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
英國前首相,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前推行綏靖政策的主要代表人物。1869年3月18日出生于伯明翰市一個巨富家族。父親擔任過伯明翰市長、英國商務大臣、殖民大臣等職。伯明翰大學畢業后,到西印度群島的巴哈馬島經營他父親創辦的一個劍麻種植園。1897年回到伯明翰經商,并開始參與地方政治活動。1911年當選為伯明翰市議員。1915年當選為伯明翰市長。1916年12月出任勞合·喬治戰時聯合政府中新設立的國家事務局長,七個月后辭職。1918年以保守黨人身分當選為下院議員。從此躋身政界,先后出任郵電總長、財政大臣和衛生大臣,一躍而為英國政界的頭面人物。直至1929年工黨上臺才暫時退出內閣。在1929年經濟危機動蕩的年代中,為了應付經濟危機,英國各資產階級政黨于1931年8月聯合組成由麥克唐納任首相的“國民內閣”。張伯倫先后任衛生大臣和財政大臣。他采取保持財政平衡、削減軍備預算、廢棄傳統的自由貿易政策、對選口商品征收高關稅等措施,加強了英國商品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地位,有利于緩和危機、復蘇經濟。1935年6月又繼任鮑德溫內閣的財政大臣。他作為英國對德綏靖派的主要代表,常常插手外交事務,推動政府實行綏靖政策,成為左右內閣的實力人物之一。
1937年5月,張伯倫出任首相。他從組織上排斥對德強硬派,全面推行綏靖政策。1938年9月,他以六十九歲高齡三次飛往德國會見希特勒,演出了一幕出賣捷蘇臺德區的慕尼黑丑劇。他自以為得計,陶醉在“拯救歐洲和平”的歡呼聲中,綏靖主義狂潮達到了極點。可是,希特勒于1939年3月出兵占領了整個捷克斯洛伐克,并向波蘭提出擴張要求。張伯倫感到上當受騙,開始醒悟。面對希特勒咄咄逼人的侵略勢頭,張伯倫不得不在外交政策上作某些調整。一方面同法國正式結盟,對波蘭、羅馬尼亞、希臘、荷蘭、丹麥、瑞士等國提出安全保證,以阻止德國的進一步擴張;另一方面開始主動靠攏蘇聯,進行英、法、蘇三國談判,以共同對付德國的侵略活動。但因誠意不足,判斷失誤,歐洲集體安全制度沒有建立起來。德國于1939年9月1日入侵波蘭后,英國于9月3日對德宣戰。張伯倫改組內閣,吸收強硬派人士參加戰時內閣,丘吉爾擔任海軍大臣并主持軍事協調委員會,艾登擔任殖民事務大臣。但是,英國是在戰備不足的不利條件下倉促應戰的。張伯倫拿不出應急的作戰計劃,宣而不戰,為希特勒提供了有利時機。德國于1940年5月10日大舉進攻比、荷、盧,直逼法、英本土。消息傳到正在就戰爭形勢進行大辯論的英國下院,張伯倫政府受到猛烈抨擊,聲譽掃地,不得不引咎辭職。之后在丘吉爾戰時內閣中任樞密院長。1940年11月9日,張伯倫憂郁病死。
上一篇:張之洞
下一篇:張勛復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