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來我們學生運動底成功失敗和將來應取的方針(五四運動的真精神)
羅家倫
“五四運動”,的確有一種大成功。這種成功卻不是拒簽德約①,也不是罷曹、陸、章②;何以故呢·因為德約雖然拒簽,而山東問題還未見了結;曹、陸、章雖罷免,而繼任曹、陸、章者為何如人,國人自能知之。所以斤斤以此為我們的成功,所見未免太小。我們的成功可以分精神、實際兩方面說。當“五四運動”最激烈的時候,大家都在高叫“愛國”、“賣國”的聲浪,我就以為我們“五四運動”的真精神并不在此。當時我在二十三期的《每周評論》上(五月二十六日出版)做了一篇《五四運動的精神》,其中就聲明我們運動的價值,并不僅在乎“外爭國權,內除國賊”(其實這兩句話,是在我五四早上所做的宣言中造成的);我們運動的實在價值之所托,在乎三種真精神。這三種真精神就是中國民族存亡的關鍵。現在不敢憚煩,可以把這番意思略略重述一道:第一,這次運動,是學生犧牲的精神。從前我們中國的學生,口里法螺破天,筆下天花亂墜;到了實行的時候,一個縮頭縮頸。不但比俄國的學生比不上,就是比朝鮮的學生都要愧死了。惟有這次一班青年學生,奮空拳,揚白手,和黑暗勢力相奮斗,受傷的也有,被捕的也有,因傷而死的也有,因志愿未達而急瘋的也有。這樣的精神不磨滅,真是再造中國的原素!第二,這次運動,是社會制裁的精神。從歷史上看起來,無論那種民族,茍欲維持不敝,則其中必有一種社會的制裁;而當政治昏亂,法律無靈的時候為尤重。請出世界上的大歷史學家出來,都無法否認這句話的。當今中國的政治昏亂,法律無靈極了!一班蠹國殃民者作威作福,心目中何曾有一點國民在眼睛里。惟有這次運動發生,不但使他們當時累累③若喪家之狗,并且事后政府也不能不罷免他們。不但使他們知道社會制裁的利害,并且將他們在人民心目中神圣不可侵犯的偶像,也從此打破。第三,這次運動,是民眾自決的精神。世上無論那種的民眾,都是不能長受壓制的??蓱z我們中國人,外受侵略主義的壓制,內受武力主義的壓制,已經奄奄無生氣了!這次運動中,大家直接向公使團及國外人類表示,是中國民眾對外自決的第一聲;不避艱險,直接問罪,是中國民眾對內自決的第一聲。所以這次運動是“二重保險的民眾自決運動”。以上所說的不過是三種偉大的精神。精神是原動力,所以是不能不說的。至于實際方面,也有絕大的影響:(一) 思想改革的促進 新思潮的運動,在中國發生于世界大戰終了之時。當時提倡的還不過是少數的人,大多數還是莫明其妙,漠不相關。自從受了五四這個大刺激以后,大家都從睡夢中驚醒了。無論是誰,都覺得從前的老法子不適用,不能不別開生面,去找新的;這種潮流布滿于青年界。就是那許多不贊成青年運動的人,為謀應付現狀起見,也無形中不能不受影響。譬如五四以前談文學革命思想革命的不過《新青年》、《新潮》、《每周評論》和其他兩三個日報,而到五四以后,新出版品驟然增至四百余種之多。其中內容雖有深淺之不同,要之大家肯出來而且敢出來干,已經是了不得了!又如五四以前,白話文章不過是幾個談學問的人寫寫;五四以后則不但各報紙大概都用白話,即全國教育會在山西開會,也都通過以國語為小學校的課本,現在已經一律實行采用。而其影響還有大的,就是影響及于教育制度的本身。在五四以前的學生,大都俯首帖耳,聽機械教育的支配;而五四以后,則各學校要求改革的事實,層出不窮,其中有許多采取的手段,我不能承認學生方面都是對的,要之此日的學生的確是承認自己是自動的,不是被動的,也是能發的,不是僅能收的。而其主要沖突的原因,就是學生想極力表現自己的個性,而職員偏極力去壓制他們;學生起了求知的欲望,而教員不能滿足他們的要求。平情而論,教職員固是最大多數不對,而學生方面也不免稍稍操切,然而這種現象,不能不承認為教育革命的惟一動機。五四以前那有這種蓬蓬勃勃的氣象!(二) 社會組織的增加 這也是五四以來絕大的成績。請看五四以前,中國的社會可以說是一點沒有組織。從前這個學校的學生和那個學校的學生是一點沒有聯絡的,所有的不過是無聊的校友會,部落④的同鄉會;現在居然各縣各省的學生都有聯合會。從前這個學校的教職員和那個學校的教職員也一點沒有聯絡的,所有的不過是尸居余氣⑤的教育會,窮極無聊的懇親會;現在居然有好幾省已經組織成了什么教職員公會。