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朱熹的語錄分類匯編。它是朱熹講學,以及他與弟子問答并由他的學生記錄下來的語錄。《朱子語類》是朱熹的學生編輯的。李道傳匯輯為四十二卷,李性傳等有所續補。黃士毅收集的有七十家,他把收集起來的各語錄,按其內容分類編輯為《朱子語類》,共一百三十八卷,后來王佖又收了三十余家,編為《續語類》四十卷。又經黎靖德重新匯編補成一百四十卷,成為今本的《朱子語類》。它是研究朱熹思想的重要資料。
《朱子語類》分“理氣”、“性理”、“鬼神”、“學”等二十六門。其內容涉及自然科學、哲學、政治、史學等各方面。在哲學方面,《語類》繼承了程顥、程頤的理學思想,提出“未有天地之先,畢竟也只是理”,“有是理,后生是氣”。認為“理”在先,“理”生“氣”。“若無這理,便都無天地,無萬物,無鬼神了。”并把這一觀點應用到社會領域,提出“未有這事,先有這理。如未有君臣,已先有君臣之理;未有父子,已先有父子之理。”還認為“總天地萬物之理,便是太極”。“自太極至萬物化生,只是一個道理包括,非是先有此而后有彼,但統是一個大源,由體而達用,從微而至著耳。”認為“太極”既是天地萬物產生變化的根源,又是至高至善的道德。說“太極只是個極好至善底道理”,“含具萬理,而綱理之大者有四,故曰仁義禮智。”把封建道德看作是“太極”的體現。同時還提出“理一分殊”,指出“萬物皆有此理,理皆同出一原,但所居之位不同,則其理之用不一。”“物物各具此理,而物物各異其用,然莫非一理之流行也。”就是說,萬物各有此“理”,由于“理”的地位不同,“理”的作用也不同。在辯證法思想方面,認為一分為二是自然之理,事物的對立是普遍的。“一分為二,節節如此,以至于無窮,皆是一生兩爾。”認識到一切事物都是對立統一的,“東之與西,上之與下,以至于寒暑、晝夜、生死,皆是相反而相對也。天地間物,未嘗無相對者。”任何一個事物都有背有面,有上有下,有內有外。這從事物內部揭示出事物的矛盾,其思想是深刻的。指出事物對立和統一是不可分割的,是相反相成的。說“凡事無不相反以相成。東便與西對,南便與北對,無一事一物不然。”還論述了統一物分為互相對立的兩個部分是事物發展變化的原因。指出“凡天下之事,一不能化,惟兩而后能化。且如一陰一陽,始能化生萬物。”認為“氣”分為陰陽,由陰陽交互作用,產生萬物。但又認為“動便生陽,不是動了而后生,這個只得且從動上說起,其實此之所以動,又生于靜,上面之靜,又生于動,此理只循環生去。”“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又生水,水又生木,循環相生。”這是一種循環論的觀點。還認為“三綱五常,終變不得”,它又具有形而上學的性質。在認識論上提出“格物,是物物上窮其至理”,“致知,是吾心無所不知”。所謂“格物”,就是通過接觸事物認識其道理或規律,而達到“窮理”、“致知”,是使吾心的認識達到無所不知的境界。“心”所以無所不知,是因為“理”在“心”中,“心包萬理,萬理具于一心。不能存得心,不能窮得理;不能窮得理,不能盡得心。”就是說,認識“理”不需要外求,“致知,乃本心之知”,“道理皆是我自有之物,非從外得,所謂知者,便只是知得我底道理,非是以我之知去知彼道理也。”在人性論上,認為“氣”中之“理”即“性”,人性至善,但人性表現時要受“氣”的影響。強調“氣”有清濁昏明之分,人稟氣而有圣、賢、愚、不肖之別。人性有天命之性和氣質之性,天命之性決定氣質之性。主張“存天理,去人欲”,把“天理”和“人欲”對立起來,要求人們放棄“人欲”,而服從“天理”,宣揚禁欲主義。《朱子語類》在朱熹的著作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對后來唯心主義有很大影響。
上一篇:朱可夫,格奧爾基·康士坦丁諾維奇
下一篇:朱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