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宗明義章第一
【原文】
仲尼居[1],曾子侍[2]。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3],以順天下[4],民用和睦[5],上下無怨[6],汝知之乎?”
【譯文】
孔子在家中閑坐,曾參在一旁陪坐。孔子說:“先代的圣帝賢王,有一種至為高尚的品行,至為重要的道德,用它可以使得天下人心歸順,百姓和睦融洽,上上下下沒有怨恨和不滿。你知道這是什么嗎?”
【注釋】
[1]仲尼居:仲尼,孔子的字。居,無事閑坐。
[2]曾子侍:曾子,即曾參,孔子的弟子。侍:指侍坐,在尊長坐席旁邊陪坐之意。
[3]先王:指古代像堯、舜、禹、湯等一樣英明賢圣的君王。
[4]以順天下:用來使天下的人和順。以,用來。
[5]民用和睦:用,因此。和睦,相親相愛。
[6]上下無怨:上,做官的、長者、位尊者。下,百姓、幼者、位卑者。
【解析】
這幾句話作為本章的引子,尤其是后一句話以提問的形式,點出孝與道德的關(guān)系,孝與天下一統(tǒng)的關(guān)系,孝與為人處世的關(guān)系等。同時本句話也是《孝經(jīng)》全文的楔引,有著提綱挈領(lǐng)的作用。
試想,一個人如果有一個不管在什么地方都適用的神通妙用法門,那么這個人將是怎樣的神清氣爽,他的人生又是怎么樣的妙不可言呢?而這個不二法門是什么呢?答案就是——孝。
典例闡幽
一生孝順母親的“文化戰(zhàn)士”
魯迅的母親姓魯,出生于紹興鄉(xiāng)下一個封建家庭。魯迅去南京求學的時候,母親就給他定了親。女方叫朱安,是個沒讀過書的纏足姑娘。魯迅一再要求退了這門婚事,但他母親堅決不同意,說退聘有損兩家名聲,會給女方造成嫁不出去的痛苦。魯迅要求朱安放足讀書,但對方一樣都沒有做到。
1906年,魯迅在日本留學接到母親的信,說她患病要魯迅回紹興探親。其實母親健康如常,只是聽到謠言,說魯迅在日本有了妻子,所以趕忙讓他回家娶親。當年7月初,當魯迅趕回家中,只見客廳張燈結(jié)彩,中間貼了張大紅紙喜字,一切都明白了,為了不傷母親的心,魯迅默默接受了母親的安排,奉命完婚,行禮如儀。入洞房那天晚上,魯迅對著新娘一言不語。第二天清早,他就獨自搬進了自己的書房,過了三天,他就離開家鄉(xiāng)踏上了去往日本的征途。
青春時期的魯迅就被“母命難違”的封建禮教剝奪了男女情愛的權(quán)利。他曾對許壽裳說朱安“是母親給我的一件禮物,我只能好好的供養(yǎng)她,愛情是我所不知道的。”其實,魯迅何嘗不知道愛情,但是他不愿讓母親為難,他那尚處于萌芽階段的愛情種子就被禮教的“惡魔”吞噬了整整20年,直到后來他同許廣平同居為止。
魯迅出于對母親的愛,寧肯犧牲自己,吞下了“無愛婚姻”的苦果。他毫無怨言,一如既往地孝敬母親。
1919年,魯迅任職于北京教育部,他買下了八道彎的房子。先同二弟周作人夫婦遷入,然后回紹興接母親和朱安來京安居。三年后,因常與周作人夫婦發(fā)生摩擦,他不得不離開母親,帶著朱安另住磚塔胡同小屋。
過了沒多長時間,魯迅看到65歲的老母親在周作人家得不到一絲溫暖和照顧,時常受到二兒媳婦的閑氣。他再向各方借貸,買下阜成門內(nèi)西二胡同一座四合院,將母親接了過去,讓老人得以安度晚年,直到85壽寢。
魯迅把母親接到阜成門家中后,他竭盡所能地孝順母親,將最好的大房子讓母親住,自己則獨居屋后一間簡陋的小房充當書房兼臥室。他那時已經(jīng)四十余歲。但還是像小時候一樣,外出上班,必去母親處說聲:“阿娘,我出去哉!”回家時必要向母親說聲:“阿娘,我回來哉!”每當晚餐以后,他總伴著母親聊一會兒天,然后回到書房工作。每當他領(lǐng)到薪水的時候,照例要給母親買她愛吃的糕點,讓老母挑選后,才將剩下的一下部分留下自用。除了交出一個月的家用,還給母親一月26元零花錢。如此種種,在魯迅生活中已成為一種做兒子的規(guī)矩。
