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文藝美學要略·人物·什克洛夫斯基
維·鮑·什克洛夫斯基(Виктор БорисовичШкловскчй,1893—),俄羅斯蘇聯作家,文藝學家和文學批評家。出身于教師家庭。肄業于彼得堡大學語文系。俄國形式主義的主要創始人和理論家。詩歌語言研究會的主要組織者之一。
1930年以前,什氏以其理論活動宣揚俄國形式主義的理論原則和綱領。主要著述有《語詞的復活》(1914)、《波杰勃尼亞》(1919)、《藝術即手法》 (1917)、 《散文論》 (1925)等等。什氏反對俄國學院派、象征派,力避使文學研究成為歷史學、社會學或政治學的附庸,摒棄文學與社會的聯系,否認文學具有社會內容。什氏認為,語言藝術首先是由詞語構成的,它的特殊性在于使它有別于其它任何材料的特點。藝術的目的在于被感知,它能更新我們對生活和經驗的感覺,使那些已變得習慣了的或無意識的東西陌生化。而“陌生化”、“情節的延宕”、 “手法”、“詩歌語言中的難化節奏”,等等,都是增加藝術可感受性的方法。藝術即藝術手法體系。 “新形式不是為了反映新內容,而是為了取代已失去其藝術性的舊形式”。在構成文學時,現實只起次要的和從屬的作用。它是作為藝術家以其為始端的既定物之一而進入作品的。藝術家對現實的支配,與他對普通語言、公認的文學習慣與手段的支配是一樣的。它是作品的一個組成部分,而不是它的指代對象(文學沒有指代對象)。因此,文學形式的變化不是由變化了的現實所決定的,而是由要更新文學的無意識化形式(即陌生化)這一需要所決定的。什氏的上述觀點,由于其理論根據的不足,雖有精華和卓見,但早在二十年代就已證明是站不住腳的。
從發表于1930年的《一個科學錯誤的紀念碑》起,什克洛夫斯基發表了一系列論文和論著,開始對二十年代以他為代表人物之一的俄國形式主義的美學觀和文藝學觀點,進行了系統的回顧、分析、修正和自我批判,并將其理論著述的重心轉到社會主義現實主義方面來。其主要著述有: 《藝術散文、思考和分析》 (1959)、《從前有個》(1961)、 《弓弦》 (1970)、《六十年間》 (1979)等。
什克洛夫斯基對列·托爾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馬雅可夫斯基有精深獨到的研究,寫有論述這些作家作品的論文。除此之外,他還寫作中篇小說和回憶錄。
上一篇:文藝美學基本理論·人的本質力量對象化
下一篇:中國文藝美學要略·學說與流派·任性而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