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應章第十六
【原文】
子曰:“昔者明王事父孝,故事天明[1];事母孝,故事地察[2];長幼順[3],故上下治[4];天地明察,神明彰[5]矣。”
【譯文】
孔子說:“從前,圣明的天子,奉事父親非常孝順,所以也能虔敬地奉祀天帝,而天帝也能明了他的孝敬之心;他奉事母親非常孝順,所以也能虔敬地奉祀地神,而地神也能洞察他的孝敬之心;他能夠使長輩與晚輩的關系和順融洽,所以上上下下太平無事。天地之神明察天子的孝行,就會顯現神靈,降下福祐。
【注釋】
[1]事天明:能順應天意,通于天。
[2]事地察:能探知大地的意志,通于地。
[3]長幼順:長輩和晚輩的關系合乎禮法,和睦融洽。
[4]治:整飭,有條不紊。
[5]神明彰:指天地眾神降福保佑。彰,彰明,顯現。
【解析】
長幼都順于禮節,就能夠得到神明的庇護。長幼有別,是中國人比較重視的一方面。兄友弟恭也是儒家文化提倡重視的。
典例闡幽
因不孝而遭雷劈
在中國有一句很狠的話就是“你被雷劈了”。這對于中國人來說就是遭天譴,就是做了不合理的事情被上天懲罰了。
在中國文獻中因為,不孝而被雷劈的事情有好幾起。據南宋潘陽人洪邁在他的作品《夷堅志》中記載;南宋時期的興國軍(今湖北陽新)有個叫熊二的人因為不孝而遭到雷劈。故事是這樣的:熊二的父親熊明以前在軍隊上服役,年老之后就被除了兵籍,因為年老體弱,不能夠謀生,他的妻子也去世了。熊明只好將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兒子熊二身上。但是熊二的脾氣很壞,看待父親如同路人一樣,致使熊明不得不外出乞討。熊明多次含著眼淚找到自己的兒子熊二,懇求收留自己,但是熊二每次都是大罵父親一通,叫父親滾遠。熊明幾次都想將兒子告官,但是又不忍心,只能是每天晚上在家里燒香祈禱,希望兒子能夠回心轉意。就這樣兩年過去了,有一天長空無云,熊二在外喝酒賭博,突然天空就暗了下來,暴雨突至,雷電交加,即使有人站在自己面前,也看不清楚。就在這時有人呼喊“熊二”,過了一會兒,天氣又晴朗了,但大家都沒有見到熊二。于是大家分頭去找熊二,最后在城門之外找到熊二的尸體。只見熊二的兩眼爆出,舌頭也斷了一截,背上有紅字“不孝之子”,歷歷在目。洪邁在記載這件事的時候,時間竟然非常具體,是在南宋孝宗皇帝淳熙三年(1176)九月初七發生的。
在時隔三百年的明朝也有一件被雷劈的不孝子,被人記載下來。這件事記載在明朝人王文炳在萬歷年間修的書《慶遠府志》中,當時的慶元府,即是現在的廣西宜山縣,在柳州的西北方向。慶元府有一個叫曾蠻的人,他對待自己的母親非常不孝,每次吃飯的時候,總是給母親很少的食物,他的母親總是吃不飽。每年祭祀的時候,都會留下許多肉食,但是曾蠻就是不給母親吃。并且他還經常和妻子一起罵母親,甚至有時還打母親,他的母親只能忍耐著。就在嘉靖年間的一天,突然風雨大作,雷電交加,電擊打中了曾蠻住的屋子,奇怪的是左鄰右舍的房子都安然無恙。打雷的時候曾蠻的母親的發髻掛在了一個竹筐上,雖然竹筐燒了,但是她的發髻好好的。曾蠻夫婦兩個則是懸掛在了半空中,頭發直直向上。很快,雨就停了。曾蠻夫婦兩個人從空中摔下來,暈倒在地,幾天后,就死掉了。
歷史上在民間流傳最廣的當數戲曲《清風亭》中被雷劈死的不孝子張繼保了。取材于南宋孫光憲《北夢瑣言》,其中記載了唐朝張裼的故事。張裼是河間人,有五個兒子都有功名。按照《北夢瑣言》記載,張裼的第五個兒子叫張仁龜,他是張裼與一個妓女所生的。張裼怕老婆知道,不敢將張仁龜帶回家養大,就送給了他的一個朋友張處士。不過張裼還是很掛念這個兒子,常常在錢財上接濟他們,并出錢供養張仁龜讀書,張仁龜長大后,知道了自己的身世,于是就離開了養父,找到生父張裼的家里,這時生父已死,張裼的夫人經過一番考量,最后還是接納了張仁龜。就在張仁龜走后,他的養父含恨去世了。張仁龜后來考中了進士,做了官,在他出使去江浙的途中,竟然莫名其妙地死了。當時的人認為張仁龜受到了天罰。這個故事到了明清之時,經過好事者的一番修改,張仁龜就成了戲曲中的張繼保,他的養父母則成了張遠秀夫婦,故事的名稱就叫《清風亭》,又叫天雷報。整個故事圍繞孝而展開,情節非常感人,張繼保考上進士之后,不再認自己的養父母,最后遭到雷擊而死。現在《清風亭》流傳甚廣,徽劇、京劇、川劇、湘劇、秦腔等劇種都有演出,成為宣揚孝道的重要曲目。
不孝子阿孝
相傳有個富商,姓丘名仁。年近半百之時,老伴才產下一子。有道是:老年得子勝似老蚌生珠,老夫妻因此樂得幾個晝夜合不上眼。此后,他倆把丘家這根獨苗當做掌上明珠,取名阿孝。
阿孝自幼養尊處優,錦衣玉食,呼奴使婢,目空一切,在家猶如小皇帝,出外像似小霸王。父親長年外出經商,對他缺少管教。母親只知對他一味溺愛,百依百順,由此,終于造成他性格野蠻頑劣,驕矜狂妄,小小年紀,除了父母之外,里里外外的人都十分討厭他。
阿孝七歲那年,入學還沒三天就成了害群之馬,整天不是打同學就是罵先生,把課堂鬧翻了天。先生無奈之下施加戒尺懲罰,丘母聞知,不管是非就攜子登門向先生鬧了一通,老師再也沒辦法管了。結果,阿孝讀了三年書轉換了九個學館,斗大的字識不到一籮筐。后來,因壞得出名,遠近學館都把他拒之門外,他便索性丟掉書本流人社會,成了小混混。此時,父母才意識到這小子已被慣壞了,長此發展下去,后果不堪設想,須當對其嚴加管教,可是為時已晚,阿孝已“病入膏盲”,無可救藥,父母只能頓足捶胸,無可奈何!
