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以諸侯伐鄭
(桓公五年)
【題解】
前720年周平王離開人世,鄭莊公本人則直到周桓王即位后的第三年(前717)方去“朝王”。然而周桓王也是個有性格的人,莊公來拜見的時候,他竟“不禮”,甚至兩年以后,他還把卿士制度特意改進了一下,由一個增至兩個,想以此過渡,最后剝奪鄭莊公卿士之職,周鄭矛盾由此愈演愈烈。終于在8年之后(前707)因桓王削去莊公卿士之職,莊公以“不朝”作為回應,于是發生了繻葛之戰。
【原文】
夏,齊侯、鄭伯朝于紀[25],欲以襲之。紀人知之。王奪鄭伯政[26],鄭伯不朝。秋,王以諸侯伐鄭[27],鄭伯御之[28]。王為中軍[29];虢公林父將右軍[30],蔡人、衛人屬焉[31];周公黑肩將左軍,陳人屬焉。
【注釋】
[25]齊侯、鄭伯:指齊僖公、鄭莊公。
[26]王:周桓王,名林,前719—前697在位。奪……政:指罷卿士之職。
[27]諸侯:指蔡國、衛國、陳國的軍隊。
[28]御:迎戰。
[29]中軍:此處引申為統帥之意。
[30]將:率領。
[31]蔡人:指蔡國的軍隊,下“衛人”、“陳人”同。
【譯文】
夏季,齊僖公、鄭莊公去紀國訪問,想要乘機襲擊紀國。紀國人發覺了,周桓王便罷去了鄭莊公的卿士之職,鄭莊公不再朝覲。秋季,周桓王帶領諸侯討伐鄭國,鄭莊公出兵抵御。周桓王率領中軍;虢公林父率領右軍,蔡軍、衛軍隸屬于右軍;周公黑肩率左軍,陳軍隸屬于左軍。
【原文】
鄭子元請為左拒以當蔡人[32]、衛人,為右拒以當陳人,曰:“陳亂[33],民莫有斗心,若先犯之[34],必奔[35]。王卒顧之[36],必亂。蔡、衛不枝[37],固將先奔[38],既而萃于王卒[39],可以集事[40]。”從之。曼伯為右拒,祭仲足為左拒,原繁、高渠彌以中軍奉公,為魚麗之陳[41],先偏后伍[42],伍承彌縫。戰于繻葛,命二拒曰:“旝動而鼓[43]?!辈?、衛、陳皆奔,王卒亂,鄭師合以攻之,王卒大敗。祝聃射王中肩,王亦能軍。祝聃請從之。公曰:“君子不欲多上人,況敢陵天子乎[44]!茍自救也,社稷無隕,多矣[45]。”
【注釋】
[32]拒:同矩,方陣。
[33]陳亂:指陳桓公死后其子弟因爭奪君位而引起的相互殘殺。
[34]犯:沖擊。
[35]奔:逃散。
[36]王卒:指周王的軍隊。
[37]不枝:支持不了。枝,同支。
[38]固:必定。
[39]萃于王卒:謂集中力量對付周王的中軍。
[40]集:成。
[41]魚麗:古代車戰的一種布陣方法。陳:同陣。
[42]偏:古代戰車25輛為一偏。伍:古代士兵5人為一伍。
[43]旝:古代旗的一種,這里指中軍的旗。
[44]陵:欺侮。
[45]多:足夠有余。
【譯文】
鄭國的子元建議用左方陣來對付蔡軍和衛軍,用右方陣來對付陳軍,說:“陳國動亂,百姓都缺乏戰斗意志,如果先攻擊陳軍,他們必定奔逃。周天子的軍隊看到這種情形,又一定會發生混亂。蔡國和衛國的軍隊支撐不住,也一定會爭先奔逃。這時可集中兵力對付周天子的中軍,我們就可以獲得成功。”鄭莊公聽從了。曼伯擔任右方陣的指揮,祭仲足擔任左方陣的指揮,原繁、高渠彌帶領中軍護衛鄭莊公,擺開了叫做魚麗的陣勢,前有偏,后有伍,伍彌補偏的空隙。在繻葛雙方交戰。鄭莊公命令左右兩邊方陣說:“大旗一揮,就擊鼓進軍?!编崌能婈牥l起進攻,蔡軍、衛軍、陳軍一起奔逃,周軍因此混亂。鄭國的軍隊從兩邊合攏來進攻,周軍終于大敗。祝聃射中周桓王的肩膀,桓王還能指揮軍隊。祝聃請求前去追趕。鄭莊公說:“君子不希望欺人太甚,哪里敢欺凌天子呢?只要能挽救自己,國家免于危亡,這就足夠了?!?/p>
【原文】
夜,鄭伯使祭足勞王[46],且問左右[47]。
【注釋】
[46]勞:慰問。
[47]左右:指虢公林父、周公黑肩等人。
【譯文】
夜間,鄭莊公派遣祭仲足去慰問周桓王和他的左右隨從。
【評析】
平王東遷,是周王室開始衰微的標志,等到發生“繻葛之戰”,周王幾乎是沒有什么威嚴可談了。周平王在位51年,可稱得上是既無文治可見,又無武功可言,確實只是碌碌無為平庸而過。他的孫子周桓王想以“天子”之尊,用王師與衛、蔡、陳三國之師組成聯軍,討伐鄭國,以此來懲戒莊公對周王大不敬之罪,但卻由于他既不知己,又不知彼,其智商明顯低于鄭莊公的二公子子元,結果不但兵敗如山倒,而且被一箭穿肩,狼狽而逃。
假如不是鄭莊公做事有點分寸,他極有可能成為祝聃手下的俘虜。雖然我們說周桓王是個有性格的人,然而人光有性格是不行的,至少還得有智慧,有能耐,否則的話準要吃大虧。
上一篇:左傳全集《魯國侵齊》原文賞析與注解
下一篇:左傳全集《宋南宮萬之勇》原文賞析與注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