誠意
本章朱熹稱之“傳之六章,釋誠意”。此章是古人討論最多的一章。朱熹認為誠意是“自修之首”,“進德之基”。“意”是心里最初發出的念頭,道德修養第一個念頭就要真實,否則一偽百偽。真實念頭自自然然,心安理得,很滿足,很快樂。孟子曰:“至誠,未有不動者也。”做事有誠,不務空言。誠意就是不自欺,就是慎獨。
所以君子要慎獨。獨有二義,一是獨處,無人看你,要謹慎自己行為。二是獨知,你的念頭,大庭廣眾之中,別人也不知道,而自己知道,這更需要謹慎。君子注重道德理想和動機的修養。在與別人相處時謹守誠篤,在獨處時也謹守心靈的誠敬。內心誠摯,表現于外就是誠懇,“誠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獨也”。正是《大學》提出了“慎獨”這個概念,宋明以后思想家都討論它,有的人還以它為學術宗旨。
在本章中,還第一次引用了曾子的話。曾子學術以孝與敬慎為宗,這大概是朱熹以此篇為曾子所作的理由之一。
【原文】
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①。如惡惡臭,如好好色②,此之謂自謙③。故君子必慎其獨也④!
小人閑居為不善⑤,無所不至,見君子而后厭然⑥,掩其不善,而著其善⑦。人之視己,如見其肺肝然,則何益矣。此謂誠于中⑧,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獨也。
曾子曰:“十目所視,十手所指,其嚴乎⑨!”富潤屋,德潤身⑩,心廣體胖?。故君子必誠其意。
【譯文】
所謂使意念真誠:是說不要自己欺騙自己。就像厭惡惡臭的氣味一樣,要像喜愛美色一樣,一切都發自內心的真實,這樣才能使自己心滿意足。所以,君子哪怕是在一個人獨處獨知的時候,也一定要戒慎。
小人在獨處時為非作歹,做盡壞事,及至見到君子便遮遮掩掩,掩蓋自己的邪惡行徑,而顯示其如何善良。殊不知,別人看自己,就像看見自己的心肺肝臟一樣,掩蓋有什么益處呢?這就是說內心的真實總要表現到外面的,所以,君子哪怕是在一個人獨處獨知的時候,也一定要戒慎。
曾子說:“十只眼睛看著你,十只手指點著你,這是多么可怕啊!”財富能潤飾房屋,道德卻可以潤飾身心,心胸寬廣,而身體自然安適舒泰。所以,君子一定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誠。
【注釋】
①誠其意者:使意念真實無妄。毋:不要。
②惡(wù)惡(è)臭(xiù):厭惡腐臭的氣味。臭,氣味。好(hào)好(hǎo)色:喜愛美麗的女子。
③謙:通“慊(qiè)”,滿足,愜意。
④慎其獨:一個人獨處獨知時也謹慎、不茍。
⑤閑居:即獨處。
⑥厭然:掩藏、躲閃的樣子。
⑦掩:遮蓋。著:顯示。
⑧中:指內心。
⑨嚴:畏懼,可怕。
⑩潤屋:修飾房屋。潤身:修養自身。
?心廣體胖(pán):心胸寬廣,身體安適舒泰。朱熹注:“胖,安舒也。”
【人物簡介】
[曾子]曾子(前505~前435),名參,字子輿,春秋末年魯國南武城(今山東嘉祥縣)人。中國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思想的正宗傳人。曾子師從孔子十余年,是孔子晚期弟子之一。勤奮好學,頗得孔子真傳,在修身和躬行孝道上頗有建樹。是孔子學說的主要繼承人和傳播者,在儒家文化中有承上啟下的作用。后世尊曾子為宗圣,與復圣顏子、述圣子思、亞圣孟子并稱“孔門四圣”。
【歷代論引】
朱子說:“立志自我修養品德的人,知道做好事而遠離惡行,會誠實地致力去做,嚴禁自欺。他憎惡惡行就如討厭臭味,崇尚好的行為就像喜愛美色一樣,都是發自內心,以求自己的快意與滿足,而不是隨便做給外人看的。是不是真正行善去惡,只有自己內心最清楚,別人總有不知道的地方。因此,即使在別人不知道的地方,也應該謹慎自律,不能放縱和懈怠。”
朱子說:“小人陰為不善,而陽欲揜之,則是非不知善之當為與惡之當去也,但不能實用其力以至此耳。然欲揜其惡而卒不可揜,欲詐為善而卒不可詐,則亦何益之有哉?此君子所以重以為戒,而必謹其獨也。”
朱子曰:“雖幽獨之中,而其善惡之不可揜如此。可畏之甚也。”又曰:“富則能潤屋矣,德則能潤身矣。故心無愧怍,則廣大寬平,而體常舒泰,德之潤身者然也。蓋善之實于中而形于外者如此。”
智慧運用
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惡惡臭,如好好色,此之謂自謙,故君子必慎其獨也!
