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綱:與蕭臨川書
蕭綱
零雨送秋,輕寒迎節;江楓曉落,林葉初黃。登舟已積,殊足勞止;解維金闕,定在何日?八區內侍,厭直御史之廬;九棘外府,且息官曹之務。應分竹南川,剖符千里。但黑水初旋,未申十千之飲;桂宮既啟,復乖雙闕之宴。文雅縱橫,即事分阻;清夜西園,眇然未克。想征艫而結嘆,望橫席而沾襟。若使宏農書疏,脫還鄴下;河南口占,儻歸鄉里;必遲青泥之封,且覯《朱明》之詩。白云在天,蒼波無極,瞻之歧路,眷慨良深。愛護波潮,敬勖光采。
“零雨送秋,輕寒迎節;江楓曉落,林葉初黃”,文章一開頭就用寥寥十六個字,勾勒出一幅初秋江畔的凄清景色。在綿綿的秋雨、陣陣的秋風里,那曾經“紅于二月花”的楓葉悄悄地隕落了,那曾經象翡翠般碧綠的樹葉也開始發黃了。初秋的自然景象寫得那么真實,卻又充溢著主觀感情色采,籠罩著一種淡淡的悵惘,因為本文乃是蕭綱為蕭子云送行之作。
梁中大通三年(531),蕭子云出任臨川內史,而蕭綱則從雍州刺史任上回京立為皇太子。他倆原本關系很好,經常在一起飲酒作詩,現在一個剛剛回來,一個卻要走了,怎能不充滿離愁別恨呢?蕭綱的這封書簡,就是為抒發這種離別之情而作。
從“登舟已積”來看,蕭子云已經登舟多日,待命出發;從“解維金闕,定在何日”來看,具體行期尚未確定,船只尚未解纜離京呢。本文就寫在這將行未行之際。文章用的是當時流行的駢文形式。講究用典,是駢文的一個重要特點。所以本文也用典特多,以古人的事跡,表自己的情意。除上面的開頭部分外,具體寫離別的文字可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個層次從蕭子云方面寫:“八區內侍”,“九棘外府”兩句,用漢代后宮分為八區以及古時朝廷樹棘以分別官職的典故,暗示蕭子云將要離京;“分竹南川”一句則暗示他將出守臨川。第二個層次是從兩人的關系寫的。在這里,作者用了曹魏王子曹植、太子曹丕以及西漢太子劉驁的典故,寫離別后不能在一起飲酒作詩的遺憾,是十分切合蕭綱作為太子的身份的。第三個層次從作者自己方面來寫,用了楊修、陳遵、鄧訓的典故,希望蕭子云離別后經常寫信。用典可以豐富讀者的聯想,通過與古人事跡的比照,體味作者的情真誼摯,使文章顯得含蓄深沉。
文章的結尾,是對蕭子云的勉勵,祝愿他一路順風,善自珍重。這里特別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在結尾又回到了開頭的風景描寫上,在結構上前呼后應,十分嚴謹,那便是“白云在天,蒼波無極”二句。由于蕭子云是由水路赴任,所以作者對風景的描寫自始至終都圍繞著河上江畔;由于蕭子云的離京是在初秋,所以作者也自始至終緊緊抓住凄清而又高爽的秋季特征。另外,末尾的風景描寫因為是在傾訴離情別緒之后,比開頭顯得更加高遠,更加寥廓蒼茫。你看那在無邊晴空上飄浮的白云,那在無限江流上沉浮的波浪,多么象作者無盡的愁緒一樣喲!這與李白的名句“請君試問東流水,別意與之誰短長”,真有異曲同工之妙!
上一篇:《正氣歌》序原文,注釋,譯文,賞析
下一篇:吳均《與顧章書》原文,注釋,譯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