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值金秋十月,我跟隨戶外徒步團前往三危山東段的吊吊水溝游玩,順便參觀了附近的懸泉置遺址。
當你乘車從瓜敦公路上疾馳而過時,透過車窗就能看到公路南側不遠處有一列東西走向的山脈,像剛剛被烈火焚燒過一樣紅彤彤、黑黝黝的,它就是三危山的余脈,叫火焰山。車過收費站不遠處下高速、上戈壁,再向南行駛二三公里,就到了吊吊水溝口,沿著山溝溯流而上,海拔越來越高,山勢越來越陡峭,山溝越來越狹窄,在距離溝口約二三公里處的山窩子里,生長著少量的綠色植物,主要是蘆葦、胡楊和榆柳。穿過蘆葦叢再往里走,又來到一個狹窄的山口前,但見:幾塊巨石被擠在兩山之間,互相疊壓,形成一人多高的石臺,兩側怪石嶙峋,斜傾懸垂,似有倒塌之勢,讓人望而生畏,又有山風呼呼吹過,陰冷瘆涼,令人不寒而栗。山根底下的草窩里隱藏著兩個泉眼,一上一下,從巖縫里悄悄流出,又從石臺上面懸空瀉下,注入臺下的幽潭里,消失在茂密的蘆葦叢,真是來無蹤、去無影,神秘詭異。這就是古人所說的懸泉,當地百姓俗稱吊吊泉,或吊吊水,這條山溝就叫吊吊水溝。
懸泉置遺址就位于吊吊水溝口西側的山腳下。放眼望去只有無邊無際的戈壁黃沙,根本看不出有什么遺跡存在。只有沿著木板搭建的棧道緩步前行,才能隱約看見幾處低緩的沙包,這就是西漢以來的懸泉置遺址。閱讀展板上的解說文字才知其大概:考古人員從遺址中發掘出幾萬件珍貴文物,其中有簡犢文字記載了懸泉置的明確信息,它是西漢武帝時建立起來的情報聯絡站,當時叫“懸泉亭”,西漢昭帝時改稱“懸泉置”,全稱是“敦煌郡效谷懸泉置”,“置”即驛站之意,主要承擔軍事功能,為國家傳遞情報信息,同時也承擔部分民用功能,接待往來人員。東漢后期又改稱“懸泉郵”,魏晉時期曾一度被廢棄。唐以后又恢復其功能,名曰“懸泉驛”,宋以后又被逐漸廢置,無人知其名。清代時又稱其為“貳師廟”,“吊吊水”。
懸泉置從設立至今已歷兩千一百多年的悠久歷史,無情的歲月早已將這里夷為平地,有多少興衰際遇、愛恨情仇都被湮埋在這漫漫黃沙之下,不仔細觀察根本看不到驛站的痕跡,唯一能看見的就是溝東口山頭上佇立的那座烽火臺,依然忠誠地守望著驛站,向人們訴說著絲路古道上演繹了幾千年的傳奇故事!
漫步在懸泉置遺址上,我仿佛穿越歷史時空,置身于兩千多年前的時代,目睹這里升起的人間煙火、聽到先民親切的呼喚:驛站院落齊整,守衛森嚴,差役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有的正在木簡上用毛筆記錄檔案,有的正在整理上路的文書,有的正在伙房里燒水做飯,有的正在馬廄里添草加料,有的正在大門口迎送進出的商旅,他們中間有西去的匈奴人、月氏人、西羌人和漢族人,還有東來的烏孫人、大宛人、東胡人、粟特人、波斯人、印度人,他們種族不同、裝束各異、行色匆匆,都在各忙各的事情……懸泉置見證了這些重要的歷史時刻。
把思緒拉回到現實,再來看懸泉置遺址,我的內心升騰起一幅弘大壯闊的歷史畫卷,也為這絢爛迷人的文化魅力所震撼:
——我驚嘆古人在驛站選址上的獨具慧眼。驛站建在溝口西側的高地上,居高臨下,向北俯視盆地,將絲綢之路上東來西往的人馬動靜一覽無余。溝口東側山頭上建有烽燧,隨時可以點火升煙,發送緊急信號。驛站背靠火焰山,易守難攻,又扼吊吊水,居有天然牧草,進可俯沖而下、勢如破竹、橫掃千軍;退能藏于深山,據險而守、萬夫莫開。我不得不說:古人太懂地理風水與人謀之間的依存關系了,古人才真正具有高超絕倫的大智慧啊!
——我驚嘆西漢王朝氣勢如虹的西征北伐。西漢初年,漢帝國立足未穩,北方游牧民族匈奴人屢次南下襲擾中原,西漢王朝雖然采取和親和談政策,力求邊陲安寧,但是,匈奴人憑借精良騎射,仍不想收手,迫使西漢王朝發動三次大規模反擊匈奴的戰爭,歷經四十多年西征北伐終于將匈奴等族趕到漠北,收復河西走廊,打通了東西方通道,同時,列四郡、據兩關、建驛站、設亭障,鞏固了西部邊防,確保絲綢之路暢通無阻。毫無疑問,懸泉置在反擊匈奴的戰爭中發揮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我不得不說:驛站的建設證明了漢武大帝開拓疆域的雄才大略,展示了西漢王朝經略西部的高超智慧,體現了西漢帝國開疆守土的堅強意志。即便是遙遠的敦煌和西域諸國也都在西漢王朝的管控范圍。
——我驚嘆西漢王朝對外開放的世界眼光。西漢王朝建立以后,一方面改革內政,輕徭薄賦、發展生產、富民強國。另一方面實行積極的外交政策,派張騫二通西域,打通絲綢之路,與西部各民族發展經濟文化交流,為政治軍事斗爭創造有利條件。我不得不說:驛站建設說明了西漢王朝具有宏大寬廣的世界眼光和開放包容的大國胸懷,重視對外開放,積極發展對外關系,把走出去和引進來相結合,樹立起西漢帝國作為一個世界級大國的國際形象。這是古代中國繁榮富強、領先世界的一個重要原因。敦煌是絲綢之路上一個重鎮,也曾作為西漢王朝對外開放的前哨,懸泉置無疑成為這一重大事件的歷史見證。今天的敦煌依然是向西開放和旅游業發展的龍頭。
——我驚嘆西漢帝國高度發達的通信網絡。驛站、烽燧和長城共同構成古代的情報和安全系統,承擔國家職能,由國家建設管理。在河西走廊,中原王朝沿疏勒河建設了完整的驛站、烽燧和長城,西出“兩關”延伸至羅布泊東岸,現存的有東堿墩、石板墩、天橋墩、彎腰墩,安田燧、高望燧、安漢燧等遺址。證明古代中國在西部的通信網絡十分完善發達,走在了世界前列,也說明中國人放眼世界、走向世界的腳步一直就沒有停止。
漫漫黃沙可以湮埋秦磚漢瓦,但無法淹埋一個民族生生不息、開拓進取精神品格!
懸泉置無疑就是古代中國走向世界的歷史見證,它仍給今天的人們以深刻的啟示!
吳太祺
著述有《中學生美學雜談》、《素質教育之我見》、《時政熱點報告選輯》、《校園治學美德》、《會考手冊》、《核心考點解讀》等。另有《從理論與實踐的差異看馬克思主義與時俱進的理論品質》、《讓生命在師愛的陽光下綻放美麗》、《花兒為什么這樣紅》等文章或發表或交流。2011年出版教育專著《圓夢對話實錄》并獲敦煌市社會科學類二等獎。
上一篇:高康《張清華》
下一篇:張艷梅《總是人間苦,一醉解千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