【典句札記】
此段話說了兩個意思:一,做一個誠實的人;二,君子謹慎對待離群獨居的生活。這兩個意思其實可以歸結成為:“怎么樣做一個誠實的人?”而這個問題的答案就是“君子謹慎對待離群獨居的生活”。
“慎獨”是品德修養的重要部分。獨處靜室,他人不知,除了良知,沒有第三只眼睛的注視。于是,就會有各種欲望滋生,有各種誘惑萌動。在這個時候,一些平素在別人的注視下不便做的事便有可能付諸行動,一些不可告人的想法就有可能萌生出來。這時,如果能夠及時對自己的思想行為進行反省,就是“慎獨”的功夫。
獨自靜處,其所作所為、所思所想,體現的是一個人真正的道德品性。每個人都有獨處的時候,這時往往由于寂寞,思想便活躍起來,總要想些什么,做些什么,從而會流露出人性的真實的一面,而那些平素里被理智剔除的欲念也會偷偷地跑出來,引誘著不甘孤寂的心靈去流浪去沉淪。也許正是因為這一點,前賢才對我們諄諄告誡說:“君子必慎其獨也!”
然而,要真正做到“慎獨”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正是因為“獨”,便會放任自己,從而導致很多的不“慎”。既然沒有人看見,就會有僥幸之心,做了什么別人也不會知道,那么就自我放縱。于是在一次次的不“慎”中,道德在滑坡,心靈被玷污,人格被扭曲,人性中丑陋的一面在擴大……這是多么危險的自我流放啊,能不“慎”嗎?世間的誘惑是多種多樣的,它們總是在人們孤獨的時候來臨,敲扣著不甘寂寞的心。那些自我淪落的靈魂不正是由于沒有經受住潛在的誘惑嗎?
其實,“慎獨”并不是為了別人,而是為了自己。在不為別人看見的時候,我們面對的是自己赤裸裸的靈魂。而此時也正是我們修養道德品性的最佳時機。只有通過“慎獨”的不斷修煉,我們才能獲得真正高尚的道德修養。
獨處靜思,讀書習字、聽聽音樂,放飛自己的思緒,蕩滌自己的靈魂,享受寧靜,感悟陽光,難道不是一種美好的樂趣嗎?
史例解讀
君子必慎其獨
劉愷,字伯豫。東漢彭城(今江蘇省徐州市)人。劉邦后裔。當襲父爵,讓給其弟劉憲,遁逃避封。執政官奏請收回劉愷封國,章帝嘉賞劉愷的義行,特意優待寬容,詔許等待,但是劉愷始終沒有回來。多年后,執政官又提起此事。侍中賈逵上書曰:“孔子曾說:能以禮讓為國,于從政乎何有。有關部門不能體恤劉愷禮讓向善的本意,只是簡單地比照慣常的法則處理此事,這恐怕不能成全其禮讓的善心,也不利于樹立良好的風氣,更無助于形成寬容仁厚的教化。”和帝于是采納了他的建議,詔諭:“故居巢侯劉般嗣子愷,當襲父般爵,而稱父遺意,致國弟憲,遁亡七年,所守彌固。蓋王法崇善,成人之美。其聽憲嗣爵。”于是同意劉憲襲爵,并征召劉愷為郎。后遷待中。安帝時,官至太尉。
劉愷任司徒時,大將軍鄧騭權勢熏天,征西校尉任尚是鄧騭的親信,因貪贓枉法被判罰充軍。太尉馬英、司空李郃等人畏懼鄧騭的權勢,為了討好鄧騭,擅自將任尚贓款贓物全部發還本人。當時他倆游說劉愷,被劉愷駁斥回絕。后來,此事暴露,朝廷重責馬英、李郃二人,高度贊揚了劉愷的剛直。
安帝建光元年,清河相叔孫光因貪污罪受到懲處。同時,居延都尉范邠也因貪污觸犯刑律。皇帝下令讓三公廷尉討論定罪。當時司徒楊震、司空陳褒、廷尉張皓都提出依舊例治罪,株連其家族及子女。劉愷當時任太尉,依據《春秋》大義,從人性出發,釋發刑罰本義,提出了與眾不同的見解。他說:“《春秋》之義,善善及子孫,惡惡止其身,所以進人于善也。《尚書》曰:‘上刑挾輕,下刑挾重。’如令使贓吏禁錮子孫,以輕從重,懼及善人,非先王詳刑之意也。”(意思是說:褒揚善事功德時,應該延及其子孫后代;懲治壞事,清算罪行時,應該只追究到他本人為止,不應株連其子孫或親屬。之所以這樣做,是盡力引導人養成好的行為。《尚書》說“上刑挾輕,下刑挾重”,就是說如果因為他們貪贓枉法而株連其子孫,恐怕會連累好人,這并不是先王制訂刑律的本意吧。)
劉愷性好古,貴處士。論議宏正,辭氣高雅,不阿附權貴而敢擔道義。“推至誠以為行,行信于心而感于人。”入朝,在位者莫不仰其風行。
慎獨讓殺手不冷血
趙盾,春秋時晉國人,謚號“趙宣子”。趙盾性情勁直,疾惡如仇。
當時晉國的國君是晉靈公,晉靈公很荒淫,不行君道,以重稅來滿足奢侈的生活,所以對時時處處都來勸諫他的趙盾很不耐煩,就起了歹念,雇了一個殺手去殺趙盾。當殺手到了趙宣子的家里的時候,才凌晨三點多,天都還沒亮,趙宣子已經將官服穿得整整齊齊的等著上朝,然后坐在那里稍微閉目養神。殺手看到以后,覺得趙宣子完全沒有人看到他的時候,都畢恭畢敬,忠愛著朝廷和國君,而國君卻要殺了他。于是殺手想:假如我殺了他,我對不起國家,但是我又答應君王要來執行這個工作,我假如不殺他,我又失信,但是我殺了他,失義于天下人民;所以這個殺手自己就撞槐樹自殺了。
不自謙難參禪
蘇軾(1037-1101)宋朝人,字子瞻,又字和仲,蘇軾和佛印和尚是好朋友,佛印是個高僧,兩人經常一起參禪、打坐。佛印老實,老被蘇軾欺負。蘇軾有時候占了便宜很高興,回家就喜歡跟他那個才女妹妹蘇小妹說。
一天,兩人又在一起打坐。
蘇軾問:你看看我像什么啊?
