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論語》
簡介
《論語》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錄。由孔子的門人和再傳弟子記錄,匯編而成。現存《論語》二十篇,包含了儒家在政治、經濟、倫理和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基本思想,規定了一個真正的人應有的品格和生活方式,以及人們修身養性的目標、途徑和方法。《論語》在漢初被列于學官,東漢時被列于六經之中。南宋朱熹則將它與《孟子》、《大學》、《中庸》合編為“四書”,并為之作注。此書后來成為科舉考試必讀書目。兩千年來,《論語》對中國思想、文化、社會的發展產生了巨大的作用,在東亞各國也發生過很大的影響。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東南)人,春秋時期思想家、教育家、政治活動家,是儒家的創始人。
學而·學而時習之六章
(一)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①?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②,不亦君子乎?”
(四) 曾子曰③:“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六)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④,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
(十四) 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十五) 子貢曰⑤:“貧而無諂⑥,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子貢曰:“《詩》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⑦,其斯之謂與?”子曰:“賜也⑧,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
(十六)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注釋
①說(yuè):同“悅”。 ②慍(yùn):怨恨。 ③曾子:孔子弟子。 ④弟:敬重。 ⑤子貢:孔子弟子。 ⑥諂(chǎn):奉承。 ⑦詩句見《詩經·衛風·淇奧》。 ⑧賜:子貢名。
譯文
(一) 孔子說:“學了以后又按時復習它,不也是令人高興的嗎?有朋友自遠方來訪,不也是快樂的嗎?別人不了解,我不生氣,不也是君子嗎?”
(四) 曾子說:“我每天再三反省自己:為他人謀劃做事是不是忠實?與朋友交往是否有不誠信之處?老師傳授給我的知識學問復習過沒有?”
(六) 孔子說:“為人子弟,在家要孝順父母,在外要敬愛兄長,做事要謹慎而講信用,要廣泛地熱愛大眾,親近有仁德的人。這樣做了以后還有余力,就要去學習文化知識。”
(十四) 孔子說:“君子飲食不求太飽,居家不求安逸,做事勤快,講話謹慎,向有道德學問的人學習,改正自己的缺點,這樣就可以說是好學了。”
(十五) 子貢說:“貧窮而不去討好人,富有而不驕傲自大,這種人怎樣?”孔子說:“可以。但是比不上那種貧窮卻仍然快樂、富有而又好禮的人。”子貢說:“《詩經》里說的‘像切磋骨器象牙,像琢磨石材玉器’大概就是講的這個意思吧?”孔子說:“賜呀,現在可以與你談論《詩經》了,因為告訴你一件事,你就能領悟到另一件事。”
(十六) 孔子說:“不擔心別人不了解自己,而是擔心自己不了解別人。”
為政·為政以德七章
(一) 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①。”
(四)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十一)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十五)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十七) 子曰:“由②,誨女知之乎③!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十九) 哀公問曰:“何為則民服?”孔子對曰:“舉直錯諸枉④,則民服。舉枉錯諸直,則民不服。”
(二十二) 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⑤,小車無軏⑥,其何以行之哉?”
注釋
①共(gǒng):同“拱”。 ②由:仲由,孔子弟子,字子路。 ③女(rǔ):同“汝”。 ④錯:同“措”,放置。 ⑤輗(ní):古代牛車車轅前與車衡連接處的木銷子。 ⑥軏(yuè):馬車轅的前端與車衡連接處的銷釘。
譯文
(一) 孔子說:“以德治國,就會像北極星那樣,居于它的方位,群星圍繞著它運行。”
(四) 孔子說:“我十五歲時立志學習,三十歲時已立于世,四十歲時能辨別各種觀點的是非而不受迷惑,五十歲時懂得了天命,六十歲時無論什么事入于耳即徹悟于心,七十歲時能按照心中所想去做,而不會違背規矩。”
(十一) 孔子說:“溫習過去的經驗和知識,從而獲得新的認識,這樣的人可以做老師了。”
(十五) 孔子說:“只是讀書學習而不思索,就會陷入迷惘;只是思索而不讀書學習,就會導致危險的方向。”
(十七) 孔子說:“由呀,我來教給你什么叫做‘懂得’,真正懂得了才說懂得,如果并不懂得就要承認不懂得,不要不懂裝懂,這樣才明智。”
(十九) 魯哀公問:“怎樣做人民才會服從?”孔子回答說:“選用正直的人,貶黜心術不正的人,這樣人民就會服從;反之,任用心術不正的人,貶黜正直的人,人民就不會服從。”
(二十二) 孔子說:“一個人如果不講信用,我不知道這種人有什么可以肯定的。這就好像大車沒有輗,小車沒有軏,它怎能行駛呢?”