隨著年齡的增長,阿孝混成了一個大流氓,終日勾結一幫惡棍爛仔,闖蕩街頭,尋花問柳,尋釁斗毆,吃喝嫖賭,為非作歹。父母若敢對他斥責,他輕則惡語相對,重則拳腳相加,最后竟把父親活活氣死。
丘父死后,阿孝更加肆無忌憚。不久,從外邊帶回一個叫阿花的女人,兩人臭味相投,成了一對鴉片伴侶,賭場伙計,酒肉鴛鴦。不到三年,便把父母一生辛苦積攢的百萬家產揮霍得一干二凈。漸漸地,到了變賣家產度日的境地。
一天午夜,阿孝酒后回家,經過母親房前,驟然聽到母親在夢中囈語,口里不停地喃喃念著:“我…我要藏錢……”。阿孝聽后心頭一動,猜想母親必然還藏著錢。次日早上,趁母親外出之機,撬開房門,翻箱倒柜地搜了大半天,結果絲毫不見錢銀的影子,只有母親準備自己過世時用的壽衣,堆放在那只舊箱子里。阿孝便把這些壽衣悉數拿到當鋪典當了,買些肉酒回家與阿花大吃大喝起來。
中午,丘母回家,見阿孝他們倆在揚筷碰杯,喝酒吃肉,便上前討點充饑。阿孝見狀把臉一沉,隨手從地上撿起一塊被丟棄的豬蹄骨遞過去。丘母說:“我這般年紀,怎啃得了這塊骨頭?”阿孝冷笑地說:“這豬腳我已幫你剝掉了皮,你還不滿意?好吧,想吃肉有的是,快把藏著的私房錢交出來!”丘母聞聲心頭一驚,急忙連聲申辯。阿花在一旁看得不耐煩,便從門扇后面取出一根竹棍,慫恿阿孝動武。阿孝覺得有道理,馬上接過竹棍,對著母親惡狠狠地舉起……
丘母早已被兒子打怕了,眼看又要遭受皮肉之苦,不得已供認還有幾兩碎銀子,是她平時一分一文積攢起來的,藏在箱子里面的壽衣之中。阿孝聞說之下,猶如當頭一棒,又心疼又悔恨,隨即破口大罵母親:“你這老家伙,若早點實說,我就不會將那些‘死人衣褲’全都典進當鋪里,真是人有晦氣,連當東西還得倒貼錢。”丘母聽說敗家子竟連她的壽衣也拿去當掉,立刻心如刀絞,老淚縱橫,滿懷悲憤卻無處傾訴。只有跌跌撞撞地轉身走出家門,一步一淚地來到南山岡上亡夫的墓碑前,跪倒地上,呼天號地地號啕大哭起來。哭著哭著便昏倒過去。不知過了多久,丘母被陣陣喝罵聲驚醒過來,睜開腫脹的雙眼,只見逆子和惡婦兇神惡煞地站在身旁,一個手執竹棍、一個拿著繩索,要她幫忙抬一塊石板回家當做板凳。丘母此時又悲又恨,又渴又餓,但又無法抗拒,只得聽從。這石板足有二百斤重,阿孝用繩索把它綁緊之后系上竹棍,叫母親在前面扛抬那截短的,自己卻在后邊抬那截長的,還叫阿花幫忙攙扶。
丘母年邁力弱,咬緊牙關,用盡氣力往上一抬,頓時渾身顫抖起來,只踉蹌兩步,便眼冒金星,兩腿一軟,跌坐在地上。阿孝見狀破口大罵:“無用的老東西,只會吃飯,不會干活,我已主動抬這截長的了,照顧你抬那截短的啦,你還假死假活的。”
此刻已近黃昏,四野寂靜無人。阿花眼見時機已到,便對阿孝使了個眼色,兩人乘母親不備,一齊動手,用力將母親推下山崖。山野之間回蕩著一陣慘叫聲……
丘母命不該絕,掉下山崖之后,只跌斷了腿骨,劃傷了皮肉,跌倒在山路邊無法動彈。
這時,恰巧有個名叫阿厚的青年賣貨郎路過此地,聽得有人痛苦呻吟之聲,便循聲尋去,發現一位遍體血污的老婦蜷縮在山道旁,急忙上前把她攙扶起來,詢問因何如此?
阿厚問明情由之后,不禁義憤填膺,表示要代丘母將這謀殺親娘,十惡不赦的禽獸告上縣衙治罪。丘母一聽,卻猶豫起來:“雖然逆子罪孽深重,但萬一被判成死罪,豈不絕了丘門香火?”沉吟片刻后,只好長嘆一聲,對阿厚說:“恩人,算了吧!就讓這惡人自遭報應吧!”
阿厚見丘母到此地步,恕子之心依然不滅,只好愛莫能助地搖頭嘆氣,把丘母背回自己家中。
阿厚的妻子阿慧,見到丈夫從外邊背回來一個身受重傷的老婦,急忙放下手中的活計,幫著丈夫把丘母安放在睡床上,一邊小心翼翼地為丘母換衣服,洗凈身上的血污,一邊叫丈夫趕快請來郎中為其診治。
經過郎中的悉心治療和阿厚夫婦無微不至的關懷照顧,兩個月之后,丘母的傷痛基本痊愈,能夠下地走路了。
有一天一大早,丘母對著阿厚夫妻雙膝下跪,叩謝救命恩情。阿厚慌忙將她扶起說:“老人家,你我同是苦命之人。我自幼失去雙親,孤苦伶仃,非常羨慕人家有父母的關愛。您今被逆子拋棄,無家可歸,不如就此長住我家,做我干娘,讓我夫妻奉養您終生,不知尊意如何?”