佛印說:我看你像尊佛。
蘇軾聽后大笑,對佛印說:你知道我看你坐在那兒像什么?就活像一攤牛糞。
佛印聽后默然不語,這一次,佛印又吃了啞巴虧。
蘇軾回家就在蘇小妹面前炫耀這件事。
蘇小妹聽了直搖頭,說道,“哥哥,你的境界太低,你知道參禪的人最講究的是什么?是見心見性,你心中有眼中就有。佛印心中有佛,看萬物都是佛。你說佛印像牛糞,想想你心里有什么吧!”
試想一下,蘇軾聽了蘇小妹的話語作何面色。作為一個大文豪,卻不懂這個道理,見識不如一個待字閨中的少女。這就是不自謙的緣故,一個人不管你文學修養有多高,如果不自謙就會被人恥笑。
朱熹求學
朱熹(1130-1200)是南宋著名思想家。字元晦,后改仲晦,號晦庵。別號紫陽,祖籍徽州婺源(今屬江西),朱熹是宋代理學的集大成者,他繼承了北宋程顥、程頤的理學,完成了客觀唯心主義體系的構建。
朱熹八歲開始讀書,非常聰明好學,老師教他讀《孝經》,他看完一遍后,在書上寫道:“不能這樣做,就不能算作一個人!”十四歲的時候,父親病逝,從此朱熹的家境變得艱難起來,少年朱熹不得不投靠父親的朋友門下生活。為了維持生計,他以教書為生,收入極其微薄,家里仍然是一貧如洗。盡管經常揭不開鍋,但他以苦為樂。
朱熹的父親的朋友大多是有學問的人,家里藏書很多,朱熹由此得到了充分的讀書機會,凡是書房里有書,他見一卷讀一卷。他穎異超人,才華橫溢,被鄉里稱為“神童”。
朱熹于南宋高宗紹興十八年,考取進士,但是他仍然感到自己的學識不足,決心拜訪當時最有學問的一位大師李侗。朱熹去同安縣任主簿的時候曾經拜見過李侗,朱熹很渴望得到這位老師的指導。現在想拜他為師,他深知李侗不會輕易地接受學生。為了求學深造,幾天來朱熹吃不好,睡不好。最后,他想:只要誠心好學,李侗會收我為學生的。
于是,朱熹懷著對老師的崇敬之情,決心步行去見李侗。當時李侗在延平,朱熹在崇安,兩地相隔幾百里,山水阻隔。路途艱險,可是一心一意求學的朱熹顧不上這些了。他決心已下,一定要克服重重困難徒步前行,他覺得這樣做能夠表達自己的誠意。經過半個多月的長途跋涉,朱熹疲憊不堪的到了延平。
當天夜里,朱熹到了李侗的家。為了不打擾李侗,朱熹就在李侗的家門外打盹休息了。清晨,李侗散步,見在路邊打盹的是曾經拜訪過自己的朱熹。急忙問道:“朱進士,你從哪里來,怎么睡在這里?”朱熹見到李侗問自己,急忙整理了一下自己的衣服,恭恭敬敬的躬身行了一個禮,說:“先生早晨好,我是從崇安來的。”李侗看到他風塵仆仆的樣子吃驚地問道:“你難道是走來的嗎,為什么沒有坐轎騎馬呢?”朱熹誠懇地答道:“我是專程來向老師學習的,怎么能夠騎馬坐轎呢?請收下我這愚魯的學生吧!”朱熹的話,情真意切。“先別說什么,快到我家里去。”李侗把朱熹引進自己的家,讓他洗漱就餐。
朱熹換了衣服,吃了飯,有了精神就和李侗先生談論起佛學來了。李侗見朱熹夸夸其談,華而不實,就嚴厲地批評說:“你談的都是些空話,現實問題卻懂的很少,這樣求學不行啊!”說罷連連搖頭不語。
朱熹一聽這話,“撲通”一下,跪在李先生面前,說:“李老師,您說得對,從現在起,我就改掉夸夸其談的毛病。收下我吧,收下我吧!”李侗見朱熹很誠懇又愿意改掉毛病,就收下了他。
從此,朱熹就在李侗的門下學習,起早貪黑地用功讀書。實在太累了,就趴在書桌上打個盹,算是睡覺了。李侗見朱熹勤奮好學,有時候還有新的見解,就越來越喜歡他。還給他起了一個新的字,元晦,希望他成為一個外表不露,有道德內涵的人。
朱熹在李侗那里學了不少東西,后來終于成為我國古代一位著名的哲學家和教育家。后世有人認為他是中華民族道德的集大成者。辛棄疾更是寫下了“歷數唐堯千載下,如公僅有二三人”的贊詞。朱熹有《四書集注》、《名臣言行錄》、《資治通鑒綱目》及《朱文公文集》等傳世。
小人閑居為不善,無所不至,見君子而后厭然,揜其不善,而著其善。
人之視己,如見其肺肝然,則何益矣。
此謂誠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獨也。
【典句札記】
