茸附治疽漏
茸附治疽漏
【原文】
時康祖病心痔二十年,用《圣惠方》治腰痛者鹿茸、附子服之,月余而愈,《夷堅己志》書其事。予每與醫言,輒云:“癰疽[1]之發,蘊熱之極也,烏有翻[2]使熱藥之理?”福州醫郭晉卿云:“脈陷則害漏,陷者冷也,若氣血溫暖則漏自止,正用得茸附。”按《內經·素問·生氣通天論》曰:“陷脈為痿,留連肉腠。”注云:“陷脈謂寒氣陷缺其脈也,積寒留舍[3],經血稽凝[4],久淤內攻,結于肉理,故發為瘍瘺,肉腠[5]相連。”此說可謂明白,故復記于此,庶幾或有助于瘍醫云。
【注釋】
[1]癰疽:毒瘡,是一種化膿性皮炎。[2]烏有:怎么有。翻:反而。[3]積寒留舍:寒氣積聚。[4]經血稽凝:經脈血液停滯不通。[5]腠:肌膚上的紋理。
【譯文】
時康祖患心痔病已二十年了。他使用《圣惠方》里治腰痛病所用的鹿茸、附子,連續服用一個多月就痊愈了。我在《夷堅己志》里曾記述這件事。我每次與醫生們交談,醫生們常常說:“惡性膿瘡病的發作,是人體內蘊熱達到了極點,怎么還會有使用熱藥治療的道理?”福州一位醫生叫郭晉卿的曾說:“脈陷則害漏病,陷是冷的意思。如果一個人的氣血溫暖,則漏自然就會停止,所患漏病也就痊愈,這正好得使用熱藥鹿茸和附子。”按《黃帝內經·素問·生氣通天論》中述稱:“陷脈為痿,留連肉腠。”在這一條后面加注說:“陷脈是寒氣陷缺其脈,久而久之,寒氣聚積,經脈血液停滯不通,日子長了,就在體內淤積,結成疙瘩,因而形成潰爛病變,分泌物由瘺管向外流出,使得肌膚上的紋理相連。”此說清楚明白,故復記于此,或許有助于瘍醫對潰瘍病的醫治。
【評析】
惡性膿瘡病的發作,是人體內蘊熱達到了極點的表征,在普通人眼里,這句話大約是沒有什么疑問的。不過,從更深一層的角度考察,惡性膿瘡其實是人體營血不暢,導致局部肌肉失養,而外感風邪(細菌、病菌)所致。這一點這《黃帝內經》里有翔實的論證。一般的醫生理解不到這一點,所以不敢用治療寒癥的鹿茸、附子,這正是作者洪邁所要提示我們后人的。
上一篇:《容齋隨筆·秦用他國人》譯文與賞析
下一篇:《容齋隨筆·論韓公文》譯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