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
唐代詩人。字摩詰,太原祁(今山西祁縣)人,出身于官僚地主家庭。王維多才多藝,不僅能詩,同時兼通書畫和音樂。開元九年(721)舉進士,作大樂丞,因伶人舞黃獅子事而遭貶。張九齡為相時,任監察御史。安祿山陷長安,王維未隨玄宗入蜀,被叛軍所俘,被迫任偽職。叛亂平息后,本來要受嚴厲處分,因其弟王縉愿削自己官爵代他贖罪而得免于難。后官至尚書右丞,故世稱王右丞。有《王右丞集》。
王維的思想和創作以天寶初年為界,可分為前后兩期。前期比較積極上進,熱衷政治,表現出詩人奮發有為,為官正直的一面;后期的王維,由于受到張九齡罷相、李林甫上臺、安史之亂等一系列政治事件的影響和刺激,對仕途生活漸漸有托累之感和罹禍之憂,于是轉而追求“晚年惟好靜,萬事不關心”的半官半隱,吃齋奉佛的嘯傲山林的生活,至晚年,幾乎變成了“以禪誦為事”的佛門子弟。
王維今存詩四百多首。按內容說,大致可分為三類,即前期的政治詩、邊塞詩和后期的山水田園詩。
青年時期的王維,在貶官濟州和出塞的一段時期內,由于政治上的挫折,對日趨腐化的封建王朝有了較清醒的認識,生活視野也有所擴大。作為朝廷近臣,他寫過奉和、應制的詩歌和頌揚皇帝的文章;在遭貶失意之際,他創作了一些具有一定社會意義的譏刺權貴、不滿現實的政治詩和慷慨激昂、蒼涼悲壯的邊塞詩。前者如《濟上四賢詠》,譴責斗雞走馬之徒的驕奢跋扈,同情落拓坎坷士人的不幸遭遇;《寓言》二首其一對“驪駒從白馬,出入銅龍門”的富家子弟予以抨擊和嘲諷。然而這樣的詩在王維作品中只有屈指可數的幾首。后者如《少年行》歌頌咸陽少年的俠義英雄行為;《隴頭吟》、《老將行》寫出了遠戍邊關的將士艱辛經歷和愛國豪情,詩人為“身經大小百余戰”(《隴頭吟》)和“一身轉戰三千里”(《老將行》)而被朝廷忘卻或棄置的老將傾訴不平和憤懣,思想感情比較積極健康。
標志著王維詩歌創作最高成就的是他的多半寫于后期的山水田園詩。這些詩不僅數量多,藝術質量也高,形成了王維古今獨步的風格。總的說來,他的山水田園詩表現了田園隱逸生活的幽靜恬適,描繪了自然風光的清空秀美,恰如其分地表現了詩人自己閑適自得的心境,同時也具有較高的審美情趣。他的《渭川田家》、《終南別業》等反映了農村生活的樂趣和詩人隱居終南、輞川的閑情逸致,表現了對勞動人民的友好感情。《山居秋瞑》、《終南山》、《漢江臨眺》等,或寫登山覽勝,或寫臨水抒懷,或大筆揮灑,或細致刻劃,展現山河壯麗的自然景觀,把人們帶入靜謐安適的境界之中,從而體味出大自然的多姿多彩的詩情畫意。
王維《輞川集》中的絕句,如《鹿柴》、《竹里館》、《辛夷塢》等,多表現深邃、寂靜的境界,“空山不見人”、“深林人不知”等句顯然是詩人禪宗思想的藝術體現。這類小詩雖然在藝術上頗可稱道,思想傾向上的消極因素是終難回避的,它們暴露了詩人潛心追求內心生活,試圖寄情山水而逃避現實的本意,也在客觀上起了粉飾現實的消極作用。
王維還寫過一些贈別友人的抒情絕句,以《送元二使安西》(又稱《渭城曲》)和《送沈子福歸江東》最為著名。前者以構思精巧、出語不凡為世人稱道,明人胡應麟《詩藪》將它譽為唐人絕句之冠。
宋代大文學家蘇軾在《書摩詰藍田煙雨圖》中寫道:“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此后,“詩中有畫”成了對王維詩藝術性的定評,它主要指的是王維的山水詩。王維的山水詩語言凝練、明快,音律響亮、和諧,構思獨具匠心,巧妙自如,往往以淡淡幾筆勾勒出鮮明的畫面,表現出優美的意境。“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使至塞上》)、“江流天地外,山色有無中”(《漢江臨眺》)、“白云回望合,青靄入看無”(《終南山》)等,都顯示了詩人運用語言藝術再現自然景物的卓越能力。由于詩人善于捕捉自然景物的形象特征和動態,因而詩中的意境能給人以渾然一體、和諧統一的印象。王維繼南北朝詩人謝靈運之后,把山水詩創作提高到前人無法比擬的新水平之上,賦予山水詩以嶄新的面貌,并表現了詩人自身的思想性格,從而使自己成為盛唐山水詩派的魁首,成為在古代山水詩創作方面獨樹一幟的開一代風氣的大詩人。
上一篇:王績
下一篇:王莽改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