里仁·里仁為美九章
(一) 子曰:“里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
(五) 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①,不去也。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于是②,顛沛必于是③。”
(八) 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
(九) 子曰:“士志于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十)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無適也④,無莫也⑤,義與之比。”
(十四) 子曰:“不患無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為可知也。”
(十七) 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二十四) 子曰:“君子欲訥于言⑥,而敏于行。”
(二十五) 子曰:“德不孤,必有鄰。”
注釋
①得:誤,當為“去”字。 ②造次:匆忙,緊迫。 ③顛沛:跌倒,這里指流離失所。 ④適(dí):拘守。 ⑤莫:拒絕。 ⑥訥(nè):講話遲鈍,這里指講話謹慎。
譯文
(一) 孔子說:“居住在盛行仁德的地方才好。如果選擇一個無仁愛之風的地方居住,怎能說是明智呢?”
(五) 孔子說:“富與貴,是人人想望的,但是,如果不是用正當的手段獲得它們,君子是不會接受的;貧與賤,是人人討厭的,但是,如果不是用正當的手段擺脫它們,君子是不會擺脫的。君子離開了仁怎么能成名呢?君子在一頓飯時間內也不會違背仁,即使在緊迫的時刻也必定行仁,在顛沛流離之時也必定行仁。”
(八) 孔子說:“早晨聽到了真理,當晚死去也無遺憾。”
(九) 孔子說:“士人立志追求真理,卻以穿破舊衣服、吃粗劣食物為恥辱,這種人是不值得與之討論真理的。”
(十) 孔子說:“君子對于天下事,既不拘守什么,也不固拒什么,而是一切服從義。”
(十四) 孔子說:“不要擔心沒有官位,而要擔心自己是否有立于世的品格和才能。不要擔心別人不了解自己,而要力求使自己具有值得別人知道的東西。”
(十七) 孔子說:“看見賢人,就要想怎樣向他看齊;看到不賢的人,就要反省自己(有沒有同樣的缺點)。”
(二十四) 孔子說:“君子講話要謹慎,行動要敏捷。”
(二十五) 孔子說:“有道德的人不會孤立,他必定有同道。”
雍也·樂水樂山四章
(十八) 子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①。文質彬彬,然后君子。”
(二十)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二十三) 子曰:“知者樂水②,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
(三十) 子貢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濟眾,何如!可謂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堯舜其猶病諸③!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
注釋
①史:文采過多。 ②知:同“智”。 ③病:擔憂。
譯文
(十八) 孔子說:“質樸勝過文采,就顯得粗野;反之,文采勝過質樸,就顯得虛夸。文采與質樸配合得當,如此方顯示出君子的樣子。”
(二十) 孔子說:“懂得它不如愛好它,愛好它又不如以它為樂。”
(二十三) 孔子說:“智者喜愛水,仁者喜愛山。智者活躍,仁者恬靜。智者快樂,仁者長壽。”
