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經·第四十四章 知足不辱》翻譯與解讀
名與身孰親01?身與貨孰多02?得與亡孰病03?甚愛必大費,厚藏必多亡04。故知足不辱05,知止不殆06,可以長久07。
今 譯
名利與身體,哪個可愛?生命與錢財,哪個重要?得到名利、錢財與喪失生命,哪個有害?愈好名愛利,愈富藏錢財,愈耗精損壽,喪失愈多。所以,知足者不會遭到羞辱,知道適可而止者不會有危險,才能與天地并生而長久。
評 議
本章是講人生的修養問題。老子說,名利與財貨,都是身外之物,不要患得患失。要明白“甚愛必大費、厚藏必多亡”的道理。對于名利、財貨,要“知足”、“知止”,方能“不辱”、“不殆”,與天地并生而長存。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兩句,可謂是“千古萬古受用不盡”的至理名言,世人應當銘記在心。
本章文字,較早的《老子》幾種版本,楚簡本最佳。楚簡本僅存不足兩千字,且大都殘缺不全,又錯訛頗多,唯獨本章完整無誤。帛書甲乙本,殘缺不全。河上公本“知足不辱”句缺一“故”字,王弼本“故”字在“甚愛必大費”前,皆不如楚簡本完好無缺。
林希逸對本章的詮釋與評析,卓有見地,錄之如下,以供讀者參考。
名、貨皆外物也,無益于吾身,則雖得雖亡,何足為病?而不知道者,每以此自病。愛有所著,則必費心力以求之;愛愈甚,則費愈大,此言名也。貪而多藏,一日而失之,其亡也必厚。無所藏則無所失,藏之少則失亦少,多藏乃所以厚亡也。此二句發明下三句也。惟知足者不至于自辱,知止者不至于危殆,如此而后可以長久。此三句,卻是千古萬古受用不盡者。
按古代其他治老學者對此章的詮釋或評議,有的失于準確,有的離題甚遠,與林希逸準確精到的解讀相比,的確有很大的差距。
河上公本將本章命題為“立戒”,頗能說明本章是講修身養性的主旨。他對本章的詮釋,亦較為精當可取。錄之如下,供讀者比較研究。
名遂則身退也,財多則害身也。好得利則病于行也。甚愛色,費精神;甚愛財,遇禍患。所愛者甚,所費者多,故言大費。生多藏于府庫,死多藏于丘墓;生有攻劫之憂,死有掘冢探柩之患。知足之人,絕利去欲,不辱于身。知可止則止,財利不累于身心,聲色不亂于耳目,則終身不危殆也。人能知足,則福祿在己,治身者神不勞,治國者民不擾,故可長久。
注釋
01 名:名利。 身:身體,生命。 親:吳澄曰:“親,猶云所愛。”句謂:吳澄曰:“名與身,孰為可愛者乎?”
02 貨:《說文解字》曰:“貨,財也。” 多:《說文解字》曰:“多,重也。”《漢書 · 黥布傳》曰:“又多其財。”唐顏師古注曰:“多,猶重也。”亦其例證。句謂:吳澄曰:“身與貨,孰為可重者乎?”
03 病:《說文解字》曰:“病,疾加也。”可釋為病患。 亡:喪。句謂:吳澄曰:“司馬氏曰:‘得名貨而亡身,與得身而亡名貨,二者孰病?’”
04 愛:指愛好名利錢財。 厚:豐富。 藏:指收藏錢財。兩句:謂愈好名愛利,愈斂藏錢財,愈耗精損壽,喪失愈多。
05 知足不辱:河上公曰:“知足之人,絕利去欲,不辱于身。”
06 殆:危險。句謂:知道適可而止的人,就不會有危險。
07 可以長久:指可與天地并生。奚侗曰:“‘不壽’、‘不殆’,所以完身養生也。”
上一篇:《老子道德經·第七十一章·知病不病》翻譯與解讀
下一篇:《老子道德經·第四十六章·知足之足常足》翻譯與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