魯迅的母親非常愛看舊小說,她經(jīng)常讓魯迅提供。魯迅或是自己去買或是讓別人代買,將一本本小說如張恨水的章回小說,鴛鴦蝴蝶派作品,源源不斷地送到母親手中,即使他后來到了上海,仍從未間斷過給母親寄書。除了書籍,還寄羊皮袍料、金華火腿等衣物食品,每月的家書也從不間斷。
有一次,他母親為修紹興祖墳之事寫信給魯迅。信中說這筆錢應(yīng)該三個兄弟共同分擔。魯迅馬上回信說,這筆費用他早有準備現(xiàn)已匯到了紹興,要她不必向二弟周作人提起,“免得因為一點小事,或至于淘氣也。”魯迅情愿自己節(jié)省,也不愿使母親淘氣。他母親看到此信后,十分感動,對人說:“他處處想得周到,處處體諒我這老人。”
魯迅很小的時候父親就去世了,也因此家道中衰,幾十年來他把供養(yǎng)母親和整個家庭生活的重擔壓在自己肩上。他時常對人說:“我娘是受過苦的,自己應(yīng)當擔負起一切做兒子的責任。”另一方面,他母親也逢人便夸說魯迅孝順:“他最能體諒我的難處,特別是進當鋪典當東西,要遭到多少勢利人的白眼,甚至奚落;可他為了減少我的憂愁和痛苦,從來不在我面前吐露他難堪的遭遇,從來不吐半句怨言。”
受人尊敬的偉大的文化戰(zhàn)士魯迅,他一生對母親至愛至孝,體現(xiàn)了他偉大的人格和崇高的品德。
深厚的師生之誼
徐特立是毛澤東青年時期最為尊重的老師之一。俗話說:一日為師,終身為父。即使在幾十年之后,當上國家主席的毛澤東仍舊對師恩念念不忘。他曾經(jīng)說過:“徐老是我在第一師范讀書時最敬佩的老師。”他們之間發(fā)生的感人故事廣為流傳,用“土壽桃”給徐老祝壽就是一個典倒的例子。
1937年初,適逢徐老60大壽,這時正是毛澤東工作最繁忙的一個階段。因為黨中央由保安(今志丹縣)遷來延安,所以毛澤東常常工作到深夜才能休息。1月31日晚,毛澤東又工作了整整一個通宵。到第二天黎明,警衛(wèi)員看他一夜一直不停地工作,于是又一次請他休息。他說:“我顧不上休息喲,你知道今天是什么日子嗎?今天是我老師徐特立的壽辰啊,他也是大家的老師,我還要寫賀詞呢!”說著,他提筆為徐老寫了一封含有濃濃情誼的長信,在信中熱情頌揚徐老“革命第一、工作第一、他人第一”的革命精神和道德情操。而作為徐老的學生,毛澤東這樣寫道:“您是我二十年前的先生,您現(xiàn)在仍然是我的先生,您將來必定還是我的先生……”這一番話不僅深深地感動了徐老,而且感染著后世的每一個人。
當寫完這封長信的結(jié)尾之后,毛澤東仍然顧不上休息,他連飯也沒來得及吃,就趕去壽堂親自將祝壽活動的準備情況事無巨細地檢查了一番,直到每個環(huán)節(jié)都落實了他才放心。
壽堂設(shè)在延安城東的天主教堂里,瓜子、花生、紅棗伴著60個熱氣騰騰的“壽桃”——大饅頭,擺滿了鋪著紅布的桌子。參加祝壽的人將教堂擠得滿滿的,等待著徐老的到來。在大家的熱切盼望中,徐老頭戴一頂鮮艷奪目的大壽帽,在毛澤東等人的陪伴下走進來,人們按捺不住興奮和喜悅,紛紛起身祝賀。大家熱情地將徐老團團圍住,每個人都上前恭恭敬敬地向徐老敬獻壽酒。在喜氣洋洋的氣氛中,中國文藝協(xié)會的同志們朗誦了一首由丁玲、周小舟、徐夢秋等一起為徐老湊成的祝壽詩:
蘇區(qū)有一怪,其名曰徐老。
衣服自己縫,馬兒跟著跑。
故事滿肚皮,見人說不了。
萬里記長征,目錄已編好。
沙盤教學生,AIUEO。
文藝講大眾,現(xiàn)身說明了。
教育求普及,到處開學校。
綠水與青山,徐老永不老。
毛澤東聽了之后十分高興,他說:“前兩句寫的是長征時的神態(tài),很好。‘衣服自己縫,馬兒跟著跑’,真是這樣,很真實。末尾兩句也好,‘綠水與青山,徐老永不老’。”就在這個時候,一個可愛的小女孩跑上來為徐老系上了一條紅領(lǐng)巾。徐老笑容可掬,沉浸在欣慰與感動之中。毛澤東也親自起身祝賀,真切地獻上對老師的現(xiàn)場祝詞:“老師,俗話說‘返老還童’,我們都祝您長命百歲!”