從前工界是一點組織沒有的,自從五四以來,有工人的地方如上海等處,也添了許多中華工業協會、中華工會總會、電器工界聯合會種種機關。從前商界也是一點組織沒有的,所有的商人,不過仰官僚機關的商務總會底鼻息;現在如天津等處的商人有同業公會的組織,而上海等處商人有各馬路聯合會的組織。同業公會是本行本業的商人聯合攏來的,馬路聯合會是由本街本路的商人聯絡攏來的。而各馬路聯絡會的制度,尤見靈活,尤易實行。譬如上海有商店的馬路共五十二條,每條馬路的商人聯合攏來,就成了五十二個馬路聯合會,再成立了一個總會?,F在不能不推為上海商界最有實力的機關。而且各馬路的聯合會設了各馬路的商業夜校,教育本路的商人學徒;各馬路的聯合會設了公益機關,管理各路衛生清潔;近來于百廢俱舉之余,并且向租界的外國資本家力爭到一部分市民權了。這豈不是商界惟一的覺悟嗎·所以我前次在上海的時候,有一個商人對我說:“我們前次罷市真不值得;罷了七天,損失了兩千多萬,僅僅罷免了曹、陸、章。”我說:“先生,錯了!你們上次罷市的價值,斷不在拚⑥了曹、陸、章;若是你以為曹、陸、章果真罷免了,則請再看一看繼任他們的人再說。我們的犧牲,代價決不在此。請問沒有上次的運動,你們從那里得著許多金錢買不到的覺悟·沒有上次的運動,你們從那里能有許多良好的組織·就其最切近的而言,沒有上次運動,你們從那里知道市民權·”這位商人低頭想了一想,也不能不連聲說“是”。若是大家參看毛澤東君的《全國民眾的大聯合》一文,一定更會明白。(三) 民眾勢力的發展 自從“五四運動”以來,中國民眾的勢力,不能不說是一天一天的發展。許多的束縛,從前不敢打破的,現在敢打破了;許多的要求,從前不敢提出的,現在敢提出來了。諸如此類不勝枚舉。在當局的無論如何麻木,等到“眾怒難犯”的時候,也不能不表示退讓;在人民的方面無論如何犧牲,也總覺得至少有我們自己的位置和權力;在他國看起來,也常常覺得中國的管家婆雖庸懦可欺,而中國的主人翁自未易侮。老實說,這一年以來世界各國對于我們的觀念,的確是改變過了!看各國報紙的通信,就可以知道他們對于我們學生運動的注意。就是日本大多數輿論,也都攻擊政府國民外交的失敗。所以日本的外交官芳澤謙吉到中國來也要訪訪學生代表。這次代表英、美、法三國到中國來組織新銀行團的拉門德君,也費了許多時間,征求中國各民眾團體的意見。老實說,現在的當局一方面要外人借款,一方面又要摧殘學生和市民,實在是最笨的事。因為現在各國的輿論,都是知道惹起中國國民的反感,是對于他們不利的。而摧殘中國學生和市民的人,是中國國民最生反感的人。他們借款幫助中國國民最生反感的人,中國國民對于他們也就發生反感了!統觀以上精神上和實際上的種種現象,“五四運動”的成績,也就可以想見??傊?,五四以前的中國是氣息奄奄的靜的中國;五四以后的中國,是天機活潑的動的中國。“五四運動”的功勞,就在使中國“動”!原載1920年6月《新潮》第2卷第4號
〔注釋〕 ①德約:即《凡爾賽和約》?!秴f約和參戰各國對德和約》的簡稱。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時,以戰勝國英、法、美、日、意等為一方和以戰敗的德國為另一方,于1919年6月28日在巴黎西南凡爾賽宮簽訂。1920年1月20日生效。中國是戰勝國之一,但和約卻規定將戰前德國在中國山東的權益轉讓給日本,引起中國人民的極大憤怒,中國政府未簽字?!、诓堋㈥憽⒄拢褐副毖笳煌傞L曹汝霖、幣制局總裁陸宗輿、駐日公使章宗祥。五四運動期間,這三人被國人斥為賣國賊。學生痛打了章宗祥,還火燒曹宅,引發“火燒趙家樓”事件?!、劾劾郏恒俱差j喪的樣子?!、懿柯洌壕劬拥牟孔?,這里指同鄉人?!、菔佑鄽猓喝说能|殼雖在,但僅存余氣,形容人或團體的暮氣沉沉,無所作為。?、揶眨和捌础?。〔鑒賞〕 原文標題為《一年來我們學生運動底成功失敗和將來應取的方針》,因過長故選錄了其中的第一節“成功的方面”。從標題來看,作者主要是探索五四運動成就與失敗,并提出了學生運動將來應采取的方針。羅家倫(1897—1969),字志希,筆名毅,浙江紹興人。早年求學于復旦公學和北京大學,1920年以后赴美、英等國留學,后成為教育家,曾任中央大學、清華大學校長。他在青年時期積極投身新文化運動和反帝愛國運動,1918年,與傅斯年、顧頡剛等人為響應陳獨秀、胡適的文學革命主張,創辦《新潮》月刊。