(三十) 子貢說:“如果有人廣泛地給人民以福利,又能周濟大眾,怎么樣?可以稱得上仁人嗎?”孔子說:“何止是仁人,簡直是圣人了!堯舜尚且難以做到!仁者是這樣的人:自己想要立身于世也要幫助別人立身于世,自己想要發達也要幫助別人發達。能推己及人,為他人著想,這可以說是實行仁的方法了。”
述而·志于道八章
(三) 子曰:“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
(六) 子曰:“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游于藝①。”
(八) 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②,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十二) 子曰:“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
(十六) 子曰:“飯疏食③,飲水,曲肱而枕之④,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
(二十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三十四) 子曰:“若圣與仁,則吾豈敢?抑為之不厭,誨人不倦,則可謂云爾已矣。”公西華曰:“正唯弟子不能學也。”
(三十七) 子曰:“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注釋
①藝:指古代六藝:禮、樂、射、御、書、數。 ②悱(fěi):想說又說不清的狀況。 ③疏食:粗糧。 ④肱(gōng):胳膊。
譯文
(三) 孔子說:“品德不加修養,學問不去講求,聽到合乎真理的道理不去實行,缺點錯誤不加以改正,這些都是我所擔憂的。”
(六) 孔子說:“以求道為志向,以道德為根據,遵循仁愛法則,徜徉、研習于禮、樂、射、御、書和數這些文化、知識、技藝的園地之中。”
(八) 孔子說:“不到經過苦思冥想而仍想不通的地步,不去開導他;不到想說而又說不清的地步,不去啟發他。告訴他一物一只角的樣子,他不能由此回答此物另外三只角的樣子,這樣的學生就不再教他了。”
(十二) 孔子說:“如果財富能夠正當地求得,即使是為人執鞭這類事,我也會去做。如果是不應該去求的財富,我會棄之不顧,去做自己喜歡做的事。”
(十六) 孔子說:“吃粗糧,喝白開水,彎著胳膊當枕頭,其中自有樂趣。那種以不正當的手段獲得的財富,對我來說像是浮云。”
(二十二) 孔子說:“三個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師。選擇他們的優點供自己學習,以他們的缺點為借鑒,改掉自己的毛病。”
(三十四) 孔子說:“至于圣與仁,那我怎么敢當。我不過是在朝著這個方向的努力中不感到厭煩,教導別人從不感到疲倦,這樣說倒是可以的。”公西華說:“這些正是我們學生學不到的地方。”
(三十七) 孔子說:“君子心胸寬廣坦然,小人始終處于煩惱憂愁之中。”
泰伯·任重道遠三章
(五) 曾子曰:“以能問于不能,以多問于寡;有若無,實若虛;犯而不校①,昔者吾友嘗從事于斯矣。”
(七)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
(十) 子曰:“好勇疾貧,亂也。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亂也。”
注釋
①校(jiào):計較。
譯文
(五) 曾子說:“有才能卻向沒有才能的人求教,知識多卻向知識少的人求教;有才能卻顯得無才能,知識淵博卻表現出缺少知識的樣子;受到侵犯也不計較。過去我的朋友曾經這樣做。”
(七) 曾子說:“士人不能不目光遠大,心胸寬廣,意志堅強,他的責任重大,人生路程遙遠。以實行仁作為自己的責任,難道這責任不重大嗎?終身努力不止,死而后已,難道這路程不遙遠嗎?”