盡管真的能夠長命百歲的人屈指可數(shù),但這是一個學生對老師的真誠祝愿,也是一個學生對老師的尊敬愛戴,它跨越了身份的差異,更跨越了時間的流逝。正是這一份誠摯、厚重的情誼,成就了毛澤東與徐特立之間師生情的百年佳話。
【原文】
曾子避席[1]曰:“參不敏[2],何足[3]以知之?”子曰:“夫孝,德之本[4]也,教之所由生也[5]。復(fù)坐[6],吾語汝[7]。身體發(fā)膚[8],受之父母[9],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立身行道[10],揚名于后世[1],以顯父母[12],孝之終也。夫孝,始于事親[13],中于事君[14],終于立身[15]。”
【譯文】
曾子連忙起身離開席位回答說:“我生性愚鈍,哪里能知道那究竟是什么呢?”孔子說:“那就是孝!孝是一切道德的根本,所有的品行的教化都是由孝行派生出來的。你還是回到原位去,我講給你聽。一個人的身體、四肢、毛發(fā)、皮膚,都是從父母那里得來的,所以要特別地加以愛護,不敢損壞傷殘,這是孝的開始,是基本的孝行。一個人要建功立業(yè),遵循天道,揚名于后世,使父母榮耀顯赫,這是孝的終了,是完滿的、理想的孝行。孝,開始時從侍奉父母做起,中間的階段是效忠君王,最終則要建樹功績,成名立業(yè),這才是孝的圓滿的結(jié)果。”
【注釋】
[1]避席:離開坐席。此處指曾子聆聽夫子教誨,表示恭敬而離席起立。
[2]參不敏:參,曾子稱呼自己,表示尊師之意。不敏,遲鈍,曾子自謙之詞。
[3]何足:那能夠。
[4]德之本:德行的根本。德,德行。本,根本、基本。
[5]教之所由生:教,教化。由,自。
[6]復(fù)坐:返回坐席。
[7]語:告訴。
[8]身體發(fā)膚:身軀、四肢、毛發(fā)、皮膚。
[9]受之父母:承受于父母。受,承受,秉受。之,于。
[10]立身行道:立身,即頂天立地。行道,依道行事。
[11]揚名:顯揚名聲。
[12]以顯父母:使父母顯耀,光宗耀祖的意思。顯,顯耀。
[13]始于事親:從孝順父母開始。始,開始。
[14]中于事君:然后把對父母的敬愛擴大,侍奉君王,為國家服務(wù),所謂“移孝作忠”。
[15]終于立身:(孝親尊師,奉事君長)最終立身無愧,圓滿孝道。終,最終。
【解析】
通過曾子與孔子的一問一答,全面闡述了孝的意義。孝對每個人任何時候都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是自我修煉的必經(jīng)之路,也是一個人的“立身”之本。
人的身體和毛發(fā)都來自于父母,假如能使自己的身體毫發(fā)無損,那么,這就是對父母的一種孝敬。因為父母最不愿看到的就是子女生病,或者白發(fā)人送黑發(fā)人。
典例闡幽
“藥王”盡孝
著名醫(yī)藥學家孫思邈用畢生精力研究醫(yī)藥學,所著《千金方》記載了八百多種藥物和三千余個藥方,史稱“藥王”。
這位藥王學醫(yī)的最初動機是為了給父母治病。