丘母本來自恨一時無能報答阿厚夫妻的深恩大義,萬沒想到他倆竟然還要認她這個苦命的孤老婆子為干娘,頓時既感激又慚愧,兩眼熱淚盈眶,連聲婉言辭謝。后來,見阿厚夫妻著實是情真意切,只好含愧答應了。
從此,阿厚夫妻對丘母百般孝順。可是,丘母卻有點受寵若驚,歡慰之余未免有些猶疑:“自己萬般關愛的親生骨肉是何等的忤逆狠毒、素昧平生的干兒媳卻這般至仁至孝,難道人情世理、人倫道德竟會如此懸殊倒置嗎?”丘母百思不得其解,決定尋找機會試探阿厚夫妻。
有一天,丘母在家中幫忙“刮鍋”(刮鍋底煙灰)時,“砰”的一聲,失手把鐵鍋打破了。阿厚聞聲跑了過來,先對干娘渾身上下仔細地察看了一遍,見到干娘毫發無損,隨即笑容滿面地連聲安慰干娘:“打破舊鍋乃是雞毛蒜皮的小事,只要老人家不受損傷便是萬事大吉。”
過了幾天,阿厚出門做買賣。阿慧單身忙著家務,丘母抱著兩歲大的孫兒在玩耍。突然間丘母向前打了個趔趄,手中的嬰兒便掉在地上,摔得“哇”地一聲大哭起來。阿慧見狀趕忙過來從地上抱起嬰兒,笑著安慰婆婆說:“沒關系,沒關系,小孩個個都是在跌倒中長大的,只要婆婆平安無事就謝天謝地了。”丘母聞言頓時感動得熱淚奪眶而出,一股暖流再一次涌上心頭。
當晚,丘母把阿厚夫妻叫到跟前,悄聲對他倆道出了多年來隱藏在心頭的秘密:數年前,先夫丘仁眼見敗家子阿孝已是劣性難改,無可救藥,便暗地里偷偷在南山三疊石地方埋藏下兩缸銀子,以備老兩口晚年無依無靠之時,取出度日。后來被逆子氣得一病不起,臨終之前,才將此事秘密告知老伴,再三告誡她千萬不能輕易取出和走漏風聲。時至今日,丘母決定將這批銀子取出來獻給這個溫暖的新家庭。
阿厚夫妻聽罷,連聲推辭說:“母親,這是您老人家的私人財產,我等何德何能受此重禮,萬萬不能當受。”可是,丘母卻心堅似鐵,非要他倆接收不可,阿厚夫妻只好從命。于是他們帶齊鋤頭繩索,隨著干娘悄然來到南山埋藏銀子的地方。幾經挖掘,果真從地里挖出兩缸銀元,歡歡喜喜地抬回了家中。
事后丘母用這些銀子為阿厚一家建起了一座精致豪華的四合院,余下的一部分作為生意的資本。一家老小四口共享天倫之樂,過上了興業發家、和諧幸福的生活。
一年后的一天早晨,丘母聞聽門前有乞討之聲,便盛了滿滿一筒白米前去布施。當她走到門口一看,頓時兩眼發直,腦袋瓜不禁“嗡”的一聲,手中的白米不覺掉落,撒了滿地。原來,眼前這兩個蓬頭垢面,衣衫襤褸的乞丐竟是逆子阿孝和惡婦阿花。丘母心頭即刻好象被灌進了一盆辛酸苦辣的五味湯,“砰”的一聲關上了門。
且說阿孝夫妻,他倆去年把老母推下山崖之后,滿以為神不知鬼不覺,從此人少一口,米少一斗,不用再為這老婆子扶生送死,兩口子可以逍遙自在。哪知道坐吃山空,不久之后竟將那唯一的一張睡床也賣掉了,落得夜間席地而眠。
一天深夜,阿孝在夢中突然被一陣劇痛攪醒,卻是一只可惡的老鼠正在啃咬他的腳趾。阿孝勃然大怒,跳起身來,叫醒阿花,關緊門窗,兩人合力捕捉老鼠。經過一番忙亂折騰,老鼠終于被捉住了。阿孝正要將它打死,阿花卻說,就這樣輕易打死太便宜了它,必須將它慢慢折磨,用火焚燒,方解心頭之恨。阿孝覺得有理,便用繩子綁緊老鼠尾巴,叫阿花取來煤油澆在鼠身,劃亮火柴點上,剎那間,“呼”的一聲,老鼠變成一團火球,痛得“吱吱”叫,求生的本能使它拼命掙扎,繩子也被燒斷,老鼠就滿屋亂竄,所到之處,衣服、柴草、雜物都被接觸燃燒。霎時間,滿屋濃煙滾滾,烈火騰騰,任由阿孝夫妻奮力撲救,大火卻越燒越旺,兩人大驚失色,趕緊逃了出去,高聲呼救。
這時,鄰居村民都在睡夢中被這場火爆聲、呼救聲驚醒,紛紛跑出家門看個究竟。當人們看清是阿孝家中失火時,個個拍手稱快,沒人愿意出手幫忙救火!并非他們都幸災樂禍,只是因阿孝一貫在家虐待雙親,出外欺凌鄉親,臭名昭著,惡跡昭彰,大家早已恨不得每人一口唾沫把他淹死。加上他是一座獨立的四合院,怎么燒也不會殃及四鄰。
就這樣,片刻之間,丘家房屋被燒得僅剩下幾截斷垣殘壁。阿孝夫妻雖保住了性命,但已無處棲身,無計度日。鄰里百姓誰肯接濟這兩個“瘟神”,往日那幫狐朋狗友沒人再愿意接觸這兩個窮鬼。萬般無奈,夫妻倆只有流落他鄉,留窯宿廟,沿街乞討,不知不覺中來到阿厚家門前,想不到竟見到了雖遭毒手卻大難不死的母親。
阿孝夫妻認出丁眼前這位身居豪宅、衣著華麗的老婦人正是母親。起初大吃一驚,以為是大白天見鬼了,直至母親關上大門方才回過神來,明白了眼前事的確是千真萬確的事實。阿孝心頭又不禁一動,暗忖:母親去年未被摔死,卻被這富戶人家收留。此時自身窮途末路,何不抓住母親心慈手軟的弱點,愛子如命的性格,來個苦肉計?或許能使母親回心轉意,可獲一筆意外之財。想罷便與阿花一陣耳語之后,雙雙跪在門前,一把鼻涕一把淚地大聲號哭,哀求老母念及骨肉之情,寬恕晚輩的罪過,體恤他倆的困境。開門相認,酌情資助。
