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經·第六十二章 道者萬物之奧》翻譯與解讀
道者萬物之奧01。善人之寶,不善人之所保02。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03。人之不善,何棄之有04?
故立天子,置三公05,雖有拱璧以先駟馬06,不如坐進此道07。
古之所以貴此道者,何也01?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邪02?故為天下貴03。
今 譯
道是萬物的主宰,是善人的珍寶,不善人也保持它。美好的言辭可以取得世人的尊敬,美好的德行可以受到世人的敬重。不善的人,何必拋棄他呢?
所以立為天子,設置三公,雖然前有捧璧者奉獻,后有駟馬隨從,也不如坐進大道貴重。
古代人所以珍貴大道,為什么呢?因為求之則可以得到,有罪則可免刑。所以,大道為天下所珍貴。
評 議
本章是講道是萬物的主宰,堅持無為之道最重要。所以,河上公為本章命題為“為道”。怎樣“為道”?老子分三個層次來闡述這個問題。其一,老子認為,無為之道是萬物的主宰,能庇護萬物。它是善人之寶,善人有求什么即可得到。不善人保有它,有罪即可免除罪刑。其二,老子認為,堅持無為之道,美好的言辭,可以取得世人的尊敬;美好的德行可以得到世人敬重。不善之人,可以受到感化,不要拋棄他。其三,老子認為即使立為天子,尚且設置三公,前有捧璧者奉獻,后有駟馬迎送,還是不如“坐進”大道有益處。老子認為這正是天下珍貴大道的原因所在。
清代魏源對本章的解讀,有可取處,援引如下,以供讀者參考。他說:
此章皆言道之極貴,欲人之貴而求之也。夫尊行之可加于人,而致使居天子、三公之位,則尊貴孰甚焉?美言可市,而至于百朋之錫,不若一言之贈,則寶貴孰甚焉?然則古人所以尊貴寶貴此道者何故邪?豈不以其為善人之寶而求則得之,為不善人之所保而有罪以免邪?其為天下至貴,不亦宜乎? (《老子本義》)
按魏源所據本為“美言可以市,尊行可以加人”,故他如此解讀。
01何也:帛書甲乙本、傅奕本、林希逸本、吳澄本等作“何也”。河上公本、王弼本作“何”,少“也”字。02求以得:河上公作“何不日以求得”,王弼作“何不曰以求得”,皆誤。傅奕本、蘇轍本、林希逸本等皆作“求以得”。俞樾曰:“‘求以得’,正與‘有罪以免’相對成文,當從之。”(《諸子評議·老子評議》)“不曰”兩句:吳澄曰:“豈不曰善人以此道為人所寶,得遂所求邪?不善人以此道保其身,免陷于罪邪?”按林希逸曰:“‘不曰’者,如謂‘詩不云乎’?”03為天下貴:吳澄曰:“道所以為天下貴也。‘天下’,釋‘萬物’。‘貴’字,釋‘奧’。”
注釋
01 奧:有四種解釋:(一)主也。《禮記 · 禮運》曰:“故人之以奧也。”鄭玄注曰:“奧,主也。”帛書乙本“奧”,作“注”,為主之借字。即主宰之意。(二)藏也。河上公曰:“奧,藏也。道為萬物之藏,無所不容。”(三)暖也。王弼曰:“奧,猶暖也,可得庇蔭之辭。”(四)尊者之居處。吳澄曰:“奧,室之西南隅。寢廟之制,有堂有室,室在內,故室為貴。室中之制,東南隅曰


02 保:保持。河上公曰:“道者,不善人所保倚也。”一作“不保”,誤。兩句:意謂道是善人的珍寶,不善人也保持它。
03 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奚侗曰:“‘市’,當訓‘取’。《國語 · 齊語》:‘市賤鬻貴’,高誘注:‘市,取也。’‘加’,當訓‘重’。《爾雅· 釋詁》:‘加,重也。’此言美言可以取人尊敬,美行可以見重于人。二十七章所謂‘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也。各本脫下‘美’字,而斷‘美言可以為市’為句,‘尊行可以加人’為句,大謬。茲從《淮南· 道應訓》、《人間訓》引訂正。二句蓋偶語,亦韻語也。”按奚侗所說極是,當從之。他說皆非。
04 人之不善,何棄之有:《老子》第二十七章曰:“圣人善救人,故無棄人。”這是正言。“人之不善,何棄之有?”這是反問句,與正言意同。
05 三公:周朝的三公,有兩種不同說法。一種說法,指太師、太傅、太保為三公;一指司馬、司徒、司空為三公。當指后者。“三公”為輔佐國君治理軍政要務的最高官員。兩句:謂立為天子,設置三公。
06 拱璧:吳澄曰:“拱璧,合拱之璧。”駟馬:一乘四匹馬所拉的豪華馬車。 以先:捧璧者在先。按:向天子三公獻禮,捧璧者在先、駟馬隨后,是周朝當時的禮儀規定。
07 不如坐進此道:謂不如坐進大道有益處。奚侗引宋代呂惠卿《道德真經傳》曰:“雖有拱璧以先駟馬,所以享于上者,禮之恭、幣之重也。然不如坐進此道。以道之為天下貴,雖坐而進之,過于恭禮、重幣也。”民國馬其昶《老子故》曰:“古者三公坐而論道,故曰‘坐進’。”
上一篇:《老子道德經·第四十二章·道生一》翻譯與解讀
下一篇:《老子道德經·第二十六章·重為輕根》翻譯與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