孫思邈出生于陜西耀縣的一個貧苦家里,他的父親是一名木匠。在他7歲時,父親得了雀目病(即夜盲癥),母親患了粗脖子病。有一次,父親在鋸木時,看到他在一邊發(fā)呆,便問他:“孩兒,你長大了也要做木匠?”孫思邈回答說:“不,我要做一名醫(yī)生,好給父母親治病。”父親見他一片孝心,心里十分感動。第二天就帶孫思邈去城外一座大窯里上學。當孫思邈12歲時,父親送他到附近的中醫(yī)張七伯家去當學徒。孫思邈走進張七伯家,只見院子里里外外堆滿了藥草,十分高興,心想:要是在這些草藥里找到治父母親病的藥,那就太好了!在張七伯家當學徒的三年,他經(jīng)常向師父問這問那,常常使師父十分為難。后來,他才知道師父只會用一些土方治病,根本不懂藥理。師父也懂得徒弟的心思,就對他說:“你聰明好學,我不能耽誤你的前程,從這里北去40里的銅官縣有位名醫(yī),是我的舅舅,你到他那里去學醫(yī)吧!”說完,還送了他一本《黃帝內(nèi)經(jīng)》。
孫思邈到了銅官,找到了這位名醫(yī)。在他那里學了一年,一邊研究《黃帝內(nèi)經(jīng)》,醫(yī)學知識長進了不少。但這位名醫(yī)也不知道如何治雀目病和粗脖子病,這使他十分失望。
第二年,孫思邈回到家鄉(xiāng)開始給鄉(xiāng)親們治病。在行醫(yī)時,他不貪財物,對病人同情愛護,漸漸地在家鄉(xiāng)有了點名聲。有一次,他治好了一位病人的痼疾,病人到他家來答謝,得知孫思邈父母也身患痼疾,就對孫思邈說:“我聽說太白山麓有一位叫陳元的老醫(yī)生能治你母親的病。”孫思邈聽了非常高興,第二天就往太白山。從家鄉(xiāng)到秦嶺太白山有四百里路程,孫思邈走了半個月才打聽到陳元醫(yī)生,并拜他為師。陳元見他一番孝誠之心就收他為徒。在那里,孫思邈終于學到了治粗脖子病的祖?zhèn)髅胤ǎ墒侨绾沃稳改坎s毫無頭緒。
一天,孫思邈問師父:“為什么患雀目病的大多是貧苦人家,而有錢人家卻很少見這種病?”
陳元聽后說:“你的話很有道理,不妨給病人多吃點肉食試試。”
孫思邈按照師父的話,要一位病人每天吃幾兩肉,但病人試了一個月仍毫不見效。于是他再翻遍大量醫(yī)書,終于找到“肝開竅于目”的解釋,他就給那位病人改吃牛羊肝,不到半個月果然見效。孫思邈回家時立即用在太白山學到的方法給父母親治病。不久,他父母親的雀目病和粗脖子病都痊愈了。
善解人意孝雙親
有關(guān)老萊子的生平,眾說紛紜。《史記》懷疑老萊子就是老子,但是歷史上并無可考,所以他真正的名字沒有人知道。傳說老萊子是春秋時期的一位隱士,曾婉言謝絕了楚王的聘請。為躲避世亂,自耕于蒙山(在今山東)。
老萊子生性非常孝順,他把最可口的食物和最好的衣物、用品,都用來供養(yǎng)雙親。父母生活中的點點滴滴,他都關(guān)懷照顧得無微不至,體貼至極。父母在他的照料下,過著幸福安康的生活,家里一片祥和景象。人如果能在晚年安享天倫之樂,這樣的人生是多么有價值有意義,多么令人欣慰啊!
