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明史》
簡介
《明史》,清張廷玉等撰。三百三十二卷。其中本紀二十四卷、志十五篇七十五卷、表五篇十三卷、列傳二百二十卷。全書記述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年)至明思宗崇禎十七年(1644年)間277年的史事。
張廷玉(1672—1755),清安徽桐城人。官至保和殿大學士,歷仕三朝,先后充《圣祖實錄》副總裁、《世宗實錄》總裁等。《明史》之修歷數十年,至他始克成書。
《明史》是二十四史中編撰時間最長的一部。清朝于順治二年(1645年)設立明史館,康熙十八年(1679年)開始修史,雍正十三年(1735年)《明史》定稿,乾隆四年(1739年)刊行,歷時近百年。其間先后由張玉書、王鴻緒、張廷玉等任總裁,最后由張廷玉等定稿。先后參加具體編修的人數不少,其中以布衣學者萬斯同用力最多,但他沒有擔任明史館的職名。
《明史》體例一致,敘述有節,組織嚴謹,內容充實,對史料取舍較為審慎。列傳中有《閹黨》、《流賊》、《土司》三種,比較真實反映了當時的實況。但在明與建州女真的關系方面,有意掩蓋真相或刪削不利清朝統治的史事。
沐英長途襲云南
尋拜征南右副將軍,同永昌侯藍玉從將軍傅友德取云南。元梁王遣平章達里麻以兵十余萬拒于曲靖①。英②乘霧趨白石江。霧霽,兩軍相望,達里麻大驚。友德欲渡江,英曰:“我兵罷,懼為所扼。”乃帥諸軍嚴陳,若將渡者。而奇兵從下流濟,出其陳后,張疑幟山谷間,人吹一銅角。元兵驚擾。英急麾軍渡江,以善泅者先之,長刀斫其軍。軍卻,師畢濟。鏖戰良久,復縱鐵騎,遂大敗之,生擒達里麻,僵尸十余里。長驅入云南,梁王走死,右丞觀音保以城降,屬郡皆下。獨大理倚點蒼山、洱海③,扼龍首、龍尾二關。關故南詔④筑,土酋段世守之。英自將抵下關,遣王弼由洱水東趨上關,胡海由石門間道渡河,扳點蒼山而上,立旗幟。英亂流斬關進,山上軍亦馳下,夾擊,擒段世,遂拔大理。
注釋
①曲靖:路、府名。治所在南寧(今曲靖)。地當南盤江上游,為云南東部門戶。 ②英:即沐英,字文英,定遠(今安徽定遠縣)人,朱元璋義子。 ③洱海:古稱葉榆澤,在云南省大理縣東,以湖形如耳得名。 ④南詔:古國名。全盛時轄有云南全境、四川南部、貴州西部。
譯文
公元一三八三年,沐英被任命為征南右副將軍,與永昌侯藍玉隨傅友德將軍攻取云南。元朝梁王派平章達里麻率部十余萬人在曲靖抵抗。沐英的部隊乘霧天進攻白石江。霧散天晴,兩軍隔江相望,達里麻大為震驚。傅友德準備渡江,沐英說:“我軍疲憊,要警惕被敵軍所制。”于是指揮部隊嚴密部署陣勢,擺出要渡江的架勢,卻秘密地派部隊從下游過江,迂回到敵軍背后,又在山谷間遍插旗幟,每人吹銅號迷惑敵人。元兵驚慌混亂。沐英趕快指揮部隊渡江,讓泳技好的作先頭部隊,手持長刀勇猛沖殺。元軍敗退,沐英的部隊全部過江。和元軍鏖戰很久,又出動騎兵攻擊,終于大敗元軍,活捉達里麻,元軍尸體橫臥十余里。沐英的部隊長驅直入云南,梁王逃走,右丞觀音保舉城投降,其所屬郡縣均被占領。只有大理元軍依托點蒼山、洱海,扼守龍首、龍尾二關。這兩座關是古南詔國修的,由當地首領段世守衛。沐英親自率領部隊進逼下關,派王弼沿洱水東攻上關,派胡海由石門沿小路渡河登上點蒼山,插上旗幟。沐英渡河奪隘進攻,山上的士兵也向下攻擊,上下夾擊,活捉段世,終于占領了大理。
朱升傳
朱升,字允升,休寧①人。元末舉鄉薦②,為池州學正③,講授有法。蘄、黃④盜起,棄官隱石門⑤。數避兵逋竄,卒未嘗一日廢學。太祖下徽州,以鄧愈薦,召問時務。對曰:“高筑墻,廣積糧,緩稱王。”太祖善之。吳元年⑥授侍講學士,知制誥,同修國史。以年老,特免朝謁。洪武元年進翰林學士,定宗廟時享齋戒之禮。尋命與諸儒修《女誡》,采古賢后妃事可法者編上之。大封功臣,制詞多升撰,時稱典核。逾年,請老歸,卒年七十二。
升自幼力學,至老不倦。尤邃⑦經學。所作諸經旁注,辭約義精。學者稱楓林先生。子同官禮部侍郎,坐事死。
注釋
①休寧:縣名。治今安徽休寧縣。 ②鄉薦:中舉人。 ③學正:地方學校學官。 ④蘄(qí)、黃:縣名。蘄,治今安徽宿州市東南蘄縣集。黃,黃州,元時為路,今湖北長江以北,灄水流域以東,巴河以西地區。 ⑤石門:縣名,今湖南石門縣。 ⑥吳元年:1356年朱元璋攻下集慶(今南京)稱吳國公,故是年稱吳元年。 ⑦邃(suì):深遠,引申為精深。
