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文藝美學要略·論著·《批評剖析》
諾斯洛普·弗萊(Northrop Frye,1921—)著,此書初版于1957年,1971年普林斯頓大學出版社第十次印刷此書。諾斯洛普是加拿大人,歷任加拿大和美國不少大學的英語教授,著作還有《危險的對稱;威廉·布萊克研究》《同一的寓言》等。
本書由四篇很長的論文構成,分別論述了歷史批評,模式理論;倫理批評,象征理論;原型批評,神話理論;修辭批評,類型理論。
在第一篇論文中,作者在研究、概述了歐洲小說一千多年的發展過程后,分析出小說的五種模式: (1) 神話模式。如果主人公在類型上優于他人和他所處的環境,那么,他就是神。圍繞他所展開的故事便是人們常說的神話。神話在文學上有著重要的地位。(2) 羅曼司模式。如果主人公在程度上優于他人和他所處的環境,他就是羅曼司中的典型人物,其行為雖令人驚嘆,但卻沒有脫出人的范疇。 (3) 高級模擬小說。如果主人公在程度上優于他人,但卻與他人所處的環境一致,他就是一位領袖,有權威、激情及超出他人的表達能力。他的所做所為易受社會攻擊,是常出現于悲劇中的人物。(4) 低級模擬小說。主人公是我們當中的一員,既不優于他人也不優于他人所處的環境。這類主人公常出現于喜劇型小說中。(5) 嘲弄性小說。如果主人公在體力或智力上低于讀者,讀者就有理由蔑視其所處的困境,因為讀者常會設想自己處于相同情景時的舉動。
本書第二篇論文談及“象征理論”,作者解釋說,象征意味著任何可以為批評而分解的文學結構。一個詞,短語或意象,只要有所寓指,都是象征,它們因此是分析批評中可區分的成份。在此意義上來說,作家用來拼寫詞句的字母也能構成象征的成份,但它們只能在特殊情況下方可分解,如頭韻或方言。弗萊指出:文學批評應該有多種型式,包含多種意義。讀者對一部好的作品愈熟,對它的理解就會愈深。
本書的第三篇論文涉獵了文學中的三種神話、原型象征組織。其一為獨具特色的神話,它采取兩個相反世界——天堂和地獄相對照的形式,圍繞著眾神和魔鬼展開。這兩個世界,一個為眾望所歸,一個人人避之,其組織形式被稱之為上帝型和魔鬼型。其二,我們一般喜歡傾向與人類經歷關聯密切的神話型式,我們稱這種傾向為羅曼諦克。其三,我們有現實主義的傾向;注重內容及其表述,而不注重作品的結構。諷刺文學起始于現實主義思潮,卻向神話發展。它的神話型式通常是魔鬼型而不是上帝型。盡管有時它會帶有浪漫的氣息。在這篇論文中,弗萊多引圣經故事說明西方傳說中的上帝型和魔鬼型這兩個不容交替的世界。
本書的第四篇論文談及類型理論時運用了自柏拉圖時代起就已用于詩學的圖解結構,即把“好的東西”分成三個領域;它們以藝術、美、感情和趣味為中心世界,另外兩個輔助世界分別是社會行動及事件和各種思想及觀念。借助這一框架,我們就能把人的官能分為意愿、感情和理智。而人的官能所生產的心智構件則可分為歷史、藝術科學和哲學。弗萊由此而指出:文學作品的作用在于它所吸引的不是人的外部感官,如眼、耳等,而是人的內心世界。修辭所做的兩件事——使言語華麗和具有說服力,正是為了加強文學作品的感染力。文學中有三種類型源于古希臘,戲劇、史詩和抒情詩,弗萊詳述它們的特點,指出:戲劇沒有獨特的韻律,但它卻與史詩的早期型式與小說的晚期型式相關聯,而抒情詩有韻律,但卻并不工整對仗。在詳述了這三種類型的語言成份、韻律特色后,弗萊指出:類型理論是文學理論中較薄弱的環節,也是研究者大有可為的領域。
上一篇:外國文藝美學要略·論著·《想象》
下一篇:外國文藝美學要略·論著·《批評家與批評:古代的和現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