老萊子雖然已經(jīng)年過七十,但是他在父母面前,從來都沒有提到過一個“老”字。因為上有高堂,雙親比自己的歲數(shù)都要大得多。而為人子女的人,如果開口說老,閉口言老,那父母不就更覺得自己已經(jīng)風燭殘年、垂垂老矣了嗎?更何況,許多人即使年事已高、兒孫成群,也總是把兒女永遠當成小孩一樣來看待。
不難想象,一個人年過古稀,他的父母少說也有九十多歲了。對于大多數(shù)年近百齡的人來說,身體都會比較虛弱,而且行動不便,耳昏眼花。要跟他講講話,可能他已經(jīng)沒有辦法聽得很清楚了。由于腿腳不太靈活,縱使想要帶他們到處去走走看看,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所以老人家的生活,往往都比較孤寂、單調(diào)。
善解親意的老萊子很能體恤父母親的心情。為了讓父母能夠快樂起來,他裝出許多活潑可愛的樣子,來逗雙親高興,可以說是用心良苦。
在孝順父母的方式上,老萊子別有一番與眾不同。他有一次特別挑了一件五彩斑斕的衣服,非常地鮮明。就在他父親生日那天,他身著這件衣服,裝成嬰兒的樣子,手持撥浪鼓,在父母面前又蹦又跳,一邊嬉戲玩耍,一邊邁動輕快詼諧的舞步,簡直是一個童心未泯的老頭兒,特別逗人開心。一天,廳堂旁邊剛好有一群小雞,老萊子一時興起,就學老鷹抓小雞的動作,來逗雙親高興。一時雞飛狗跳,熱鬧不已。小雞一顛一顛地到處跑,特別可愛。而老萊子故意裝成非常笨拙的樣子,煞費苦心,而又無可奈何。看到這番情景,雙親笑得合不攏嘴,溫馨的畫面,流露出入倫至孝的光輝。為了讓父母在生活上有喜悅的點綴,在日常生活中,他經(jīng)常會出一些點子,逗父母歡樂。有一次,他挑著一擔水,一步一晃地經(jīng)過了廳堂的前面。突然撲通一聲,做一個滑稽的跌倒動作。“這個孩子真是養(yǎng)不大,拿他一點辦法都沒有。”父親哈哈大笑,母親則在一旁說著。
年紀大的人眼睛昏花、耳朵不靈,行動更是不便,老萊子就在家里扮演一個快樂的丑角。他沒有把自己當成是年紀大的人,在父母面前,他永遠都像小孩子那樣活潑可愛。
有人可能會認為老萊子為取悅父母有過分做作之嫌,頗不以為然,但實在因為他一片至純孝心使然。俗語說:“笑一笑,十年少;惱一惱,老一老。”父母年紀大了,怎么承受得起憂愁和煩惱?老萊子正是深諳了這點,才做出了一些看似“做作”的舉動。
割發(fā)以代首
一千多年前曹操“割發(fā)代首”的故事,作為領(lǐng)導(dǎo)人嚴格執(zhí)法的典故流傳至今,在今天依然有很重要的影響。因為我們知道,古代人們把頭發(fā)看得很重要,認為身體發(fā)膚,受之父母,如果不小心損傷了,那就是對不起父母了。
曹操是東漢末年杰出的軍事家、政治家、詩人。曹操帶兵軍紀十分嚴明,并且自己也以身作則,帶頭遵守,因此,他的軍隊很快就消滅了多股強大的軍閥割據(jù)勢力,統(tǒng)一了中國北方。曹操看到中原一帶,由于多年戰(zhàn)亂,人民流散,田地荒蕪,就采納部將的建議,下令讓軍隊的士兵和老百姓實行屯田。很快,荒蕪的土地種上了莊稼,收獲了大批的糧食。有了糧食,老百姓安居樂業(yè)了,軍隊也有了充足的軍糧,為進一步統(tǒng)一全國打下了物質(zhì)基礎(chǔ)。看到這一切,大家都很高興。可是,有些士兵不懂得愛護莊稼,常有人在莊稼地里放任馬匹亂跑,踩壞莊稼。
曹操知道后很生氣,下了一道極其嚴厲的命令:全軍將士,一律不得踐踏莊稼,違令者斬!