且說丘母,雖然對逆子恨之入骨,避而不見,但此時此刻卻百感交集,心亂如麻。門外的哀哭聲像利針一樣刺痛著她的心。回想當初十多年里,受盡養育逆子之苦,卻因本身晚年得子樂而忘形,只曉得對兒子過度的偏袒放縱,卻忽視了對他嚴正的道德教育,導致他頑劣成性,步入邪道,迷途不返,害得老伴死不瞑目,自身又備受折磨乃至慘遭毒手,最終落得個家破人散、流離失所的悲慘下場。這一切雖然歸咎于逆子之罪孽深重,但捫心自問,自身可完全推卸教子無方的責任嗎?眼下這逆子惡婦死皮賴臉地糾纏不休,出盡家丑,長此下去,將如何是好?丘母經過一番苦苦思索之后,出于骨肉之情未泯和自責,還是邊嘆息邊取出30兩銀子來到窗口,高聲說道:“無恥畜生,拿去吧!今后倘若再來糾纏,定要報官究治。”說完,便將銀子擲出了窗外。
這樣一來,阿花頓時見錢眼開,破涕為笑,飛快地從地上撿起銀子塞進懷中,同時阿孝見此招果然奏效,又想得隴望蜀,馬上跑到窗邊,懇求母親再度饋贈,誰知母親卻將窗門關上了。阿孝眼看如意算盤落空,只得轉身,回頭卻不見阿花的蹤影,頓時心頭一緊,料定這賤貨企圖獨吞銀子而逃走了,便大步流星地追尋過去,一直追到街中,終于把阿花一把抓住,破口大罵,要她交出銀子。阿花到了此時也不示弱,雙方就在街上推搡扭打起來……阿孝用力過猛把阿花推倒在街邊,“卟”的一聲,腦袋撞在一塊石板之上,頓時血如泉涌。直到圍觀的人們正想上前搶救時,阿花卻一命嗚呼了。
血案發生了,兇手阿孝當即被差役扭送到縣衙。結果定了個失手殺妻之罪,收監候判。不久,阿孝就病死在大牢中。
【原文】
“故雖天子,必有尊也[1],言有父也[2];必有先也[3],言有兄也。宗廟致敬[4],不忘親也[5];修身慎行,恐辱先[6]也;宗廟致敬,鬼神著[7]矣。孝悌之至[8],通于神明[9],光于四海[10],無所不通。”
【譯文】
雖然天子地位尊貴,但是必定還有尊于他的人,那就是他的父輩;必定還有長于他的人,那就是他的兄輩。在宗廟舉行祭祀,充分地表達對先祖的崇高敬意,這是表示永不忘記先人的恩情。重視修養道德,行為謹慎小心,這是害怕自己出現過錯,玷辱先祖的榮譽。在宗廟祭祀時充分地表達出對先人的至誠的敬意,先祖的靈魂就會來到廟堂,享用祭奠,顯靈賜福。真正能夠把孝敬父母、順從兄長之道做得盡善盡美,就會感動天地之神;這偉大的孝道,將充塞于天下,磅礴于四海,沒有任何一個地方它不能達到,沒有任何一個問題它不能解決。
【注釋】
[1]有尊:有他所尊敬的人。
[2]言:助詞,無實意。
[3]先:所禮讓的人。
[4]宗廟:祭祀先祖的地方。
[5]親:祖先的恩情。
[6]先:祖先。
[7]鬼神著:祖先的神靈顯現,前來享受子孫誠敬的祭祀。著,顯現。
[8]之至:到了極致,到了極點。
[9]通:通達。
[10]光:照耀。
【解析】
如果你真的牽掛一個人,冥冥之中就會有一種力量將兩人連在一起。這種奇妙的心理現象是無法解釋的。然而那種無形的力量有時卻可以感動天地,產生奇跡,這就是孝產生的威力!
典例闡幽
“書圣”和水餃師傅
王羲之是我國歷史上數一數二的大書法家。他的書法到底有名到什么程度呢?據說有一次,王羲之到集市上去,看見一個老婆婆拎著一籃子六角形的竹扇在叫賣。竹扇很簡陋,沒什么裝飾,自然很難賣出去。王羲之很同情老婆婆,就在每把扇面上題了幾個字。集市上的人知道后,都紛紛要買,一籃子竹扇一下子就賣完了。
王羲之的書法這么好,說起來,還跟另一個老婆婆有些關系呢!
那是發生在王羲之17歲時候的事情。當時,王羲之在衛夫人的精心指點下,書法大有長進,名氣在外,很多人都想請他題字、寫對聯,這讓他驕傲起來,經常拒絕為別人寫字。
—天,他經過一家餃子鋪,看見貼著一副對聯:“經此過不去,知味且常來。”字寫得缺乏骨力,結構松散。王羲之心想:“真是丟人哪,這樣的字也敢拿出來獻丑?”正想走開,突然感到有點兒餓,又看見餃子鋪里座無虛席,就走了進去。
只見鋪子里面是一堵矮墻,矮墻前邊有一口大鍋,鍋內沸騰的水在翻滾。一只只餃子從墻的后邊飛過來,就像排著隊要下水的小鴨子一樣,“撲通撲通”,不偏不倚都“跳”進了大鍋的中央。他驚呆了。
不久水餃端上來了。看看,個個玲瓏精巧;嘗嘗,味道鮮美可口。一大盤的水餃一會兒就被王羲之給吃完了。
付賬后,王羲之來到矮墻后邊,看見一個白發老婆婆正坐在一塊大面板前,獨自一人搟餃子皮、包餃子餡,動作非常麻利。一批餃子包好了,她看都不看一眼,隨手就把一只只餃子拋出墻外。
王羲之驚嘆不已,恭恭敬敬地行了禮,問:“老媽媽,您花了多長時間練成這手功夫的?”
“熟要50年,深要一輩子。”老婆婆回答。
王羲之心想:自己學寫字才不過十幾年,就自滿起來,好不應該,臉上一陣發熱。
他又問老婆婆:“貴店的餃子名不虛傳,但門口的對聯卻似乎叫人不敢恭維,為何不找人寫得好一點兒呢?”
老婆婆一聽,生氣地說:“聽說王羲之那種人架子太大,哪里會瞧得起我這個小鋪子?”
