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藝美學要略·學說與流派·韻味
唐代詩人司空圖的論詩主張。司空圖(837—908),字表圣、河中(今山西永濟)人。有詩論專著《二十四詩品》。論詩吸取皎然關于詩“境”的有關論述加以發揮,提出詩歌創作要有“景”有“象”,不僅如此,更可貴者在于景、象之中含有深蘊,即所謂“象外之象,景外之景”。與此創作問題相關,司空圖還進一步提出了藝術表現的“韻味”問題。論詩標舉“韻外之致”、 “味外之旨”。他力倡“韻味”說,是從美學的高度來闡述詩歌創作理論的,在一些根本問題上,揭示出了藝術創作的奧妙。
談到“韻”時,他說: “近而不浮,遠而不盡,然后可以言韻外之致耳。”所謂“韻”即詩歌從語言、韻律到節奏等的藝術形式,而“韻外之致”則是要求詩歌創作要超出包括語言、韻律和節奏等的藝術形式本身而有更為生動和深遠的意蘊,有神韻、有韻味、有靈氣、生動傳神,即所謂“不著一字,盡得風流”, “超以象外、 得其環中”,以有限表現無限,以筆墨來傳神。談到“味”,司空圖極為強調,認為“辨于味,而后可以言詩也”。他發揮了有劉勰、鐘嶸以來所提出的詩味、滋味說,認為詩“味”不僅應求之于詩句之內,更應求諸于詩句之外,通過精美的詩歌語言,求得意境的含蓄,獲得一種只可神會不可指實的藝術效果。
總之,司空圖以“思與境偕”,情景交融為基礎,提出“韻外之致”,“味外之旨”,要求詩歌創作應該不拘泥于以追求文字、形式美為主要目的,而應當生動傳神,追求深遠的意蘊;同時要求詩歌創作中的藝術表現不應太實,拘于形似,而應當起以象外,騰躍出一種藝術形象的靈氣,在審美的直觀中,體現到深遠的耐人尋味的東西。無疑,司空圖是從詩歌藝術形象的特點著眼,對藝術創作的美學問題作了深入的探索,較之前人更顯得深入、系統。當然,司空圖的理論有其歷史的烙印。他繼承了前人的藝術經驗和理論概括,總結了盛唐詩歌醇味的創作經驗,發揮了唐代興象派的詩歌理論觀點。但, 由于其歷史的局限性,使他的“韻味”說蒙上消極的色彩。孤立強調韻味,不免流于抽象玄虛;標舉清閑淡遠,有超詣和逃避社會現實的傾向。所以,司空圖的“韻味”說對后代的影響也表現在這兩個方面,他重視詩歌藝術形象和藝術創作規律的理論觀點,直接影響了嚴羽的“興趣”說,王士禎的“神韻”說,構成了這一派詩論的特殊風貌,有其積極的意義。而他理論的消極面也影響了后代這派詩論的發展。
上一篇:文藝審美分類創造·音樂語言
下一篇:中國文藝美學要略·學說與流派·韻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