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曹丕
【原文】:
建安十七年春,游西園,登銅雀臺,命余兄弟并作,其詞曰:
登高臺以騁望,好靈雀之麗嫻。飛閣崛其特起,層樓儼以承天。步逍遙以容與,聊游目于西山。溪谷紆以交錯,草木郁其相連。風飄飄而吹衣,鳥飛鳴而過前。申躊躇以周覽,臨城隅之通川。
【譯文】:
建安十七年春天,我家父子同游西園。登上銅雀臺以后,父親命我們兄弟各自作詞以表其志。我的一篇賦詞如下:
登上高高的銅雀臺極目遠望,看到文靜的靈雀在天空翱翔。那艷麗的羽毛五彩繽紛,在陽光下顯得格外漂亮。銅雀臺閣飛檐突起,高高聳立,層層的臺樓好像要和天連起來一樣。我漫步徘徊,從容自在,不覺紅日落山,又見夕陽。臺下小溪彎彎曲曲,匯合了流水嘩嘩作響。草木蕪雜間生,枝葉郁郁蒼蒼。晚風輕輕地吹動著衣裳,小鳥飛過眼前委婉地歌唱。我舒展身軀,躊躇滿志,遙看遠方。又登上城樓的一個小角,聯想到漢室的山川界疆。
【評介】:
建安十七年“時鄴銅爵臺新成,太祖悉將諸子登臺,使各為賦。”(《三國志·陳思王植傳》)曹丕的《登臺賦》就是這時寫的。
曹丕從小愛學詩文,八歲已能做文章,博覽經史和諸子百家書籍。能文又能武,建安十六年為五官中郎將、副丞相。他在文學上的成就,總的說來,要低于其父和其弟曹植,但在文學史仍有他一定的地位和影響。他的《登臺賦》就是比較有代表性的一篇。文章通過登上銅雀臺極目遠望所見所感的描述,不僅表達了詩人對銅雀臺及其周圍環境的贊美之情,也抒發了他躊躇滿志的情懷。
文章前邊有個小序,說“建安十七年春,游西園,登銅雀臺,命余兄弟并作。”這個小序交待了作賦的原委。全文共十二句。開頭兩句為第一層,寫登上高高的銅雀臺極目遠望,看見羽毛艷麗、本性文靜的靈雀小鳥。登高遠望、抒發感受,是歷代騷人墨客所喜歡的。曹丕登高所見并非別物,首先映入眼簾的是“麗嫻”的“靈雀”。這就把詩人當時悠閑自得、輕松愉快的心情表達出來了。此刻的曹丕已是五官中郎將,副丞相了,逐漸被曹操信任,爭當太子有望,正是春風得意之時,開頭便流露了這種心情。
“飛閣崛其特起,層樓儼以承天。步逍遙以容與,聊游目于西山”四句為第二層。寫作者把視線收回,轉到銅雀臺的建筑上以及寫他觀景時逍遙自在的樣子。三、四兩句贊美銅雀臺的建筑風格:飛閣崛起,層樓承天,鉤心斗角,犬牙交錯。僅用十二個字便把讀者也領到了銅雀臺,好像在和作者一同觀看周圍的景致。五、六兩句是寫作者漫步徘徊、游目西山的情景。由于曹植“任性而行,不自雕勵,飲酒不節”,逐漸失寵,而曹丕“深自砥礪”,不久遂立太子。當時,曹丕正是利用一切機會,創造一切條件爭立太子,而且慢慢地受到了太祖的信任。因此,心情也比較舒暢,漫步游覽,從容自在,是文章開頭時所表現出來的心情的繼續流露。
“溪谷紆以交錯,草木郁其相連。風飄飄而吹衣,鳥飛鳴而過前”四句是第三層。寫溪谷交錯、草木相連以及風吹衣、鳥過前的景致。七、八兩句,作者又把視線從臺上轉移到臺下,看到交錯的溪谷和相連的草木。接下去就在“風飄飄而吹衣”的時候,看見歌唱著的小鳥從眼前飛過。這里描繪的風景很富有生活情趣,有靜有動,為我們繪制了一幅生機盎然的春景圖。
最后兩句為第四層,是本文的小結。詩人在觀賞了以上的風光之后,總敘自己舒展身軀,躊躇滿志,遙看遠方,聯想當今曹魏事業的暢通無阻,從而把此賦的思想性提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如果一首詩歌或一篇文章,只是寫登高望景,沒有任何聯想和抒情,就會使作品顯得蒼白無力。而本文的結句正是唱出了全賦的最高音。
曹丕的賦,工于寫景抒情,善用夸張,語言婉麗清新。本賦隨著作者視線的轉移,由遠及近,從上到下,結構嚴謹,井然有序。是曹丕的一篇佳作。
上一篇:揚雄《甘泉賦并序》原文、譯文、賞析
下一篇:宋玉《登徒子好色賦》原文、譯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