此段是在上面一段的基礎上,用小人見了君子以后隱瞞自己私下里干壞事的行為——這種自欺的做法,繼續講為什么“君子慎其獨”。
《禮記·中庸》說:“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意思是說,真正的道是一刻也不能離開的,能離開就不是真正的道了。因此君子在沒有人看見、聽到的時候也要謹慎檢點。即使在隱蔽之處、細微之事上,也要遵道而行,因為越是在隱微的地方,越能顯出一個人的品性。君子要時刻檢點自己的行為,警惕有什么不妥切的言行而自己沒有意識到,畏懼別人對自己有什么意見而自己沒有聽到。沒有不可以從隱蔽的地方看出一個人的,沒有不可以從微小的事情上顯露出一個人的,所以,君子在獨處、無人注意的時候,也處處小心謹慎,嚴格要求自己,不做違背道德的事。
歷史上有很多生動的例證。東漢時,有“關西孔子”之稱的楊震,以其“性公廉,不受私謁”著稱,留下了“清廉誡四知”的典故。明代曹鼎在山東任泰和典吏時,曾押解一名絕色女賊,因來不及趕回縣衙,共宿荒山野廟。入夜后,女賊頻頻以美色引誘曹鼎。曹鼎情急之下,用紙寫下“曹鼎不可”貼在墻上,不為所動。
其實,不論是否有人注視,只要做了,就會有人知道,冥冥之中,自有神明在注視著,無論是有心還是無意,也無論做出的是善舉還是惡行,盡皆無所遁形。所以,我們能不慎重自律嗎?何況,如果所做的是有違良知的事,我們自己也感到心虛,又豈能自安?
史例解讀
謹慎行事,藏器于身
魏相(前?-前59),字弱翁。濟陰定陶(今山東省定陶縣)人。西漢著名大臣。年少學《易》,舉賢良,以對策高第,先后任茂陵縣令、揚州刺史、河南太守、大司農、御史大夫等職,后官至丞相,封高平侯。魏相為人嚴毅,剛正不阿,與丙吉同心輔政,君臣互相信任,勵精為治,人民安樂。史家稱贊說:“高祖開基,蕭、曹為冠;孝宣中興,丙、魏有聲”(《漢書·魏相丙吉傳贊》)。
魏相治郡有方,深得民心。任茂陵令時,御史大夫桑弘羊的門客昌允御使,行不法之事。魏相辨明真偽,不畏權貴,將其收捕治罪,公開宣判后斬首示眾。從此,茂陵大治。
魏相任揚州刺史時,對郡縣官吏的考核非常嚴格,很多官吏被貶謫或黜退。魏相與丙吉關系密切。丙吉當時為光祿大夫,曾寫信給魏相說:“朝廷很了解您的政績和才能,正在考慮對您予以重用,希望您稍加注意,謹慎行事,藏器于身,不要引起非議,以等待時機。”魏相認為丙吉說得很對,改變了過去那種過于嚴格的做法。于是,兩年后他被任命為諫議大夫,再次任河南太守。
魏相任丞相期間,整頓吏治,抑治豪強,選賢任能,平反冤獄,并要求各地官吏節省費用,減輕賦稅,獎勵百姓墾荒種田,積糧解困。從此,漢朝的實力大大增強。
以“慎獨”著稱的國相
王杰,清代乾隆年間狀元。曾經與和珅同朝為相,歷任乾隆、嘉慶兩朝重臣,官至宰相。他勤政為民,興利除弊,忠君報國。
有一天,和珅手里拿一幅畫軸,顯得愛不釋手的樣子。王杰見了說:“貪‘墨’之風到了這種程度?”還有一次和珅拉住王杰的手仔細觀看并說:“狀元宰相的手果然不錯!”王杰卻反唇相譏道:“我的手只會做狀元宰相,不會要錢,有什么好處?”如此回敬,旁邊的大臣聽了都為之一驚。王杰為官以“慎獨”著稱,致仕時嘉慶帝特賜高宗御用玉鳩杖并御制詩兩章,以寵其行。其中有這樣的詩句:“直道一身立廊廟,清風兩袖返韓城”,可謂對其為官一生的真實寫照。以“貪墨”著稱的和珅,最終落得被抄沒家產,嗚呼哀哉的下場,這恐怕也是歷史的必然。
五視
魏文侯魏斯為選宰相一事傷透了腦筋,為選魏成還是翟璜而搖擺不定。一天他向他的大臣,中山守將李克問計。李克說:“我遠在宮廷之外,不敢接受主君您要我議論立丞相的命令。”魏文侯說:“先生你身當要事時不可推讓!”李克于是說:“哪一位當宰相,條件甚為明顯,只是您沒有注意到罷了,對于臣下,平日要考察他所親近的人,富有時要考察他所相交結識的人,顯達時要考察他所舉薦的人,窮困時要考察他做的事,貧寒時要考察他是否貪取財物,觀察這五個方面就足可以選定丞相了,哪里要等我李克來議論”。