主張以白話文表達現代人的思想感情,宣傳自由民主的觀念,要求掙脫傳統的束縛,解放思想。他是北京五四運動的學生領袖之一,被選為北京學生界代表,到上海參加全國學聯成立大會。他經歷了這場學生運動的全過程,親身感受到發動群眾的種種艱難,深知其成就與不足,在運動爆發一年后面臨向何處去的問題,寫下了這篇文字,對這場偉大的運動做出自己的總結。盡管后來羅家倫作為一個改良主義的信奉者寫了一些文章,否定新文化運動,悔恨參與其事。但當時他還是一個富有朝氣、有志于革新的熱血青年,具有敏銳的觀察力,能夠看到五四運動的本質,揭示其真精神所在。這明顯表現在這篇論文的第一部分,即“成功的方面”。五四運動的直接起因,是抗議列強拿中國的主權做骯臟的交易,反對北洋政府出賣國家利益的罪惡行徑。正如這場偉大的愛國運動的口號所說:“外爭國權,內除國賊?!鄙钊肟疾爝@場運動的社會、思想背景和開展的全過程,就可以看到它是群眾性的革命運動,是一次反對封建蒙昧主義、追求啟蒙精神的新文化運動。羅家倫在運動爆發不久,就意識到它的不尋常之處。他在1919年5月26日出版的《每周評論》上發表“五四運動的精神”一文中就指出,五四運動的真精神并不局限在愛國上,而在于他所說的“三種真精神”,即第一,學生犧牲的精神;第二,社會制裁的精神;第三,民眾自決的精神。一年后發表的這篇文章,對這三種精神作了更清晰、更充分的說明?!皩W生犧牲的精神”,就是青年的不怕犧牲的革命精神;“社會制裁的精神”,就是反抗黑暗、腐朽的社會勢力的精神;“民眾自決的精神”,就是群眾組織起來反對帝國主義和國內反動政府的壓迫。對于五四運動的意義,作者在這篇文章中作了進一步的論述,反映其對這場運動的認識更加全面,更加深刻。他強調了以下幾方面:第一,這場運動是“新思潮運動”,促進了思想改革,使新思想在青年中成為一種潮流,完全改變了以往那種萬馬齊喑的局面。作者以大量的事例生動地描繪五四運動引發的新思想春潮澎湃、生氣勃勃的可喜景象。如五四運動前,談文學革命的只有五、六家報紙期刊,到五四運動以后,“新出版品驟然增至四百余種之多”。第二,社會組織的增加,作者認為這是“五四以來絕大的成績”。值得注意的是,文章不僅寫到全國的學生聯合會和商會如雨后春筍到處出現,而且特別提到“從前工界是一點組織沒有的,自從五四以來,有工人的地方如上海等處,也添了許多中華工業協會、中華工會總會、電器工界聯合會種種機關”。對工人組織起來表現了喜悅之情,這對于那個時代的知識分子來說,是難能可貴的。作者如此熱情地稱贊五四運動中人民大眾的聯合,可能是受到毛澤東的影響,因為他在文章中特別推薦毛澤東發表在《湘江評論》上的《全國民眾的大聯合》一文,說看了此文就會對民眾聯合的重要意義“一定更會明白”。第三,民眾力量的發展,他們敢于打破束縛,表達自己的要求。在奮起的群眾面前,反動勢力“不能不表示退讓”,而外國列強也有所顧忌。羅家倫對所有這些現象有一個精彩的總結,他說“五四以前的中國是氣息奄奄的靜的中國;五四以后的中國,是天機活潑的動的中國。‘五四運動’的功勞,就在使中國‘動’!”這一總結是非常準確的,高度評價了五四運動在中國現代史上的偉大作用,但是卻一點也不夸張。通過這些論述,文章更清楚地顯示了五四運動的革命性質及其意義。與之形成對照的是,胡適在其對五四運動的評價中更多地突出思想解放的意義,如在其1919年發表的《新思潮的意義》中說五四運動的意義在于輸入西方的新觀念和學理、重新估定過去的一切價值。就此而言,羅家倫這篇文章更深刻地觸及了五四運動的真精神。當然,他還不能看到,五四運動對于中國現代史的最偉大的兩個意義:一是工人階級登上歷史舞臺,二是開辟了知識分子與工人運動相結合的道路。羅家倫在1920年秋赴美留學,后又到歐洲學習,到1926年才回國,從此與激進的學生運動相脫離。他終其一生是一個自由民主主義者,不認同馬克思主義的革命學說,但是由于他親歷了五四運動,對革命的性質有切身的體驗,所以他的總結能夠觸及這場運動最寶貴的東西,并且認為這種革命的精神是“我們運動的實在價值之所托”,“是中國民族存亡的關鍵”,這些卓越的看法有助于人們加深對五四運動的偉大意義的認識,這就是這篇文章的功用所在。
上一篇:一個新信仰的宇宙觀及人生觀(節選)
下一篇:五四斷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