(十) 孔子說:“喜歡勇敢而又痛恨貧窮,這種人會作亂。對那些不仁的人痛恨得太過分,也會產生禍亂。”
子罕·仁者不憂七章
(四) 子絕四:毋意①,毋必,毋固,毋我。
(十七)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②。”
(十八) 子曰:“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
(十九) 子曰:“譬如為山,未成一簣②,止,吾止也。譬如平地,雖覆一簣,進,吾往也。”
(二十三) 子曰:“后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無聞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二十八) 子曰:“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彫也③。”
(二十九)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注釋
①意:同“臆”。 ②簣(kuì):裝泥土的筐。 ③彫:同“凋”。
譯文
(四) 孔子杜絕四種毛病:不猜疑,不自以為是,不固執,不自私自利。
(十七) 孔子站在河邊說:“光陰逝去,如河水奔流,晝夜不停。”
(十八) 孔子說:“我從未看到過喜愛美德如喜愛美色那樣的人。”
(十九) 孔子說:“就像用土堆山那樣,最后只差一筐土,如果這時停下來,這是我自己決定停止的。又好像用土填平地,雖然才倒下一筐土,但是前進了,這是我自己要前進的。”
(二十三) 孔子說:“后生可畏,怎么知道他們將來比不上我們今天呢?但是到了四十、五十歲時仍然沒有成名,那也就沒有什么可怕了。”
(二十八) 孔子說:“到了寒冬,才能看得到松樹柏樹最后凋零。”
(二十九) 孔子說:“智者不會迷惘,仁者不會憂愁,勇者不會畏懼。”
顏淵·成人之美五章
(四) 司馬牛問君子①。子曰:“君子不憂不懼。”曰:“不憂不懼,斯謂之君子矣乎?”子曰:“內省不疚,夫何憂何懼。”
(十六)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
(十九) 季康子問政于孔子②,曰:“如殺無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對曰:“子為政,焉用殺?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③。”
(二十二) 樊遲問仁④。子曰:“愛人。”問知。子曰:“知人。”樊遲未達。子曰:“舉直錯諸枉,能使枉者直。”樊遲退,見子夏,曰:“鄉也吾見于夫子而問知,子曰‘舉直錯諸枉,能使枉者直’,何謂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選于眾,舉皋陶⑤,不仁者遠矣。湯有天下,選于眾,舉伊尹⑥,不仁者遠矣。”
(二十四) 曾子曰:“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仁。”
注釋
①司馬牛:孔子弟子。 ②季康子:姓季孫,魯哀公時曾任宰相。 ③偃(yǎn):撲倒。 ④樊遲:孔子弟子。 ⑤皋陶(gāoyáo):傳說是舜的賢才,管刑獄。 ⑥伊尹:商湯的宰相。
譯文
(四) 司馬牛問君子是怎樣的人,孔子說:“君子不憂愁,不畏懼。”又問:“不憂愁、不畏懼的人就能叫君子了嗎?”孔子說:“自己經過反省,覺得問心無愧,這樣有何憂愁、有何畏懼呢?”
(十六) 孔子說:“君子成全他人的好事,而不放縱他人做壞事。小人則與此相反。”
(十九) 季康子問孔子怎樣理政,說:“如果殺掉為非作歹的人,而親近有道之士,如何?”孔子回答說:“您處理政事,為何要用殺人的辦法?您如果想為善,老百姓也就會變得善良。君子的品德就像是風,小人的品德好像是草,草在風吹之下必定會倒向一旁。”
(二十二) 樊遲問何為仁,孔子說:“愛人。”又問何為智,孔子說:“善于識別人。”樊遲仍然不明白。孔子說:“任用正直的人,貶黜心術不正的人,這樣就會使心術不正的人歸于正直。”樊遲退出來,遇見子夏,說:“剛才我見到老師,問何為智,老師說:‘任用正直的人,貶黜心術不正的人,這樣就會使心術不正的人歸于正直。’這話是什么意思?”子夏說:“這句話的含義太豐富了!舜治理天下時,在民眾中挑選人才,提拔皋陶,這樣,那些不仁的人就遠離而去。商湯治理天下時,在民眾中挑選人才,提拔伊尹,不仁的人就遠離而去了。”
(二十四) 曾子說:“君子以文章學問來結交、聚會朋友,靠朋友的幫助來培育仁德。”
子路·和而不同九章
(六)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十六) 葉公問政①。子曰:“近者說,遠者來。”
(十七) 子夏為莒父宰②,問政。子曰:“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十九) 樊遲問仁。子曰:“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雖之夷狄,不可棄也。”
(二十一) 子曰:“不得中行而與之,必也狂狷乎③!狂者進取,狷者有所不為也。”