王羲之面紅耳赤,一句話也說不出來,低著頭離開了餃子鋪。第二天,他親自把一副對聯送到白發老婆婆手中,老婆婆這才知道他就是王羲之。當老婆婆為昨天的事向他道歉時,王羲之誠懇地說:“您哪里有什么錯呢?您讓我知道了自己的水平還很有限,讓我懂得了學無止境的道理,您就是我的‘餃子師傅’,我應該感謝您才對呀!”
從此以后,王羲之謹記“熟要50年,深要一輩子”這句話,虛心刻苦練習書法,終于成為一代“書圣”。
戲曲藝術大師敬老三小事
梅蘭芳出生于京劇世家,北京出生的,8歲學藝,11歲登臺,他刻苦鉆研,勤于實踐,繼承并發展了京劇,形成了風格獨特的“梅派。”梅蘭芳是世界人民熟知的戲曲藝術大師,是我國最杰出的京劇表演藝術家之一。梅蘭芳在成長的道路上,曾得到過一些梨園界前輩的教育和指點。他成名后,十分感激和尊敬這些前輩老師,常常關心照顧他們。
1931年春天,南北京劇界名家聚集上海演出。演出的劇場在浦東的高橋,乘船過江后還有近二十里路,路途遙遠而且交通不便,雇車很不方便。這天,梅蘭芳與楊小樓好不容易找到一輛車,剛坐上去,正要上路,突然見到年近六旬的龔云甫老先生步履蹣跚、疲憊地走過來。梅蘭芳見到龔先生,立即下車打招呼。當得知龔先生沒有雇到車時,便誠心誠意請龔先生上車與楊小樓先生先走。龔先生推辭說:“畹華(梅蘭芳先生的字),你今天的戲很重,不坐車,到臺上怎么頂得住?”梅蘭芳謙恭地說:“我還年輕,頂得住,您老別為我擔心。”說著就攙扶龔老上了車,他自己則冒雨步行趕到了劇場。當時,梅蘭芳已是名震海內外的“四大名旦”之一,論資歷和聲架子,為人善良敦厚,處處為別人著想。
一次酒會,梅蘭芳與張大千兩人都受邀參加。一位是潑墨揮毫、丹青寫意的國畫大師,一位是扮相俊美、唱念俱佳的京劇名伶,一些官場人物以為兩位大師相遇,必然會有一番排座位爭名次的矛盾。誰知梅蘭芳一進門見到了張大千,恭敬地拱手致意,尊稱“大師”。而張大千更是幽默,故意做出要給梅蘭芳下跪的姿態,慌得梅蘭芳趕忙雙手相扶,問他為什么這樣做。張大千說:“古人說:君子動口不動手。您以唱念為業,是‘動口’的,‘君子’當之無愧。我以作畫為生,是‘動手’的,自然屬于‘小人’。今‘小人’見‘君子’,豈有不跪之理?”說罷,兩人開懷大笑。
梅蘭芳知遇齊白石大師的故事也被大家津津樂道。那一年,北京一位附庸風雅的人舉辦宴會,為裝點門面請了許多名人,齊白石大師也在被邀之列。白石老人生活儉樸,穿戴十分樸素,與衣冠楚楚的來客相比,顯得有些寒酸。因此,他到達會場時,無人理睬,被冷落在一角。過了一會,赫赫有名的梅蘭芳進來了,主人及滿屋賓朋蜂擁向前,爭著與梅蘭芳握手寒暄,表現得十分親熱。突然,梅蘭芳發現了后排的齊白石老人,連忙讓開一只只伸過來的手,擠出人群,快步走到齊白石面前打招呼、問安,又將老人攙扶到前排就座,大聲說道:“這是我的老師齊白石先生。”在場的人見狀,無不驚訝和敬佩,齊白石老人也深為感動。過了幾天,白石老人特意贈給梅蘭芳一幀《雪中送炭圖》,圖上題詩一首:
記得前朝享太平,
布衣疏食動公卿。
而今淪落長安市,
幸好梅郎識姓名。
用歌唱出盡孝的心聲
安琥被推薦為第二屆中國演藝界十大孝子候選人,入選理由是:他努力工作,改善母親的生活;他出人頭地,讓父母為自己驕傲;他傾注于歌聲,讓在外的游子《早去早回》。2008年新年剛剛開始,安琥推出了他獨立制作的賀歲單曲《早去早回》。“秋云幾重一揮手,兒行千里母擔憂。笑開口,淚倒流,誰是誰的心頭肉。”就像這首歌曲里唱的一樣,安琥將全部的愛都奉獻給了母親。他是個大孝子。
2000年安琥只身一人來到北京闖蕩事業,開始了北漂生活。剛到北京沒幾天,就想家了,想媽媽了。突然,有一天,媽媽真的出現在他面前,在北京站接媽媽,望著眼前的母親,安琥高興地淚水盈眶。時至今日,回想起當年的情景,安琥動情地說:“我真的一輩子也忘不了媽媽在北京站的身影。那天,她身后背著厚厚的棉被,左手拿著高壓鍋,右手拿著雞鴨魚肉……當時,媽媽成了全北京站的焦點‘人物’。”媽媽把家里的好吃的都帶給了兒子。安琥終于明白了,原來媽媽平時省吃儉用,完全都是為了兒子,當兒子需要的時候,母親全都會無私地拿出來。
與媽媽在一起的日子,令安琥欣慰的是,他又能像小時候一樣,偎依在媽媽身旁,和她嘮家常……多少個夜晚,他在媽媽的身邊有說不完的話,媽媽靜靜地聽著,笑著。由于工作原因不能經常陪伴母親,安琥就跟媽媽保持最貼心的通電話,他每天都會給媽媽打一個電話,讓母親安心。
除了滿足母親一些物質的需要,同時,努力給母親精神上的滿足,安琥認為自己在外面努力工作更是對母親最好的報答。
安琥努力工作去改善母親的生活。媽媽在鄉里鄉外有一個響當當的名字,叫“香港老太”,這完全要歸功于兒子安琥。兒子走南闖北見的世面多了,總想把外面接觸到的新鮮事物帶回老家。于是,媽媽就成了安琥的“犧牲品”。紅的、綠的……城里人都不敢穿的衣服,他一股腦兒地買給媽媽。起初,在田間種地面朝黃土背朝天的母親,哪敢穿那樣時尚、鮮艷的衣服,叫鄉親們看了非笑掉大牙不可。安琥每次回家時都會買好幾件時髦的衣服,用他的“三寸不爛”之舌說服母親多享受生活。母親說:“這樣穿著無法上街。”他就拉著母親專往人多的地方去,村里的人看慣了,也都稱贊安琥的孝順。于是,安琥心里美滋滋的,更加“得寸進尺”,把年邁的母親打扮得“花枝招展”。如今,安琥打扮母親又有了新的招數。每次回家不僅買一些好看的衣服,還買一些養顏的化妝品,在兒子的心目中,媽媽永遠年輕漂亮。
有一次,只有小學文化的母親給安琥寫了一封家書。雖然家書的字跡歪歪扭扭,幾乎全是錯別字,但在孝順的兒子眼里,這封家書如同至寶。兒子甚至將其裝裱好了,掛在床頭。安琥說每當看到這封母親親手寫的信,就仿佛聽到了母親對兒子萬般疼愛的叮嚀,心里就很溫暖。
【原文】
“《詩》云:‘自西自東,自南自北,無思不服[1]。'”
【譯文】
“《詩經》里說:‘從西、從東、從南、從北,東西南北,四面八方,沒有人不肯歸順、服從!'”