將士們都知道曹操一向軍令如山,令出必行,令禁必止,決不姑息寬容。所以此令一下,將士們小心謹慎,唯恐犯了軍紀。將士們操練、行軍經(jīng)過莊稼地旁邊的時候,總是小心翼翼地通過。有時,將士們看到路旁有倒伏的莊稼,還會過去把它扶起來。
有一次,曹操率領(lǐng)士兵們?nèi)ゴ蛘獭D菚r候正好是小麥快成熟的季節(jié)。曹操騎在馬上,望著一望無際的金黃色的麥浪,心里十分高興。正當曹操騎在馬上邊走邊想問題的時候,突然“撲棱棱”的一聲,從路旁的草叢里竄出幾只野雞,從曹操的馬頭上飛過。曹操的馬沒有防備,被這突如其來的情況嚇驚了,嘶鳴著狂奔起來,跑進了附近的麥田里。等到曹操使勁勒住了驚馬,田地里的麥子已被踩倒了一大片。看到眼前的情景,曹操把執(zhí)法官叫了來,十分認真地對他說:“今天,我的馬踩壞了麥田,違犯了軍紀,請你按照軍法給我治罪吧!”
聽了曹操的話,執(zhí)法官犯了難。按照曹操制定的軍紀,踩壞了莊稼,是要治死罪的。可是,曹操是主帥,軍紀也是他制定的,怎么能治他的罪呢?想到這,執(zhí)法官對曹操說:“丞相,按照古制‘刑不上大夫’,您是不必領(lǐng)罪的。”又說,“丞相,您的馬是受到驚嚇才沖入麥田的,并不是您有意違犯軍紀,踩壞莊稼的,我看還是免于處罰吧!”
“不!你的理不通。軍令就是軍令,不能分什么有意無意,如果大家違犯了軍紀,都去找一些理由來免于處罰,那軍令不就成了一紙空文了嗎?軍紀人人都得遵守,我也不能例外呢?”
執(zhí)法官頭上冒出了汗,想了想又說:“丞相,您是全軍的主帥,如果按軍令從事,那誰來指揮打仗呢?再說,朝廷不能沒有丞相,老百姓也不能沒有您吶!”眾將官見執(zhí)法官這樣說,也紛紛上前哀求,請曹操不要處罰自己。曹操見大家求情,沉思了一會說:“我是主帥,治死罪是不適宜。不過,不治死罪,也要治罪,那就用我的頭發(fā)來代替我的首級(即腦袋)吧!”說完他拔出了寶劍,割下了自己的一把頭發(fā)。
【原文】
“大雅[1]云:‘無念爾祖,聿修厥德[2]。'”
【譯文】
“《大雅》里說:‘怎么能不想念你的先祖呢?要努力去發(fā)揚光大你的先祖的美德啊!'”
【注釋】
[1]大雅:《詩經(jīng)》的一部分。《大雅》共三十一篇,大抵為西周時代的作品。
[2]聿修厥德:聿,發(fā)語詞。(一說:聿,述,遵循。)修,繼承。厥,其,指文王。
【解析】
到底什么是孝的真諦呢?曾讀過這樣一個故事,講的是一個人對自己的父親不孝,結(jié)果后來他自己的兒子也對他很不孝。孝其實就是一種能讓人類好好延續(xù)的品格,起著教化社會風氣的作用,所以古人說“求忠臣于孝子之門”,現(xiàn)在人說“選好丈夫于孝子之門”……
典例闡幽
盡善盡美的孝
魯恭,字仲康,東漢扶風平陵人(今陜西省咸陽西北),歷史上一個德高望重的人,為了等待弟弟成名,他不出仕的故事影響了很多后來的人。
魯恭的父親曾任光武帝時的武郡太守多年,后來因病逝世。魯恭當時12歲,弟弟魯丕只有7歲。他們倆非常孝順,從早哭到晚,拒絕接受官府的救濟。回到老家把父親安葬,然全心全意地為父親守喪,所有禮節(jié)都準備得很充足,做得很到位,甚至有很多事情比大人們想得還要周全。鄉(xiāng)親們都非常佩服這兩個孩子。等到服喪三年期滿,魯恭已經(jīng)15歲了,他和母親、弟弟三人相依為命,住在太學,閉門讀書。兄弟倆學習認真、勤奮,因此,進步都很快,受到了人們的普遍稱贊。官府得知了魯恭的才學,就屢次請他做官,但魯恭認為,弟弟年紀尚小,如果自己先奔赴功名,那就不能每天鞭策弟弟進取,會影響弟弟的進步。所以他想等到弟弟成名立業(yè)那一天,再施展自己的抱負。所以,每次都借口自己身體不好,不能勝任官府工作。