恰巧李克出來后,就遇見翟璜。翟璜說:“剛才聽說主君召請先生去擇立丞相,究竟任哪一位為丞相?”李克說:“魏成。”翟璜聽后,面帶憤怒地說:“西河的守令吳起,是我舉薦的。主君在國內對鄴地很是憂慮,我舉用西門豹。主君想要攻伐中山國,我舉用樂羊。中山攻克之后,沒有官員去守護它,我舉用先生你。主君的兒子沒有師傅輔導,我舉用屈侯鮒。以這些耳所共聞、目所共見的事實,我有哪一點比不過魏成?”李克說:“你在主君面前建議用我,難道是要結成黨羽以謀取大官嗎?主君現在向我詢問誰可當丞相,我回答的就是這樣。我知道主君他一定會用魏成做丞相,是因為魏成的食祿有千鐘,其中十分之九使用在外,十分之一使用在家內,因此他在東邊結交了卜子夏、田子方、段干木。這三個人,主君都把他們當作老師。你怎能和魏成相比?”翟璜聽了,慚愧地后退一步,再次拜謝說:“我翟璜是個鄙陋的人,說話冒犯先生,愿終身作先生的弟子,”
此處所說的五個方面就是被后人用來考查一個人的五視:一是居視其所親。平常日子,注意觀察他親近些什么人。如與賢者接近,則可重用,相反,若與小人為伍,就要加以當心了。
二是富視其所與。發財之后,看他如何支配自己的財富。如果只滿足私欲,大肆揮霍,貪圖享樂,則不可重用。
三是達視其所舉。做了高官,看他舉薦了些什么樣的賢人。若任人唯賢,量才錄用,自然是襟懷坦蕩,秉公辦事的有為之士。
四是窮視其所不為。不得志的時候,看他操守如何。若身處困境,卻不做任何茍且之事,這樣的人可以放心任用。
五是貧視其所不取。在貧困潦倒的時候,看他是否接受不義之財。不取不義之財,甘守清貧,則品德高潔,若見錢眼開,則萬萬不可重用。
蘇武牧羊十九年不失其志
蘇武(前140-前60)字子卿,杜陵(今陜西西安西南)人,代郡太守,蘇建之子。公元前100年,匈奴政權新單于即位,漢武帝為了表示友好,派遣蘇武率領一百多人,帶了許多財物和禮物,出使匈奴。不曾想,就在蘇武完成了出使任務,準備返回自己的國家時,匈奴內部發生動亂,蘇武一行受到了牽連,被關押起來。并且匈奴欲使其臣服單于。
最初,單于派人向蘇武游說,許以豐厚的俸祿和高官,蘇武嚴詞拒絕了。匈奴人見勸說沒有用,就決定用酷刑。當時正值嚴冬,天上下著鵝毛大雪。單于命人把蘇武關入一個露天的大地窖,斷絕食品和水,希望這樣可以改變蘇武的信念。時間一天天過去,蘇武在地窖里受盡了折磨。渴了,他就吃一把雪,餓了,就嚼身上穿的羊皮襖。過了好幾天,單于見蘇武快要死了,仍然沒有屈服的表示,只好把蘇武提出了地窖。
單于知道無論軟的,還是硬的,勸說蘇武投降都沒有希望,越發敬重蘇武的氣節,不忍心殺蘇武,也不想讓他返回自己的國家,于是決定把蘇武流放到西伯利亞的貝加爾湖一帶,讓他去牧羊。臨行前,單于召見蘇武說:“既然你不投降,那我就讓你去放羊,什么時候公羊生了羊羔,我就讓你回到中原去。”
與他的同伴分開后,蘇武被流放到了人跡罕至的貝加爾湖邊。在這里,單憑個人的能力是無論如何也逃不掉的。唯一與蘇武作伴的,是那根代表漢朝的旌節和一小群羊。蘇武每天拿著這根旌節放羊,心想總有一天能夠拿著它回到自己的國家。這樣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使節桿上的裝飾都掉光了,蘇武的頭發和胡須也都變白了。
就這樣,蘇武在貝加爾湖牧羊達十九年之久。十幾年來,當初下命令囚禁他的匈奴單于已去世了,漢朝的漢武帝也死了,漢昭帝繼任皇位。這時候,新單于執行與漢朝和好的政策,漢昭帝立即派使臣把蘇武接回自己的國家。
當初,蘇武與李陵都為侍中。蘇武出使匈奴的第二年,李陵投降匈奴,不敢訪求蘇武。時間一久,單于派遣李陵去北海,為蘇武安排了酒宴和歌舞。李陵趁機對蘇武說:“單于聽說我與你交情一向深厚,所以派我來勸說足下,愿虔誠地相待你。你終究不能回歸本朝了,白白地在荒無人煙的地方受苦,你對漢廷的信義又怎能有所表現呢?以前你的大哥蘇嘉做奉車都尉,跟隨皇上到雍的棫宮,扶著皇帝的車駕下殿階,碰到柱子,折斷了車轅,被定為大不敬的罪,用劍自殺了,只不過賜錢二百萬用以下葬。你弟弟孺卿跟隨皇上去祭祀河東土神,騎著馬的宦官與駙馬爭船,把駙馬推下去掉到河中淹死了。