譯文
朱升,字允升,休寧人。元朝末年中舉人,當過池州的學正,教授很有一套。蘄、黃地方發生暴動,放棄做官隱居在石門。經常躲避兵災到處逃竄,但是沒有一天丟棄過學業。明太祖攻下徽州,因為鄧愈推薦介紹,召來請教當前形勢和辦法。朱升說:“把城墻修筑得高高的,多方籌措積儲糧食,不急于稱王。”太祖認為很對。朱元璋稱國公的那年,被授予侍講學士、知制誥、同修國史的官位。因為年紀大,特許不上朝拜謁。洪武元年升為翰林學士,制訂宗廟按時祭拜齋戒的儀式。不久又受命與儒生們修訂《女誡》,采集古代有德行的后妃事跡可供后人學習的,編好后進奉上去。大封功臣時,命令文書大多由朱升撰寫,當時被稱為典雅精煉。過了一年,因年老辭官回家,死時年紀七十二。
朱升從小刻苦學習,到老不厭倦。對經學更有精深的見解。所作的諸經旁注,語言精練含義深刻。學者稱他為“楓林先生”。有個兒子名同,做過禮部侍郎,因犯法被處死。
李 時 珍 傳
李時珍,字東璧,蘄州①人。好讀醫書,醫家《本草》②,自神農所傳止三百六十五種,梁陶弘景③所增亦如之,唐蘇恭④增一百一十四種,宋劉翰⑤又增一百二十種,至掌禹錫、唐慎微輩⑥,先后增補合一千五百五十八種,時稱大備。然品類既煩,名稱多雜,或一物而析為二三,或二物而混為一品,時珍病⑦之。乃窮搜博采,芟⑧煩補闕,歷三十年⑨,閱書八百余家,稿三易⑩而成書,曰《本草綱目》。增藥三百七十四種,厘為一十六部,合成五十二卷。首標正名為綱,余各附釋為目,次以集解詳其出產、形色,又次以氣味、主治附方。書成,將上之朝,時珍遽⑬卒。未幾,神宗詔修國史,購四方書籍。其子建元以父遺表及是書來獻,天子嘉之,命刊行天下,自是士大夫家有其書。時珍官楚王府奉祠正⑮,子建中,四川蓬溪知縣⑯。
注釋
①蘄(qí)州:今湖北蘄春縣。 ②《本草》:記載中藥的書籍。 ③陶弘景:南朝丹陽秣陵(今江蘇南京市)人,字通明,初為齊諸王侍讀,后隱居于句曲山。他作《本草經集注》,創立新的藥物分類。 ④蘇恭:即蘇敬,顯慶二年(657年),蘇與長孫無忌、許孝崇、李淳風等人作《新修本草》(今稱《唐本草》),顯慶四年(659年)書成,由國家頒行。 ⑤劉翰:五代周時即任翰林醫官,后入宋,著有《開寶本草》。 ⑥掌禹錫:字唐卿,奉敕與蘇頌等在《開寶本草》基礎上修成《嘉祐本草》;唐慎微:字審元,修纂《證類本草》,附古今單方。 ⑦病:不滿意。 ⑧芟(shān):刪除。 ⑨歷三十年: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李時珍開始修書,萬歷六年(1578年)《本草綱目》脫稿,歷時27年,稱30年,舉約數。 ⑩三易:三表多次,易為修改。多次修改。 厘:訂正。 出產:產地。 ⑬遽(jù):突然。 神宗:明神宗朱翊鈞。 ⑮奉祠正:掌管祭祀禮儀的官員。李時珍任楚王府奉祀正,在嘉靖十年(1551年),當時他還掌管“良醫所”,后又被推薦任明王朝太醫院吏目,未及一年離職。 ⑯蓬溪知縣:蓬溪縣長官。蓬溪,今四川省蓬溪縣。
譯文
李時珍,字東璧,蘄州人。愛好讀醫學書,醫學家的《本草》一書,從神農傳下來的有藥物三百六十五種,梁陶弘景所增添的藥物數量與神農的差不多,唐朝蘇恭增加了一百一十四種,宋劉翰又增加了一百二十種,到掌禹錫、唐慎微這一輩人,先后增補合計一千五百五十八種,當時認為很完備了。但是品類分得繁多,名稱又雜亂,或一物而析為二三,或二物而混為一品,李時珍對此感到不滿意。于是窮搜博采,刪除繁雜,增補缺漏,經歷約三十年,查閱了八百余家醫藥書籍,稿本經多次修改才成書,書名《本草綱目》。書中增加藥物三百七十四種,訂正為一十六部,合成五十二卷。首先標正名作為綱目,接下來附上各家注釋為目,然后用集解詳細記錄該藥物的產地、形狀、色澤,又把氣味、主治某病的方劑附上。書編好后,準備進獻給朝廷,李時珍突然去世。不久,神宗皇帝下詔修國史,重賞征求各地書籍。李時珍兒子建元拿他父親的遺表和這部書獻給朝廷,天子表彰這件事,下令刊行天下,從此士大夫家里有這部書。李時珍做過楚王府奉祠正官職,兒子李建中,做四川蓬溪知縣。
上一篇:《舊唐書·姚崇抑佛驅蝗》原文,注釋,譯文,賞析
下一篇:《春秋·左傳·隱公元年·鄭伯克段于鄢》原文,注釋,譯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