母親知道其中緣由,要求他必須去當官做事。無奈之下,魯恭只好去外地教書。終于等到弟弟魯丕被舉為孝廉的那一天,魯恭才改變以往的態(tài)度,去官府作了一名郡吏。
一個人對功名利祿的追求,可以說是與生俱來的。但魯恭為了督促弟弟成名、激勵弟弟成長,就一直等待,他的隱忍之心是很難得的。他并不是淡泊名利之人,但他是以另一種方式去追求他的名利。母親讓他做官,他則去當了教師,這并不是他不孝順,也不是他不想當官,而是他以自己的行為來鞭策弟弟。他知道只有他和弟弟兩個人都功成名就了,才算是真正盡到了完美的孝道,才會真正地光宗耀祖,才能讓唯一活著的高堂老母沒有遺憾。父母的心思都集中在子女身上,只要有一個子女不成材,父母總會覺得有塊心病。讓父母放心子女,并以每個子女為榮耀,這才是是對父母真正的“孝”。“孝”能夠讓父母心態(tài)平和,快樂開心,從而能讓一個家庭變得幸福,讓社會變得和諧。
父親是兒子的榜樣
從前有個人叫孫元覺,他是陳留人,從小就很懂得孝道。元覺的父親很不孝順,元覺的祖父年紀大了,常常生病,身體又瘦又弱。他的父親漸生嫌惡之心,要把祖父裝在盛土的筐子里用車子載著丟棄到深山里去,由他自生自滅。
元覺流著眼淚苦苦勸阻父親不要這樣做。
父親說:“你爺爺雖然看上去還有人樣,但已經(jīng)年老昏亂,心智糊涂了。老而不死,會化成狐貍精的。”
他終究不聽兒子的勸告,把祖父扔到深山里去了。元覺哭哭啼啼,跟著祖父到了深山,又一次苦苦哀求父親。但父親哪里肯聽他的話呢。元覺于是仰天大哭,哭了一會兒,帶著載過祖父的車子回家了。父親看見車子,變了臉色,對他說:“這是兇物,你帶回來干什么?”
元覺說:“這是現(xiàn)成做好了的東西,扔掉了多可惜。以后我如果要把您送到深山去,用這個就行了,省得費心再去做。”
父親聽了這話,驚駭失色,顫聲道:“你是我的兒子,怎么會丟棄我呢?”
元覺說:“父親教化兒子,就像水往下流一樣。既然是父親的教誨,父親還有示范在先,做兒子的豈敢違背呢?”
父親聽了兒子的話,沉思了一會,終于醒悟過來。于是他跑到深山里去把祖父接回來,全心全意地侍奉贍養(yǎng)他,祖父得以安享天年。那一年,元覺才15歲。
笑著走完最后的旅程
冬天的一個下午,山東省滕州市第二中學學生袁鑫正跪在母親床前,被確診為癌癥晚期的母親,已經(jīng)第六天拒絕進食。袁鑫聞訊后匆匆從學校趕回來,他在母親床前跪求道:“媽,你會好的,你還要等兒子的大學錄取通知書呢!”
就在這時候,妹妹突然舉著一張報紙跑進來:“哥,快看這則消息!”
報紙上有則新聞:遼寧省阜新市中醫(yī)藥研究所治癌癥……
袁鑫拿著報紙的手顫抖了!這則消息給救母心切的袁鑫帶來了一絲希望。“我要到遼寧為母親買藥!”
可是,從山東滕州到遼寧阜新,跨州過省,有兩千多里路。年僅16歲的小袁鑫從未出過遠門,連省城也未去過,何況是孤身一人上路?而且,買藥的錢呢?這幾個月來,家里的錢已為母親治病花光了。
“錢我們可以借。我還年輕呢,不怕債還不清。只要借到錢,我就不信趕不到阜新市。只要有一絲希望,就是到天邊,我也要把藥買回來。”袁鑫安慰著媽媽。
時間,對于垂危的病人來說,是何其珍貴!袁鑫和父親騎著自行車往返近百里的路程,總算在親人、朋友那里湊了2000元。
天陰沉沉地下著小雨,袁鑫拿著母親的病歷帶著那張報紙和一張地圖上路了。從未出過遠門、年僅16歲的袁鑫心里緊張極了。一路上,他用胳膊緊緊地掖著那2000元錢,那是母親的救命錢!