【注釋】
[1]無思不服:沒有人不服從。思,語氣詞。
【解析】
孝悌之道,不但人會被感動,就連天地神明也會被感動。古語有云:以天為父,以地為母。人為父母所生,即天地所生,所以說有感即有應。通過以上說明可以得知孝悌之道是無所不通的。
典例闡幽
東海孝婦
漢朝年間,山東瑯琊郡東海縣(今之臨沂市郯城縣)有個賢淑善良、孝義雙全的女子,名叫周青。她對婆婆十分孝順,對丈夫情深意篤,深受鄰里稱贊。
誰知婚后不久,丈夫不幸病故。周青強忍喪夫之痛,立志守節,侍奉年邁的婆婆。婆婆是個胸懷豁達、深明大義之人,不忍周青芳齡守寡,貽誤終身,便苦口婆心地勸說周青改嫁。周青對婆婆說:“丈夫去世,姑姐遠嫁外地,家中唯剩婆媳相依為命,我應責無旁貸地侍奉婆婆終生。”從此以后,周青更加無微不至地孝敬婆婆。婆婆見苦勸無效,便常對鄰居嘆道:“孝夫事我勤苦,哀其亡子守寡。我老,久累丁壯,奈何?”后來,婆婆見媳婦決意守寡,為了不再拖累于她,便索性自縊身亡。
周青的姑姐是個極其自私狠毒的潑婦,弟弟剛死,她便存心想占其家產,礙于弟媳婦決不改嫁,成了絆腳石,遂對弟婦忌恨在心。后見母親自縊身亡,便誣為弟婦所害,一紙訴狀把弟婦告上衙門。
東海縣令是一個草菅人命的糊涂官,受案之后,竟然不查實情,便將周青拘禁衙門,酷刑逼供。周青終因受刑不得,屈打成招,落得個“蓄意改嫁,圖謀家產,殺害婆婆”的罪名,被判斬刑。
當時衙中有一小吏,人稱于公,秉性剛直。他深知周青孝敬婆婆十多年,芳名美譽遠近傳頌,豈有謀殺婆婆之理,此案分明錯漏百出,便不顧職微言輕,竭力為周青鳴冤翻案,向縣令苦諫、跪諫、哭諫。莫奈縣令堅執己見,維持原判。于公眼見屈殺孝婦,回天無力,便仰天落淚,辭職而去。
周青被押上刑場之時,正值六月六日的中午,現場觀眾無不為她同情落淚,鳴冤叫屈。
午時三刻已到,執行斬刑的劊子手舉起鬼頭大刀,一刀砍下,“咔嚓”一聲,刀落頭斷,周青的脖子噴濺出一股白色的鮮血,(于今郯城縣南面,有個村子,名叫“白血汪”,傳說就是當年周青被斬殺的地方)。突然間,天昏地暗,陰風慘慘,怨霧重重,竟然降下一場鋪天蓋地的大雪。(后來,刑場附近便空前長出一種綠葉紅花的小草,人們給它命名為“六月雪”)。
周青死后,人們把她埋在一個不起眼的小山丘。當地自此一連遭受三年奇旱,滴水未降,寸草難生,百姓困苦不堪。直到新縣令上任,于公及許多知情鄰里再次為周青翻案申冤,并對新縣令痛陳三年奇旱乃因上一任縣令屈殺孝婦而遭天譴。
新縣令是位明智之士,受理百姓申訴之后,重新查實案情,為周青平反,洗清罪名。后來,新縣令與于公帶領差吏們前往周青墓前祭奠,剛剛焚香跪下,天空即時雷電交加,降下大雨。
周青的墓冢直到清朝初年才得以擴大規模重建,旁邊還立著康熙皇帝題寫的碑文。
后來,我國元代著名的戲劇家關漢卿寫了雜劇《竇娥冤》,其中六月飛雪、楚州地面苦旱三年的情節顯然取材于這個故事。于是,東海孝婦周青的名聲也就幾乎被竇娥取代了。
感悟母愛
四十多年前,王洪瓊降生在四川省奉節縣白帝鎮涼水村。4歲那年,父母相繼去世,留給她和半歲的弟弟的是一間搖搖欲墜的茅草房。兩個孤苦無依的姐弟被當地的生產隊收養起來。半年后,經人勸說,王洪瓊不得不把年僅一歲的弟弟送給人家。那一天,當一個外地男人將弟弟接走時,王洪瓊哭喊著追了將近二里路……
十多年后,一位遠房親戚為這個苦命的女子物色對象。可是,遠近卻沒有人愿意接納這個相貌平常、一貧如洗的妹子。
有一天,王洪瓊又跟著人來到新城鄉堰溝村相親時,她的眼睛頓時瞪直了,站在她面前的是個矮小、癡呆、說話結巴的,名叫蘇興強的男人。
王洪瓊的心在滴血,她想拒絕,但無家可歸的現實使她不得不往好處想:這個男人雖然傻一點,但他家有兩間瓦房,離城又近,比起自己流浪的生活已是好得多了。經過幾個晝夜的思考,她答應了。
不久,這個擁有10口人的大家庭分了家,王洪瓊與丈夫分得一間破陋的瓦房,一床破爛的棉被。
1974年正月初三,王洪瓊生下了一個男孩。她笑了,老實巴交的男人也樂得合不攏嘴。然而,笑容未消,憂慮卻襲上心頭:“大人都養活不了,兒子拿什么養活呢?”王洪瓊躺在用竹片搭成的“床”上,仰望著結滿蛛網的房頂,心中陣陣酸楚。
她苦著自己,盡心盡力地疼愛著兒子、丈夫。只要家里有點大米、玉米,她總是先滿足他倆,而自己則頓頓用青菜應付。眼看兒子一天天長大,雖不那么健壯,卻也活潑可愛,王洪瓊感到很大的慰藉。
兒子蘇龍兵5歲那年,突然出了麻疹。王洪瓊從來沒見過這癥狀,嚇得手忙腳亂。鄰居說:“小兒出麻疹很正常,過幾天自然會好的。”
王洪瓊信以為真,照常外出掙工分。次日,她正在地里干活,丈夫突然跌跌撞撞地跑來說:“兒子哭著哭著就沒聲音了。”王洪瓊趕緊回家一看,兒子的嘴唇已經干裂丁,遍身虛汗淋漓。她知道大事不好,趕緊抱起孩子朝醫院跑,可伸手往口袋里一摸,身上僅有五角錢,醫院怎么肯收治兒子呢?