騎著馬的宦官逃走了。皇上命令孺卿去追捕,他抓不到,因害怕而服毒自殺。我離開長安的時候,你的母親已去世,我送葬到陽陵。你的夫人年紀還輕,聽說已改嫁了,家中只有兩個妹妹,兩個女兒和一個男孩,如今又過了十多年,生死不知。人生像早晨的露水,何必長久地像這樣折磨自己!我剛投降時,終日若有所失,幾乎要發狂,自己痛心對不起漢廷,加上老母拘禁在保宮,你不想投降的心情,怎能超過當時我李陵呢!并且皇上年紀大了,法令隨時變更,大臣無罪而全家被殺的有十幾家,安危不可預料。你還打算為誰守節呢?希望你聽從我的勸告,不要再說什么了!”
蘇武說:“我蘇武父子無功勞和恩德,都是皇帝栽培提拔起來的,官職升到列將,爵位封為通侯,兄弟三人都是皇帝的親近之臣,常常愿意為朝廷犧牲一切。現在得到犧牲自己以效忠國家的機會,即使受到斧鉞和湯鑊這樣的極刑,我也心甘情愿。大臣效忠君王,就像兒子效忠父親,兒子為父親而死,沒有什么可恨,希望你不要再說了!”
李陵與蘇武共飲了幾天,又說:“你一定要聽從我的話。”蘇武說:“我料定自己已經是死去的人了!單于一定要逼迫我投降,那么就請結束今天的歡宴,讓我死在你的面前!”李陵見蘇武對漢朝如此真誠,慨然長嘆道:“啊,義士!我李陵與衛律的罪惡,上能通天!”說著眼淚直流,浸濕了衣襟,告別蘇武而去。李陵不好意思親自送禮物給蘇武,讓他的妻子賜給蘇武幾十頭牛羊。
后來李陵又到北海,對蘇武說:“邊界上抓住了云中郡的一個俘虜,說太守以下的官吏百姓都穿白的喪服,說是皇上死了。”蘇武聽到這個消息,面向南放聲大哭,吐血,每天早晚哭吊達幾月之久。
漢昭帝登位,幾年后,匈奴和漢達成和議。漢廷尋求蘇武等人,匈奴撒謊說蘇武已死。后來漢使者又到匈奴,常惠請求看守他的人同他一起去,在夜晚見到了漢使,原原本本地述說了幾年來在匈奴的情況。告訴漢使者要他對單于說:“天子在上林苑中射獵,射得一只大雁,腳上系著帛書,上面說蘇武等人在北海。”漢使者萬分高興,按照常惠所教的話去責問單于。單于看著身邊的人十分驚訝,向漢使道歉說:“蘇武等人的確還活著。”于是李陵安排酒筵向蘇武辭別,說:“今天你還歸,在匈奴中揚名,在漢皇族中功績顯赫。即使古代史書所記載的事跡,圖畫所繪的人物,怎能超過你!”李陵淚下縱橫,于是同蘇武永別。單于召集蘇武的部下,除了以前已經投降和死亡的,總共跟隨蘇武回來的有九人。
博學多識的張衡
張衡(78-139),字平子,南陽西鄂(今河南南陽市石橋鎮)人,東漢時期偉大的天文學家,為我國天文學的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在數學、地理、繪畫和文學等方面,張衡也表現出了非凡的才能和廣博的學識。
張衡雖然在年輕時就已才聞于世,但他卻從無驕傲之心,他的性格從容淡靜,不好交接俗人,也不追求名利。大將軍鄧騭是當時炙手可熱的權勢人物,多次召他,他都不去。后來他當了官,顯然因為這種性格,使他很長時間不得升遷。后來由于他的才干做到了太史令,又從太史令升遷到了公車司馬令,不久又被調任太史令,當時有很多人對張衡大加嘲諷,議論紛紛,并且從多方面加以改擊。面對這些流言飛語,他對此毫不在意,而是專心做自己的事情,孜孜于鉆研科學技術。大概是為了回答好心人的勸慰,他寫了《應閑》一文以表明自己的志向。文中說到,有的人勸他不要去鉆研那些難而無用的技術,應該“卑體屈己,美言”以求多福。他回答說:“君子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不恥祿之不伙,而恥知之不博。”這兩句擲地有聲的話,表明了他不慕勢利而追求德智的高尚情操。他認為能不能得到高位是由命運決定的。這種想法現代人當然會目之為唯心主義。但張衡的落腳點卻是在于認為對高位“求之無益”,智者是不去追求它的。反之,叫他去“卑體屈己”以求升官,他說這是“貪夫之所為”,自己是羞于為此的。他特別還回答了學技術的問題,說是你們認為這些技術無用,我卻唯恐高明的人不教我。這里充分表達出張衡作為一個科學家渴求知識、敢于和鄙棄知識的社會愚昧思想作斗爭的崇高精神。