小小的滕州火車站擠滿了南來北往的人。終于,通知進站的鈴聲響了,人們瘋狂地向檢票口擁去。本來袁鑫是排在前面的,可個子矮矮的他很快就被別人擠到了后面。好不容易進了站,列車門卻已被旅客堵得水泄不通。
眼見著開車的時間就快到了,急得像頭困獸的袁鑫從月臺的南頭跑到北頭,旅客卻仿佛已結(jié)成一堵密不透風的人墻,把一個個車門口堵得嚴嚴實實。
人小力弱的袁鑫根本無法接近列車門!
忽然,他發(fā)現(xiàn)一群人正攀著列車上一個開著的小窗口,瘋狂地往里爬。袁鑫像發(fā)現(xiàn)了救星,喜出望外地也擠了過去。可他剛抓著小窗框,就不知被誰一腳踹了下來,重重地摔倒在站臺上——左腳就伸在鐵軌上,多險!
這一班車擠不上去,就得等幾個小時后的下一班車。母親正在死亡線上掙扎,一分時間就是母親一分生的希望!顧不上疼痛,他竭盡全力,又一次抓住了窗框,拼命地從小窗口鉆進列車內(nèi)。原來這是列車上一個廁所的窗口,里面早已站了四個小伙子。他們五個人肩并肩緊緊地擠挨著,只能一只腳立地。他不敢隨便動一下,更不敢閉一下眼睛,唯恐緊貼胸口的錢會被人摸走。有幾次,他想搔一下癢,都沒敢。就這樣,一只腳站累了就換另一只腳。
清晨四點多,車到阜新站。從滕州到阜新整整18個小時。袁鑫滴水未進。他又困又餓地一頭倒在了候車室的長椅上,掏出從家里帶來的饅頭。饅頭早已變冷變硬,一口咬下去,像是咬在石頭上,望著賣熱湯的小販,袁鑫把手伸進了夾襖里層,終究沒把錢掏出來,他艱難地咽了口唾沫,把一只饅頭塞進了嘴里。
拿著地圖和報紙,他披著晨星撲進了外面的寒冷與黑暗中。出站后,他迷了方向。借著幽暗的雪光,從凌晨一直走到天亮,不知在積雪中跌倒了多少次。
直到下午,他終于找到那個研究所。
研究所里等著看病的人排著長長的隊,這樣排下去,下班也輪不上,可袁鑫還得趕回程的火車呢!情急之下,袁鑫擠到醫(yī)生面前,雙腿“撲通”跪下了:“醫(yī)生,救救我的媽媽吧!”
袁鑫說完這句話就哭了——他實在憋不住了,他感到自己的胸腔因長久的壓抑而幾欲裂開。途中所有的悲愴和辛酸都化作一聲低沉的哀嚎……
袁鑫的經(jīng)歷,袁鑫的孝心,感動了在場所有候診的病人。人們都忍不住掉下了眼淚,紛紛對醫(yī)生說:“您先給這孩子開藥吧,讓他早點帶上回山東去!”
主治大夫羅占友的眼睛也濕了。他知道袁鑫千里迢迢來一趟不易,于是,破例一次就開了幾個療程的藥。
兩編織袋中草藥共八十多斤,終于沉重地扛到了袁鑫瘦弱的肩上。
來時只拎一只小包上車都那么難,現(xiàn)在扛著兩編織袋藥材擠車,那難度可想而知。好幾次,他擠到車門口,又被擠了下來……上車后他吸取了來時的教訓(xùn),不再站著,而是連藥材加整個身子全躺在座位下面……
就這樣歷盡艱辛,藥材終于扛到了家。
“我把藥買回來啦!”剛進門,袁鑫眼前一黑暈倒在母親的床前。病危的母親摟著兒子哭啊,那份疼痛已不是任何病痛所能比擬!
吃了袁鑫買回來的藥,母親的病好了一些。但畢竟是癌癥晚期,到了春末,母親不幸去世。她微笑著走完這最后的春天,很安詳,很欣慰。因為,她有一個孝順的兒子,孝順兒子為母親千里求藥的故事,已經(jīng)傳遍了滕州的村村鎮(zhèn)鎮(zhèn)……
上一篇:孝經(jīng)全集《庶人章第六》原文賞析與注解
下一篇:孝經(jīng)全集《感應(yīng)章第十六》原文賞析與注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