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文藝美學要略·人物·葉芝
威廉·巴特勒·葉芝(William Batler Yeats,1865—1939)是愛爾蘭戲劇家、詩人。1891年葉芝和其他詩人共同組織了“詩人俱樂部”。在都柏林期間,他與劇作家格雷戈里夫人、約翰·辛格等人合作創(chuàng)辦了“阿貝劇院”。他的主要作品有: 《心愿之鄉(xiāng)》、 《伯爵夫人凱瑟琳》、《鐘樓》、 《拜占廷》、 《麗達及天鵝》、 《滴漏》、 《凱爾特的曙光》、 《神秘的玫瑰》等。他是象征派后期的代表作家。
對于政治與文化,葉芝認為,貴族階級擁有財富,深明禮義,只能在他們中間產(chǎn)生偉大的統(tǒng)治者和廉潔的政府,只有他們才能保護藝術,使藝術家有時間來創(chuàng)造藝術。顯然,在政治上他是一個貴族主義者。同時,在哲學和歷史觀上,他認為人類的歷史和個人的一生就象一架盤旋而上的樓梯,一切都在重復中提高和前進。善惡、生死、美丑、憂樂、靈與肉都是矛盾的統(tǒng)一。顯然,葉芝的認識既有現(xiàn)實生活作用的影子,也顯出西方神秘主義的影響。
葉芝認為,文藝應重新回到抒發(fā)個人感情的道路上來,文藝所抒發(fā)的感情不是日常生活中浮淺的喜、怒、哀、樂,而是不可捉摸的內(nèi)心隱秘,文藝要表現(xiàn)隱藏在普遍事物背后的“唯一的真理”。顯然這是提倡要重視主觀幻覺而輕客觀描寫。葉芝認為,文藝的效果,并不是要使讀者理解詩人究竟說了些什么,而是使讀者似懂非懂、恍惚若有所思,使讀者自己體會其中的含意。文藝不能滿足于描繪事物的明確的線條和固定的含義,文藝不追求單純的明朗, 也不追求故意晦澀。文藝追求的是半明半暗、明暗配合、撲朔迷離。因此,音樂性對于藝術來說是十分重要的。顯然,葉芝是要用象征的方法暗示作品的主題和事物的發(fā)展變化,表現(xiàn)作者隱蔽的思想情緒和抽象的人生哲理。
葉芝認為,詩人們要擺脫自然主義機械地模仿外界事物的傾向,應該努力探求內(nèi)心的“最高真實”。他要求詩人賦予抽象觀念以具體可感的形式。他認為,詩的語言要求有夢境般的朦朧,含蓄和超俗,產(chǎn)生層出不窮的意象。
葉芝由于接近人民的生活,吸取了創(chuàng)作的素材和人民群眾的語言;而對玄學派詩歌的研究,又增添了詩作中的哲理性;他自己特殊的想象力使他又繼續(xù)發(fā)展了象征主義。在他創(chuàng)作的成熟階段,他的作品具有現(xiàn)實主義、象征主義、哲理詩三種因素的影響。他的抒情詩,以洗練的口語和含義豐富的象征手法,取得了較高的藝術成就。在詩歌發(fā)展史上有一定的積極意義。
上一篇:中國文藝美學要略·學說與流派·原道說
下一篇:中國文藝美學要略·人物·周作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