十年著成《三都賦》
左思(250-305)字太沖,西晉臨淄(今山東淄博市)人。左思口訥語滯,天資遲鈍,小時候學習成績欠佳。其父左熹料左思難以成才,曾對人說:“這個孩子愚笨,遠不如我小時候學習好、懂得多,將來不會有大作為。”左思對于人們對他的不放在心上,堅信自己,潛心學習。
左思用一年的功夫寫成了《齊都賦》,辭藻壯麗,氣勢雄偉,鄉人和親友都很贊賞。這對左思是個很大的鼓舞,使他悟出一個道理:天才出于勤奮,只要努力,一定能成才。他在寫成《齊都賦》的基礎上,準備以三國時魏國的鄴城、蜀國的成都、吳國的建業為題材,寫一篇《三都賦》。
而這個時候,左思有一個妹妹叫左棻,因為文章寫得好,被皇帝召進宮里做了妃子。由于這個原因,左思來到了當時文化政治的中心,京城洛陽。
左思向晉武帝請求當一個管理圖書、從事寫作的秘書郎,以便接觸國家圖書館中的典籍。晉武帝同意了。于是,凡朝廷內收藏的有關鄴城、成都、建業的圖書和資料,他都能隨時查閱、摘記,深入研究。他還去過這三個都城、或在這三個都城居住過的人調查了解,充分掌握了有關這三個都城的素材后,遂構思著文。他不但在書房伏案寫作,還在床頭、飯桌、庭院、樓臺、廁所等處,都放有紙張和筆,只要腦際中閃現出一個妙辭佳句,就立即寫下來。吃飯時想到有哪一句不妥,就先放下碗筷去修改。半夜里有了靈感,就趕忙起床點燈寫作。就這樣寫了改,改了寫,反復推敲,整整花了十年工夫,終于寫成了傳世名篇《三都賦》。
左思寫成《三都賦》以后,自認為是上乘之作,滿以為會得到當時的士子們的贊賞,沒想到拿出去征求意見的時候,竟然受到一伙人的嘲諷。有位叫張華的人對他說,有位皇甫謐先生是當今文壇領袖,你可以請他評論一下。
于是左思把《三都賦》呈送皇甫謐。皇甫謐讀后,大為贊賞,并且提筆作序,并請人做了注解。頓時,《三都賦》成為洛陽百姓贊賞的好文章。當時文壇上有一位著名的文學家叫陸機,詩賦寫得很好。他原打算寫一篇《三都賦》,聽說知名度不高的左思要寫這樣的文章,以為是不自量力,撫掌譏笑。他給他的弟弟陸云(也是當時的著名文人)寫信說:“這里有個粗俗的左思,竟想寫什么《三都賦》。就是寫出來了,也不過只配拿來給咱們蓋酒壇子。”等到他看過左思的《三都賦》后,竟佩服起來,以為自己寫不成這樣高水平的文章,遂取消了寫《三都賦》的計劃。
曾子曰:“十目所視,十手所指,其嚴乎!”富潤屋,德潤身,心廣體胖。
故君子必誠其意。
【典句札記】
此處的意思是說,活在眾目所及,眾手所指的世人,如果做壞事是沒有辦法躲藏的,所以做君子的一定要誠心實意;“富潤屋,德潤身,心廣體胖”這個古諺語具有無私心自寬的意思,另外,此處蘊含的意思有教人坦然面對生活,在眾目下,做一個意念堅定而真實的自己。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人自從來到這個世界上,就注定要經歷許許多多的磨難和痛苦。面對痛苦,一味的忍受不是最好的辦法。重要的一點是要調整好自己的心態,以寬廣的胸襟包容發生在自己身上的所有痛苦之事,并把它變成一種快樂。
痛苦是一種感受,快樂也同樣是一種心情。現實之中,痛苦郁悶經常會在不經意間與我們為伴。生活的重擔、工作的壓力、人際關系中的排擠與中傷、昔日朋友的猜疑、勢利小人的誹謗,等等,總會困擾著我們。“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悲歡離合,此事古難全。”既然每個人都不會一帆風順,那么我們何不換一種心情,換一種態度,以一種靜如止水的心態,以一種浩然寬廣的胸懷來面對這一切呢?當你有這種心情的時候,你就會發現我們身邊原來的種種痛苦頃刻間已化作縷縷青煙,隨風而逝了。
容人、納言、任事、忍氣,“心底無私天地寬。”坦坦蕩蕩做人,認認真真做事,其實并不太難。
史例解讀
以誠為本
何郯(1005-1073),字圣從,北宋陵州(今四川仁壽)人,后遷居成都。景祐元年進士及第,歷知州府,遍歷三院。累官至龍圖閣直學士。以尚書右丞致仕(退休)。性情耿介,為時人所稱道。