王洪瓊只得哭著將兒子抱回家,四處向人打聽治療麻疹的草藥“偏方”。
村里的人終于幫她打聽來了偏方,她背上簍筐便上了山。她在山上急急忙忙四處尋覓著,突然,她的前腳踩空,連人帶筐滾下一百多米深的山溝。也許是上天的憐憫,她居然還活著,但頭破了,手傷了。她捂著頭再次往山上艱難地爬去……
回到家里,她撕了一條破布將頭包好,趕緊給兒子熬藥。一天天過去,兒子喝了藥后依然哭不出聲,王洪瓊狠了狠心——借錢也要送兒子去醫院!她找公婆,求鄰居,可那時的鄉民因她家窮,不肯借錢給她!急瘋了的她不得已只好跑到信用社請求貸款。可信用社只能給集體貸生產用款,私人貸款根本不可能!王洪瓊長跪不起,一個勁兒磕頭,鮮血都磕出來了。信用社干部見狀扶起了她,破天荒貸給她200元。
200元錢在醫院里很快用完了,眼見醫院要停藥,王洪瓊急得在病房外號啕大哭,再找信用社已不可能,怎么辦呀?這時,一個人走了過來,悄悄教她一個找錢的法子:賣血!
很快,王洪瓊戰戰兢兢地用300cc血漿換來了30元錢,一個星期后,她又換了名字賣了一次血。靠著這賣血換來的60元錢,兒子又開始新的治療。可是,醫生最終還是告訴她:耽誤治療的時間太長,兒子啞了!王洪瓊當場昏了過去,醒來后,流著淚背著兒子回了家。
兒子殘廢了,身體極其虛弱,王洪瓊決定用贖罪的心調養他,便又一次次偷偷跑到縣人民醫院賣血,用這些錢為兒子買來雞蛋、大米;而她和丈夫天天卻吃著青菜、紅薯、洋芋。兒子的身體漸漸好起來,她的身體卻越來越差,幾次暈倒在田間、屋內。但她知道丈夫靠不住,依然用瘦小羸弱的身軀支撐著這個貧苦的家。
1982年12月30日,王洪瓊又生了個小兒子蘇劍。她把整個身心都傾注在小兒子身上,寄望他將來能拯救這個貧苦的家。
11個月后,小兒子發起高燒。無錢的王洪瓊以為沒什么大問題,只是去買了幾片阿司匹林。然而她卻大錯特錯了。幾天后,兒子的燒不但不退,嗓子也喊不出聲音!有了一次教訓的王洪瓊心頭一下子寒透了。她慌忙再去求信用社貸了300元,又偷偷跑去醫院賣了300cc血。小兒子被趕緊送進醫院。醫院告訴她:“你兒子連續一周發了40度高燒,很可能會成啞巴!”
王洪瓊一聽,臉色馬上被嚇得煞白。她癱倒在醫生面前說:“醫生,求求你,我的大兒子已經啞了,你千萬要救救我的小兒子啊!”王洪瓊急瘋了,她在這段時間里幾乎一個月賣一次血。兒子被燒得張大著嘴巴,便嘴對嘴地給兒子喂開水、服藥……
然而,一切努力都無法挽救小兒子,她的小兒子又啞了!王洪瓊垮了,她決定自盡。她想最后盡一次母親的義務,用賣血的錢買了兒子最愛吃的東西和一瓶農藥。回到家中,看到兩個不懂事的啞巴兒子搶著吃糖果時,她的心在滴血。
“兒啊!媽對不起你們!”她在村外的山上轉了一圈又一圈,當她回家準備最后再看一眼兒子、丈夫時,尋死的勇氣一下子消失了。傻乎乎的丈夫蜷縮在灶門前,兩個殘廢的兒子在床上無聲地玩耍。“我死了,他們怎么活下去啊?”
1993年9月,王洪瓊到縣城賣菜,聽說縣里辦了一所聾啞學校,不覺心里一動:何不將11歲的小兒子送來讀幾年書?盡管到此時她還有100多元的欠債,但她還是決定給兒子一個讀書的機會。
“村里還有健康兒子無法讀書,你讓啞巴兒子讀書能負擔得起嗎?”很多人都勸阻她,但她有她的想法:兒子啞了,可只有讓他讀書,將來才能在社會立足,沒錢,我再去賣血!大兒子智力太差,年齡又大,只能把小兒子帶到奉節縣聾啞學校。當聽說學生必須每個月交30元生活費時,她吃了一驚!
一貧如洗的王洪瓊遲疑了一下,終于咬了咬牙說:“老師,下午我就把生活費交來。”半個小時后,她來到醫院門口,轉了一圈又一圈,遲遲疑疑不敢進去。她到這里的次數太多了,醫生早已熟悉了她,按規定,賣血至少要隔三個月,可她前個月剛來賣過一次血。果然,當她進去之后,醫生認出了她:“你不要命啦!”這不能怪醫生,無論是從醫院的制度還是從職業道德來講,醫生都不能同意。
王洪瓊又跪下了:“我兒子是個啞巴,今天我送他來城里聾啞學校讀書,他歡天喜地,可人家要交錢,我總不能讓兒子失望呀!”