(二十三)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二十四) 子貢問曰④:“鄉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鄉人皆惡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鄉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惡之。”
(二十六) 子曰:“君子泰而不驕⑤,小人驕而不泰。”
(二十七) 子曰:“剛、毅、木、訥,近仁。”
注釋
①葉(shè)公:楚國大夫,封地在葉城。 ②子夏:孔子弟子;莒(jǔ)父:地名,在今山東莒縣境內。 ③狷(juàn):堅守原則。 ④子貢:孔子弟子。 ⑤泰:安詳坦然。
譯文
(六) 孔子說:“統治者自身言行端正,即使不發布命令,百姓也會去做;其自身言行不端正,雖然發布了命令,百姓也不會服從。”
(十六) 葉公問怎樣理政。孔子說:“要讓國內的百姓高興,吸引邊疆外的人民來投奔。”
(十七) 子夏任莒父縣長,問如何理政。孔子說:“不要求太快,不要貪圖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十九) 樊遲問何為仁。孔子說:“在家態度恭敬,辦事嚴肅認真,待人真誠忠實。即使到了夷狄地區也不能背棄這些德行。”
(二十一) 孔子說:“我找不到遵循中庸之道的人與之交朋友,那就只能與狂者、狷者交往了!狂者積極奮進,狷者對某些事情堅持不做。”
(二十三) 孔子說:“君子協調而不茍同,小人茍同而不協調。”
(二十四) 子貢問道:“全鄉的人都喜歡他,這種人怎么樣?”孔子說:“還不能肯定。”又問:“全鄉的人都討厭他,這種人怎么樣?”孔子說:“還不能肯定。不如鄉里的好人都喜歡他,鄉里的壞人都憎恨他 。”
(二十六) 孔子說:“君子安詳而不傲慢,小人傲慢而不安詳。”
(二十七) 孔子說:“剛強、堅毅、樸實、講話謹慎,這幾種品質與仁相近。”
憲問·修己以安百姓十章
(二) 子曰:“士而懷居,不足以為士矣。”
(三) 子曰:“邦有道,危言危行①;邦無道,危行言孫②。”
(四) 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二十四) 子曰:“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
(二十七) 子曰:“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
(二十八)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無能焉: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子貢曰:“夫子自道也。”
(三十)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三十四) 或曰:“以德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三十五) 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貢曰:“何為其莫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知我者其天乎?”
(四十二) 子路問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堯舜其猶病諸③!”
注釋
①危:端正,正直。 ②孫:同“遜”,順。 ③病:擔憂。
譯文
(二) 孔子說:“士人如果留戀家庭的安逸,就不足以為士人了。”
(三) 孔子說:“國家政治合乎仁義,則言語直率,行為直率;如果國家政治不合仁義,則行為直率,言語婉轉謹慎。”
(四) 孔子說:“有道德的人必定言語動人,言語動人者不一定有道德。仁人必定勇敢,勇敢的人不一定有仁德。”
(二十四) 孔子說:“古代的人求學是為了充實完善自己,現在的人求學是為了向別人炫耀。”
(二十七) 孔子說:“君子以為說得多做得少是可恥的。”
(二十八) 孔子說:“君子之道有三條,我都沒有做好:仁人不憂愁,智者不迷惘,勇者不畏懼。”子貢說:“這是老師講自己呀!”
(三十) 孔子說:“不擔心別人不知道自己,而是擔心自己沒有才能。”
(三十四) 有人問:“以恩德來回報怨恨自己的人怎樣?”孔子說:“那么又應該用什么來報答有恩德于自己的人呢?應當是以正直來回報怨恨自己的人,以恩德來報答有恩德于自己的人。”
(三十五) 孔子說:“沒有人了解我啊!”子貢說:“為何說沒有人了解老師呢?”孔子說:“我不抱怨天,也不責備他人,我從學習人事知識起,不斷求索而上達天命。了解我的只有天吧!”
(四十二) 子路問君子是怎樣的人。孔子說:“修養自己,保持嚴肅、認真、恭敬的態度。”又問:“這樣就行了嗎?”孔子說:“修養自己,使上下左右的人安樂。”又問:“這樣就行了嗎?”孔子說:“修養自己,使百姓安樂。修養自己,使百姓安樂,連堯舜也難以做到呢!”
衛靈公·人能弘道十一章
(八) 子曰:“可與言而不與之言,失人。不可與言而與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九) 子曰:“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十五) 子曰:“躬自厚而薄責于人,則遠怨矣。”
(十七) 子曰:“群居終日,言不及義,好行小慧①,難矣哉!”