何郯任監察御史,轉殿中侍御史,為官敢于堅持原則,不避權威。宮廷衛隊的士兵作亂,首領楊懷敏卻沒有受到懲戒,仍然擔任原職務。何郯、張升等上奏彈劾,要求給予貶謫。仁宗說:“事變之前,懷敏有所察覺,采取了相應措施,應當從寬對待。”何郯等說不可,辯論激烈。仁宗問何郯:“聽說古代的諫官,把自己的頭顱碰碎,以證明自己諫諍的正直無私,你能否做到這樣?”何郯回答說:“古代昏庸的君主不能聽取諫官的諍言,所以做為諫臣就有碎首的舉動。如今陛下圣明,遠遠超過漢文帝、唐太宗,我怎能愚昧地仿照古人,自掠其美而歸過于君主呢。”仁宗欣然采納了他的意見,把楊懷敏出放外任。
夏竦為了向仁宗和張貴妃獻媚討好,極力將平定宮廷衛士嘩變的功勞全部歸功于張貴妃。諫官王贄也附和說:請追究其事。因為變亂始起于后宮,夏竦、王贄他們想借此動搖皇后的位置而為張貴妃謀奪后位。何郯洞悉他們的圖謀,立即指出:“這正是奸詐之人的陰謀,想奪后位,不可不防。”仁宗恍然大悟,禁止進一步追究此案,并將夏竦貶知河南。此前仁宗想提拔張堯佐到二府(宰相府和樞密院)任職,何郯上疏反對說:“張堯佐因為后宮張貴妃的關系所得的官職,已經超過了他的功勞和才能,朝外議論紛紛。如果再提升他到二府任職,更將激起眾議,御史們肯定拼死諫爭。那時罷去堯佐則傷害陛下的恩澤,黜斥御史們的話而不用則損害陛下的德義。這對陛下來說都是損失。不如給堯佐以富貴而不是給予職權,使御史們無話可說,對堯佐又不失恩,兩全其美。”仁宗很高興地采納了他的進言。
皇上命令群臣舉報自己認為心術不正、性情奸詐的人。大臣們很為難,所以很長時間擱置不辦。后來朝廷詢問落實情況,何郯上書說:“古人說,君使臣以禮,臣侍君以忠。能夠用誠心對待別人,別人才會報以誠心。誠心與猜疑是治和亂的根本。不能因為某一個臣子狡詐,就懷疑所有的大臣都心懷不忠。更不能因為一個讀書人偽善,就懷疑所有的讀書人虛偽。宰相的職責,就是主管職官,現在任用一個官員就懷疑他謀私,那么事無巨細都得自己親自處理,這怎么行得通呢?將帥的職責,就是保護地方,如果他無權專斷,每處理一件事都得向朝廷請示,否則就懷疑他別有用心,從而多方面進行限制,這怎么能充分發揮他們的才能呢?多接觸人,多了解情況,這本來是大臣們應該做的,可是,現在他會見一個人就疑心是在請托,收受財賄,那么大臣怎么盡心盡力呢?從政為官有先有后,這是正常的。現在,如果誰引薦一個朋友,就懷疑是在拉黨結派,這符合實際嗎?君王懷疑臣子,臣子疑忌君王,心懷猜測,人人自危,卻想言路暢通,消除堵塞的弊端,是根本做不到的。”
憂慮財富不足,不如擔心修養不夠
韓起,春秋時代晉國的正卿,叔向是晉國的大夫。有一天,韓起對叔向抱怨說:“我空有正卿之名,卻沒有正卿的收入,窮得恐怕連和別的卿大夫應酬往來的費用都沒有。”他本以為會博得叔向的同情,想不到叔向卻對他拱手相賀。
韓起不解其意地說:“我如此窘迫,你不但不予同情,反而恭賀我,這是為什么?”
叔向沒有直接回答韓起的問題,而是講了兩個晉國歷史人物欒書和郝至的故事:欒書貧而有德;郝至富而無道。
其中欒書曾是晉國的上卿,按規定應享受500頃田的俸祿,可他連100頃田都沒有,窮得置不起宗廟中的祭器。但他并不以此為懷,反而更加注意自己的品德修養。后來他以德行廣布全國,贏得了全國百姓的普遍尊敬和愛戴。
郝至則相反,他曾是晉國的正卿,家中的財富達到了國家總財富的一半,但是他驕奢淫逸,貪得無厭,永遠覺得自己的財富不夠多,權勢不夠大,甚至依仗自己的財富地位胡作非為,魚肉百姓。結果,不但自己最后落得個死無葬身之地,他的宗族也被滿門抄斬。
叔向講完故事,接著對韓起說:“如今,您像欒書那樣貧窮,我想您也一定能行欒書之德,所以我恭賀您。如果您對自己的品德修養不關心,而總為自己的財富不多而憂慮,那么,我嘆惋都還猶恐不及,哪還有什么心思恭賀您呀!”
上一篇:大學全集《第一章·經述》原文賞析與注解
下一篇:大學全集《第三章·新民》原文賞析與注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