醫生感動得搖頭嘆息,一揮手,又給她抽了300cc。
王洪瓊捧著80元錢(此時已由30元漲至80元),40年來從未如此高興過,盡管眼冒金星,她還是在大街上為兒子買回了學習用品和日用品,而后又到學校交了生活費。
蘇劍看到書包,歡天喜地地一把搶過。可他哪里知道,這是媽媽用鮮血換來的呀!
此后,為了解決蘇劍每月30元的生活費,王洪瓊每隔2至3個月便要悄悄地去賣一次血。
1994年3月,王洪瓊為了給蘇劍湊齊下學期的學費,連續兩次到醫院賣血。由于賣血過頻,加上嚴重營養不良。一天,正在灶前煮豬食的她突然昏倒,右腳不知不覺伸進了灶洞。
王洪瓊徹底失去知覺,火紅的熱炭燙焦了她的腳掌,她卻渾然不知,恰好被外出干活的大兒子收工回家發現,趕緊使出吃奶的氣力將燒傷的母親抱到床上,跪在母親的床前咿咿呀呀地大聲哭喊著。
蘇劍被鄉親們喚了回來,當鄉親在路上用手語告訴他,母親為了讓他讀書,已經連續賣了十多次血時,12歲的蘇劍頓時張大著嘴,淚流滿面,發瘋似的向家里跑去……
蘇劍一步一跪地撲倒在母親床前,用幼稚的雙手拼命比劃著:“媽媽,媽媽,我再不念書了,你的血會抽光的呀!”
王洪瓊怎能不讓兒子讀書呢?可是小蘇劍從此卻變成另一個人了。他一回家,便搶著幫媽媽干活,在學校里,就是課間休息也抱著書埋頭苦讀。他的智力一般,可是為了報答母親而竭盡全力讀書。
1994年下半年的全省統考中,蘇劍的語文考了96分,數學考了97分,位列全市的前列。
那一天放學,他便捧著試卷飛奔回家,撞開家門,撲地一聲跪倒在母親跟前。王洪瓊被小兒嚇了一大跳,等她看到兒子捧過頭頂的試卷時,喜極而泣,把兒子抱得好緊好緊!
小蘇劍用勤奮換來優良的成績寬慰著母親,王洪瓊從此有了笑容。17年間,她共賣了約2萬cc鮮血,照此數字計算,她身上的血大約被抽光了5次。她的笑容來得太遲了。
王洪瓊賣血養家及送子求學的境遇是當地一段令人心酸的美談,她的淳樸鄉鄰從來不吝于向她伸出援助之手。盡管他們同樣過著貧困的生活,但總是用幾塊錢、幾個雞蛋資助著她那苦難的一家。
1994年教師節,奉節縣石油公司的領導到聾啞學校慰問教師,當聽到王洪瓊賣血送子求學的經歷之后,感動得流下熱淚,當即捐出一筆錢。王洪瓊賣血送子求學的事跡也通過新聞媒體披露出來。
四川省化學工業廳領導、職工為奉節縣聾啞學校捐贈了大批衣服,蘇劍及其家人得到了20件半新衣褲,足夠一家人穿上3年。
重慶銀渝貿易公司一名員工多次打來電話,要把蘇劍接到重慶聾啞學校讀書。與此同時,該公司十多名青年志愿為他提供經濟援助。
一個沒有署名的山區貧困戶居然也寄來50元錢。他在信中說:“我們都很窮,但您的命比我們更苦。這點錢您就收下吧!走過17年漫漫賣血路的母親,從此請您把自己的鮮血都留給自己!”
戲中的慈母,戲外的孝女
薩日娜,生于內蒙古,是一位善良美麗的蒙古族姑娘。她是一位從大草原飛出的美麗姑娘,戲中的慈母,戲外的孝女,仁孝之心猶如天邊明月,閃耀著皎潔的光輝。
一部《中國月亮》,讓26歲的薩日娜從此與“母親”結下不解之緣。之后的十多年里,薩日娜成功地塑造了無數的母親形象,精湛的表演技術使億萬觀眾為之感動為之喝彩。
薩日娜的父母都是演員出身,母親是蒙古族人,父親是回族人,能歌善舞。小時候的薩日娜在一個充滿民主的家庭長大,從小就特別懂事。因為父母經常在外演出,薩日娜就給奶奶幫忙操持家務,擔負照顧妹妹的責任。薩日娜曾經面對采訪說,在很小的時候,父母就告訴她怎樣去生活,她會把這些體悟運用到演戲當中去。
提及《闖關東》,薩日娜父親首先看中了劇本,覺得劇中的“文他娘”與薩日娜的奶奶性格極為相似,十分支持薩日娜主演這個角色。薩日娜說,拍這部戲時,她常常回憶起自己與祖母之間的種種細節,這讓她自然地融入到角色當中。
在戲里時常扮演各種角色的母親,薩日娜對“母親”這個詞語當然理解更深,尤其是自己做了母親以后,她說自己感受更加深刻。每天都要給父母打電話,她生怕自己因事情繁多忘記了,如果哪天沒有和父母通電話,薩日娜整天就會心里不安。
2005年,為了更好地照顧好父母,薩日娜為父母在北京郊區某老年人社區買了一套房子。只要有時間,她都會帶上女兒去看看兩位老人。薩日娜的這種孝心也影響到了女兒,薩日娜說孝心要一代一代的傳下去,只有自己盡孝了,將來才會得到兒孫的孝敬。
薩日娜是當之不愧的孝子,她不僅是個孝順的女兒,也是一個孝順的兒媳。公公婆婆習慣了老家的生活,不愿搬到北京來。在拍戲之余,她總會抽出時間,陪同丈夫帶上女兒回到山東煙臺,在家住上一段時間。“從拍攝《大染坊》開始,公公都會把我拍的戲看好幾遍,有的甚至連臺詞都會背了”,說到這里的時候,薩日娜滿臉洋溢著無比的幸福。
因為薩日娜在戲中一直塑造著母親的形象,以至于許多演員見到她的時候,都會親熱地直呼她“娘”來打招呼。這時,薩日娜心底總感覺很溫暖,也讓她更加珍惜父母的關愛和呵護。
上一篇:孝經全集《開宗明義章第一》原文賞析與注解
下一篇:孝經全集《紀孝行章第十》原文賞析與注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