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經(jīng)·第十六章 致虛極》翻譯與解讀
致虛極01,守靜篤02。萬物并作,吾以觀復(fù)03。夫物蕓蕓,各歸其根04。歸根曰靜,靜曰復(fù)命05。復(fù)命曰常06。
知常曰明07。不知常,妄作,兇08。知常容09,容乃公10,公乃全11,全乃天12,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13。
今 譯
內(nèi)心虛極、守靜。萬物并生,我在靜觀其循環(huán)往復(fù)的規(guī)律。蕓蕓眾生,各有本性?;貜?fù)本性叫靜。靜叫復(fù)命。復(fù)命叫能知常理。知常理叫明。不知常理,妄為,則慘遭兇殃。
知常理,則能寬容;能寬容,則公正無私;公正無私,則能周全;周全不偏,則合乎自然。合乎自然,則能得道。得道者,方能永久,終其身而不危殆。
評 議
此章是講道德修養(yǎng)的人生哲學(xué)。開頭“致虛極,守靜篤”兩句,正是《老子》五十七章曰:“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之意。主要是對治國理政之人君而言。普通百姓,修身養(yǎng)性,亦當(dāng)如此。老子勸導(dǎo)世人,要復(fù)歸善良的本性,要遵循事物演變的自然規(guī)律,待人接物,做事,要寬容、公正、周全,只有這樣才能長久,終身不殆。否則,居功自傲,富貴而驕,膽大妄為,將會慘遭兇殃。老子此番苦口婆心的話語,頗有現(xiàn)實(shí)意義,值得世人警惕。
陳鼓應(yīng)先生說:“本章強(qiáng)調(diào)致虛守靜的功夫。致虛即是心智作用的消解,消解到?jīng)]有一點(diǎn)心機(jī)和成見的地步。一個人運(yùn)用心機(jī)會蔽塞明徹的心靈,固執(zhí)成見會妨礙明晰的認(rèn)識,所以致虛是要消解心靈的蔽障和厘清混亂的心智活動?!庇终f:“本章還說到,‘歸根’、‘復(fù)命’?!畾w根’就是回歸到一切存在的根源。根源之處,便是呈‘虛靜’的狀態(tài)。而一切存在的本性,即是‘虛靜’的狀態(tài),還回到‘虛靜’的本性,就是‘復(fù)命’的思想?!?《老子注譯及評介》)陳先生的如此分析,對讀者正確解讀《老子》此章,是很有幫助的。
注釋
01 致:楚簡本、帛書甲乙本、河上公本皆作“至”。王弼本、傅奕本作“致”。作“致”,是。
河上公曰:“得道之人,捐情去欲,五內(nèi)清靜,至于虛極。”
吳澄曰:“致,至之而至其極處。虛,無物,外物不入于內(nèi)。極,窮盡其處也。”
02 守:內(nèi)守。吳澄曰:“固內(nèi)御外,如‘守城’之‘守’?!庇轴尅办o”曰:“靜,謂不動,內(nèi)心不出乎外也。” 篤:堅(jiān)定。林希逸曰:“篤,固也。”兩句謂:內(nèi)心虛極、靜篤。
03 作:生。河上公曰:“作,生也。萬物并生也?!睆?fù):還也。吳澄曰:“作,動也。植物之生長,動物之知覺,皆動也。復(fù),反還也。物生由靜而動,故反還其初之靜為復(fù)?!?br>
04 蕓蕓:植物華葉茂盛的樣子。河上公曰:“蕓蕓者,華葉盛也?!绷窒R菰?“猶紛紛也。物之生也,雖蕓蕓之多,而其終也,各歸其根?!薄「鳉w其根:王弼曰:“各返其所始也?!焙由瞎?“言萬物無不枯落,各復(fù)反其根而更生也。”奚侗《老子集解》曰:“復(fù)、歸同誼。”歸,返也。
05 復(fù)命:返回性命。河上公曰:“言安靜者是為復(fù)還性命,使不死也?!鞭啥薄独献蛹狻吩?“‘靜曰’,各本作‘是謂’,與上下文例不合,此依開元碑本及焦竑本?!?br>
06 復(fù)命曰常:奚侗曰:“生死往復(fù),物之常理。”(《老子集解》)
07 明:明晰。奚侗曰:“知物之常者,不?;笥谖?。”(《老子集解》)
08 兇:兇殃。句謂:“逆物之情,必致兇殃?!?《老子集解》)
09 容:包容,寬容。河上公曰:“能知道之常行,則去情忘欲,無所不包容也?!?br>
10 容乃公:奚侗曰:“兼容并包,無所偏倚。”(《老子集解》)
11 全:周遍。河上公本、帛書甲乙本,皆為“公乃全”。王弼曰:“蕩然不平,乃至于無所不周普也。”說明王弼所見本,此句亦為“公乃全”。全,一作“王”,文義不通,疑為“全”之壞字。
12 天:自然。
13 久:恒久。 沒身:終身?!〈?危險(xiǎn)。吳澄曰:“殆,謂捐壽而危其身也……沒身不殆,終其身而生長可保也。”
上一篇:《老子道德經(jīng)·第七十二章·自知自愛》翻譯與解讀
下一篇:《老子道德經(jīng)·第五十三章·行于大道》翻譯與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