(十八) 子曰:“君子義以為質,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二十三) 子曰:“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
(二十四) 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二十七) 子曰:“巧言亂德。小不忍,則亂大謀。”
(二十九) 子曰:“人能弘道②,非道弘人。”
(三十) 子曰:“過而不改,是謂過矣。”
(四十) 子曰:“道不同,不相為謀。”
注釋
①小慧:小聰明。 ②弘:弘揚。
譯文
(八) 孔子說:“可以同他講卻不同他講,這就失掉了朋友;不可同他講卻同他講了,這就說錯了話。智者既不失掉朋友,也不說錯話。”
(九) 孔子說:“志士仁人不能為保全自己的生命而損害仁,只能犧牲自己以實現仁。”
(十五) 孔子說:“多責備自己而少責怪別人,這樣就能避免別人的怨恨了。”
(十七) 孔子說:“整天聚集在一起,說的話都不正經,喜愛賣弄小聰明,這種人真難以栽培啊!”
(十八) 孔子說:“君子以原則為做人根本,按照禮來實行它,以謙遜的語言來表達它,以誠信來實現它。這才是君子啊!”
(二十三) 孔子說:“君子不是根據言語來推舉人,也不因為某人有缺點而拒絕他的有價值的意見。”
(二十四) 子貢問道:“是否有一句話可以終身奉行呢?”孔子說:“那就是恕吧!自己不想要的東西不要強加給他人。”
(二十七) 孔子說:“花言巧語會敗壞道德。小事上不能忍耐,就會攪亂大的謀劃。”
(二十九) 孔子說:“人能夠把道發揚光大,不是道使人變得偉大。”
(三十) 孔子說:“有了過錯而不去改正,這才真叫過錯呢!”
(四十) 孔子說:“人生志向不同的人,不能結交,不能在一起相互商議大事。”
季氏·益者三友四章
(四) 孔子曰:“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①,友多聞,益矣。友便辟②,友善柔,友便佞③,損矣。”
(五) 孔子曰:“益者三樂,損者三樂。樂節禮樂,樂道人之善,樂多賢友,益矣。樂驕樂,樂佚游,樂宴樂,損矣。”
(七)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
(十) 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
注釋
①諒:誠實。 ②便辟(pián pī):逢迎。 ③便佞(pián nìng):以花言巧語取悅于人。
譯文
(四) 孔子說:“有益的朋友有三種,有害的朋友也有三種。結交正直的人,結交誠實的人,結交見聞多的人,這是有益的。結交一貫走邪道的人,結交善于逢迎的人,結交當面奉承、背后誹謗的人,這是有害的。”
(五) 孔子說:“有益的樂趣有三種,有害的樂趣也有三種。喜歡以禮樂來調節,喜歡講人家的長處,喜歡多交賢良的朋友,這是有益的。喜好驕傲得意之情,喜歡閑蕩,喜歡宴飲取樂,這是有害的。”
(七) 孔子說:“君子要警惕三件事:年少時,精神體質還沒有穩定,要警惕迷戀女色;到了壯年之時,精神體力正處于旺盛時期,要警惕與人爭斗;到了老年時間,精神體力已經衰弱,要警惕貪婪。”
(十) 孔子說:“君子有九個想:看的時候要想看明白,聽的時候要想聽清楚,對于自己的臉色要想顯得溫和,對于自己的容貌態度要想做到恭敬,講話時要想盡可能誠懇,做事情要想做得認真,有疑難時要想發問,發怒時要想可能產生的后患,看到有好處可得要想拿是否正當。”
陽貨·性相近習相遠六章
(二) 子曰:“性相近也,習相遠也。”
(六) 子張問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為仁矣。”請問之。曰:“恭、寬、信、敏、惠。恭則不侮,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
(八) 子曰:“由也,女聞六言六蔽矣乎①?”對曰:“未也。”“居②!吾語女。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學,其蔽也蕩。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好直不好學,其蔽也絞③。好勇不好學,其蔽也亂。好剛不好學,其蔽也狂。”
