之,夷夏[4]服之,敵人畏之。上有以取信于主,故玄德臨終,至云:“嗣子不才,君可自取。”后主雖庸懦無立,而舉國聽之而不疑。下有以見信于人,故廢廖立而立垂泣,廢李嚴而嚴致死。后主左右奸辟側佞[5],充塞于中,而無一人有心害疾者。魏盡據中州,乘操、丕積威之后,猛士如林,不敢西向發一矢以臨蜀,而公六出征之,使魏畏蜀如虎。司馬懿案行其營壘處所,嘆為天下奇才。鐘會伐蜀,使人至漢川祭其廟,禁軍士不得近墓樵采,是豈智力策慮所能致哉?魏延每隨公出,輒欲請兵萬人,與公異道會于潼關[6],公制而不許;又欲請兵五千,循秦嶺[7]而東,直取長安,以為一舉而咸陽以西可定。史臣謂公以為危計不用,是不然。公真所謂義兵不用詐謀奇計,方以數十萬之眾,據正道而臨有罪,建旗鳴鼓,直指魏都,固將飛書告之,擇日合戰,豈復翳行竊步[8],事一旦之譎[9]以規咸陽哉!司馬懿年長于公四歲,懿存而公死,才五十四耳。天不祚漢,非人力也。“霸氣西南歇,雄圖歷數屯。”杜詩盡之矣。
【注釋】
[1]千載人:千年的偉人。[2]操心制行:思想和行為。[3]蓍(shī)龜:蓍草、龜殼,兩者都是用來占卜的,此處代指占卜算卦。[4]夷夏:指少數民族和中原人。[5]佞:善辯,巧言諂媚。[6]潼關:在今陜西潼關東南。[7]秦嶺:自甘肅天水至河南三門峽一段山脈。[8]翳行竊步:暗中出兵偷襲。[9]譎(jué):欺詐的意思。
【譯文】
諸葛亮是千百年以來的偉人,他行軍用兵之道,都是以仁義之道為原則,自三代以來,從未有過像諸葛亮這樣的人。他的思想和行為,出于對國家的忠誠,他出生在亂世時期,以種田為生,倘若沒有徐庶的舉薦,劉備的三顧茅廬,則諸葛亮必是茍且保全性命,不求揚名顯達了。諸葛亮第一次遇見劉備時,就討論不能夠和曹操較量高低,可以支援孫權,但卻不能對其圖謀,只有荊州、益州可以奪取。這些話就像占卜算卦一樣的準確,果然在他的一生中這樣的形勢都沒有發生改變。在二十多年中,劉備信任他,士大夫仰慕他,少數民族和中原人都佩服他,敵人畏懼他。對上,他完全取得了君主的信任,所以劉備在臨終時,對諸葛亮說:“如果我的兒子沒有治國才能,你可以取代他自己做皇帝”。后主劉禪雖平庸懦弱,沒有立國的才能,但他也敢將國家交給諸葛亮而從不對他產生懷疑。對下,他的誠信與才德威望被所有人信服,所以廖立與李嚴雖然都被諸葛亮彈劾免職,但聽到諸葛亮病逝,廖立痛苦大哭,李嚴因過度傷心而亡。后主劉禪左右的奸佞之臣巧言善辯,遍及朝野,但卻沒有人懷有暗害諸葛亮之心。當魏國完全占領中州地區之后,還挾有曹操、曹丕父子生前的積威,軍中勇猛的將士如林,卻不敢向西發一支箭到蜀國,而諸葛亮卻六次率領大軍討伐魏國,致使魏國上下畏懼蜀國如同畏懼老虎一般。司馬懿仔細地巡查諸葛亮的營寨后,感嘆他為天下奇才。鐘會征討蜀國時,曾派人到漢川祭祀諸葛亮廟,并禁止士兵在諸葛亮墓的周圍砍柴,這僅僅憑借諸葛亮的高超才能與足智多謀所獲得的嗎?蜀國大將魏延每次隨諸葛亮出征,總是請求領兵一萬,從暗道走與諸葛亮在潼關會師,諸葛亮一直沒有答應;魏延又請求諸葛亮給他五千精兵,他想要沿秦嶺向東走,直取長安。并認為這樣可以平定咸陽以西的地方。史臣認為諸葛亮覺得魏延的計策太過于危險,所以不予采納,其實并不是這樣。諸葛公是認為正義之師是不可以用詐謀奇計的,于是他便率領幾十萬大軍,占據要道來討伐敵軍,他舉起大旗,高鳴戰鼓,直指魏國的都城,他本來打算派人給魏軍送戰書,擇日交戰,怎么能夠暗中出兵偷襲,以欺詐之計占據咸陽呢?司馬懿比諸葛亮大四歲,但司馬懿活著而諸葛亮卻死了,年僅五十四歲。上天不保佑庇護漢室,這不是人力所能挽回的。“霸氣西南歇,雄圖歷數屯。”杜甫這兩句詩已經把這件事說得淋漓盡致了
【評析】
諸葛亮是三國時期蜀漢丞相,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發明家、文學家。他為了匡扶蜀漢政權,嘔心瀝血、鞠躬盡瘁、死而后已,成為后代宰相的楷模。在一般人的心目中,諸葛亮最大的特點是有謀略,所以魯迅曾經評價《三國演義》把諸葛亮寫得“多智而近妖”。但事實上,諸葛亮能夠取得成功,更多是依靠他強大的人格魅力。人格魅力不是先天就有的,也不是自然而然形成的,他是人應有的心量、雅量和氣量的集中體現,是人以身作則,率先垂范的結果。有第一等的胸襟、第一等學識,便有第一等的魅力。
上一篇:《容齋隨筆·諸家經學興廢》譯文與賞析
下一篇:《容齋隨筆·資治通鑒》譯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