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載:襄陽北樓記
符載
天時有晦明,人情有舒慘。或感瘁交構,郁凝不發,非登高遠眺望,則無以疏達其氣,導沖和之性焉。
藹藹襄陽,山水之鄉,征南興峴亭之賞,賢王造北樓之勝。緬邈千載,遐襟一致,靜操其旨,得不根柢于是乎?然勢勝則同,制作乃異。請得本末而言之。先前之人,公舍之內,特逵危榭,以瓖碩之材,樹洼雜之地,左右蘙薈,顧視生熟,人莫能登,甚無光輝。我公懷之,思有所致,會異日官府無事,攜鄒生枚叟之客,高步縱睹于城之墉,次于北隅,大獲偉地,公竟符曩意,據陴不去。元機一發,樓在吾目,由是振陳成新,拔卑為高,經營鼓智,才力什一,笑拤之下,峨峨橫空,襄人駭之,謂靈物佐助。不然者,何以不殫貨,不峻程,不罷民,而成不朽之績,容易若此之甚也。
夏五月辛已,公欲亟逞遐矚,亦既樂只。為食肴酒,聚賓而登之,異其勢隱軫,氣崇融,上乘百雉,旁壓萬井,飛陛虹指,長檻云截,陵昭回而永睇,關萬態之紛糾。楚山無際,漢水遠去,郢門商洛,微茫天外。當是時,大火炎炎。里閈如燔,更簟驟盥,躁灼不解。及其燕也,即窈靄靜深,端和肅清,輕飆四來,沖闥動扃,座賓相顧,如在顥氣,況乎春之發舒,秋之泬寥,固不言而勝矣。壯而不侈謂之范,作而不費謂之智,登降有序謂之禮,享宴有惠謂之仁。道崇者聲輝,位大者物舉,搢紳君子,咸謂為此樓與羊公峴亭不沒矣。若掘客土,斬異材,襲他山之石,奪齊人之力,肆浩蕩之觀,窮靡嫚之樂,實曰涼德,賈謗不暇,亦文者何述焉。野人鯫劣,備詳公明白之實,敬揚休休,為來者大猷。五年六月十五日記。
湖北襄陽諸志皆不言北樓。據文中“賢王造北樓之勝”句推之,想即為昭明太子文選樓之別稱。在《全唐文》中,象符載《襄陽北樓記》這類的游記散文還有不少。這類散文通常包括下述幾方面的內容:一、記述作為風景名勝象征的亭臺樓閣的修建經過;二、贊美倡議者和主事者以游觀與民同樂的儒家精神;三、這類文章中通常還埋藏著古人對山水鑒賞和旅游資源開發的真知灼見。因此這類文章是很重要的旅游文化史料,理應引起重視。
這篇文章的靈魂在歌頌當時的襄陽太守在原樓基礎上“振陳為新,拔卑為高”,“不殫貨、不峻程、不罷(疲)民”的既重游觀又惜民力的儒雅之舉。
作者先從游觀之樂論證建樓的必要。認為人情有所郁凝,若無高處登眺以闊其心胸,勢必抑郁致病。建此一樓,官民皆可借登臨以調整情緒,同時亦可借憑吊前賢以收教化的效果。接著追述了襄陽山水之鄉兩大著名游覽點:一為紀念晉代名將羊祜而建的峴山亭,一為紀念梁昭明太子編輯《文選》而建的文選樓。作者以為,這兩處建筑之所以歷久而不衰,正在于它能使游人疏達其氣,導沖和之性。
接下去,筆勢突轉,寫一般旅游建筑雖然都是基于官民游觀需要而興造,但在如何興造以及規模大小卻很不相同。在這一部分,作者表達了下面三層意思:一、選址方面存在著不利登臨和利于登臨的差別。二、在建筑開支方面存在著“掘客土,斬異材,襲他山之石,奪齊人之力。”和“不殫貨,不峻程,不罷民”的擾民與愛民的差別。三、在景觀風格方面存在著“肆浩蕩之觀,窮靡嫚之樂”和“壯而不侈”、“登降有序”、“安享有惠”的差別。先說第一層,作者批評了昔人在城中交通孔道和公館中建造樓閣,雖然材料良好、建筑輝煌,但因其選址不當,大好的建筑因其處于“洼雜之地”,左右又被樹木雜草所遮蔽,而公館里又是閑人免進的地方,一般人“莫能登”,因此算不上官民同樂的游觀之所。而當時的襄陽太守將新樓樓址選在城墻北隅,便于游觀,相比之下,便值得贊揚了。次說第二層,為了愛惜民力,不另辟新基,而是“振陳成新,拔卑為高”,和那種“掘客土,斬異材”者不同。作者對于建樓過程一筆帶過,只是通過襄陽百姓驚嘆樓成之速和建樓之“不殫貨,不峻程,不罷民”,從側面烘托既興游觀,又不擾民的德政。太守準備酒菜,“聚賓而登之”,“登降有序”,宴享賓客,仍是為了更好地治理地方,和那種“不解文字飲,唯解醉紅裙”的官僚有著本質區別。從建筑風格上看,北樓“壯而不侈”,雖然十分壯觀但所費不多,而且便于登覽。從審美效果看,這和那種以瑰碩之材建成的“特逵危榭”以及“樹于洼雜之地”,“左右蘙薈”,“人莫能登”的建筑也不能同日而語了。
最后,作者謙言自己乃一粗劣之人,只因自己是造北樓經過的見證人,為了給后來的“官斯土者”留個榜樣,才寫了這篇文章。
與上面介紹的這一條敘述線索并行,作者還按時間順序寫了太守相地“宴客”等場面。這兩個場面前略后詳,手法頗同中國畫的大寫意,如寫相地兩節,其中“攜鄒生枚叟之客,高步縱睹于城之墉”,“次于北隅”,“據陴不去”幾句就很傳神。“鄒生”“枚叟”,本指漢代的鄒陽、枚乘,兩人同為好游的梁孝王賓客,這里泛指騷人墨客,他們陪著太守在城墻上觀察地形,選定樓址,舉止神情都宛然可見。“宴客”一節作者先寫太守為了“亟逞遐矚”,準備好酒餚,“聚賓而登之”,繼而再寫登樓所見,然后又在所見之中先寫仰視所見,接著寫俯視所見,先寫近景,再寫遠景,有條不紊地一一寫出。對于宴客場面的描述,不寫觥籌交錯,而寫炎夏如秋的感覺。并采用對照手法,極寫樓下市井之炎熱和樓上之涼爽。而寫四季則以斯樓炎夏氣候之宜人襯托春秋之更宜人。寫江漢平原盛夏的炎熱景象,則說空氣象熊熊燃燒的烈火,千家萬戶恍如正在被燃燒的木材,人們沖涼抹席,煩躁不安,實在堪稱形象生動的文字。而所有這些描述都是為了突出襄陽北樓的風景宜人、氣候宜人,足見在表現手法上是頗有匠心的。
上一篇:徐宏祖《粵西游日記(節選)》原文,注釋,譯文,賞析
下一篇:袁宏道《西洞庭》原文,注釋,譯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