(十三) 子曰:“鄉原,德之賊也。”
(十七) 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二十二) 子曰:“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難矣哉!不有博弈者乎?為之猶賢已。”
注釋
①女(rǔ):同“汝”。 ②居:坐。 ③絞:說話尖刻。
譯文
(二) 孔子說:“人的本性相差不大,由于外部的影響和各人的努力才使人們之間差別擴大了。”
(六) 子張問孔子怎樣做到仁。孔子說:“能在世界上實行五種品德,就做到仁了。”又問:“哪五種?”孔子說:“莊重、寬厚、誠信、勤勉、施惠。莊重就不會受到侮辱,寬厚就能得到眾人的擁護,誠信就能得到他人的信任,勤勉就容易取得成功,施惠就能更好地使用人。”
(八) 孔子說:“仲由,你聽說過六種美德和六種蔽障嗎?”子路回答說:“沒有。”孔子說:“你坐下,我講給你聽。喜愛仁德卻不喜愛學習,其蔽障之患是愚昧;喜愛智慧卻不喜愛學習,其蔽障之患是好高騖遠;喜愛誠信卻不喜愛學習,其蔽障之患是害人;喜愛直率卻不喜愛學習,其蔽障之患是尖刻;喜愛勇敢卻不喜愛學習,其蔽障之患是作亂;喜愛剛強卻不喜愛學習,其蔽障之患是張狂。”
(十三) 孔子說:“好好先生,是敗壞道德的人。”
(十七) 孔子說:“那些善于花言巧語、慣作媚人笑臉的人很少有仁德。”
(二十二) 孔子說:“整天吃飽了飯,不用一點心思,這種人難有長進!不是有下棋這類游戲嗎?玩玩這個,也強于無所事事。”
堯曰·尊五美屏四惡一章
(二) 子張問于孔子曰①:“何如斯可以從政矣②?”子曰:“尊五美,屏四惡③,斯可以從政矣。”子張曰:“何謂五美?”子曰:“君子惠而不費,勞而不怨,欲而不貪,泰而不驕,威而不猛。”子張曰:“何謂惠而不費?”子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費乎?擇可勞而勞之,又誰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貪?君子無眾寡,無小大,無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驕乎?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視,儼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子張曰:“何謂四惡?”子曰:“不教而殺謂之虐;不戒視成謂之暴;慢令致期謂之賊;猶之與人也④,出納之吝謂之有司⑤。”
注釋
①子張:孔子弟子。 ②斯:就。 ③屏(bǐng):排除。 ④猶之:同樣。 ⑤有司:專門負責某事務的小吏,此處指度量狹小之人。
譯文
(二) 子張問孔子說:“怎樣才可以從事政務呢?”孔子說:“注重五種美德,去除四種惡政,就可以從事政務了。”子張又問:“什么叫五種美德?”孔子說:“君子施恩惠,卻不耗費財物;役使百姓,他們卻不怨恨;有所追求,然而不貪婪;態度安詳莊重,但不傲慢;舉止威嚴,但不兇狠。”子張又問:“施恩惠,卻不耗費財物是什么意思?”孔子說:“引導百姓做對他們有利的事,從而使他們得到實利,這不是施恩惠而不耗費財物嗎?選擇可以役使百姓的事情而役使他們,誰又會怨恨呢?追求仁而又獲得仁,又怎能說是貪婪呢?無論人多人少,無論勢力大小,君子都不敢輕慢,這不是安詳莊重而不傲慢嗎?君子衣冠整齊,目光嚴肅,正氣儼然,人們望而生畏,這不是舉止威嚴而不兇狠嗎?”子張又問:“什么叫四種惡政?”孔子說:“事先不教育人而殺人,叫做虐;事先不預告卻要求立刻成功,叫做暴;政令的發布遲延了,卻下令如期完成,叫做賊;東西反正要給人,卻很吝惜,叫做吝嗇。”
上一篇:《荀子·勸 學》原文,注釋,譯文,賞析
下一篇:《論語·先進·子路曾晳冉有公西華侍坐》原文,注釋,譯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