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戲劇《無名氏》鑒賞
《小尉遲》全名《小尉遲將斗將認父歸朝》,又名《小尉遲將斗將將鞭認父》。主要寫尉遲敬德效忠唐朝、老年衛國并與離別二十年的兒子小尉遲在戰場上廝殺時相認的故事。
尉遲敬德先事定陽王劉武周,后歸大唐。因他累建大功,官拜鄂國公之職。他二十年前在介休縣棄劉武周投唐時撇下一子,年方三歲,還有院公宇文慶。劉武周之子、北番劉季真把小尉遲(尉遲保林)收為自己的兒子,改名劉無敵,現在長大成人,學成十八般武藝。劉季真打聽得大唐將老兵衰,病了秦瓊,閑了敬德,便命孩兒劉無敵領十萬雄兵單搦尉遲敬德出馬交戰,料定敬德年邁力衰,敵劉無敵不過,那時劉季真本人親統大兵直殺過去,一鼓吞并大唐。尉遲敬德的院公、劉無敵的養爺宇文慶聽說劉無敵在前廳打磨兵器,收拾軍裝,便前往詢問究竟。老院公人在北番心向唐朝,對劉無敵與大唐交戰、爭龍斗虎、剔蝎撩蜂,從內心感到不滿,認為 “這般對壘交鋒,到頭都總,南柯夢,說甚軍功” ,與劉無敵身兒上原無用。他要讓劉無敵和父親一起,為大唐“扶持社稷,保護疆封。”
劉無敵“磨刀霍霍” ,年輕氣盛。宇文慶出于對大唐和敬德的忠心,竭力加以勸阻。首先老院公把劉無敵和敬德做比,是“朽木材” 比 “真棟梁” ,是“寒鴉兒” 比 “丹山鳳” ; 而劉季真也難比徐茂公; 老院公又有意識地引出敬德的“水磨鞭” ,說“那敬德鞭無虛舉,舉無不中” ,劉無敵和他廝殺,“恰便似病羊兒逢著大蟲” ,“一命早丟空” ,必然被殺得“人似血胡同” ; 老院公還以劉無敵此行“少吉多兇” 、“宜止不宜動” 、“緊行無善蹤”相勸,劉無敵還是不聽。老院公把他比做韓信,這次與敬德廝殺其實與韓信在九里山為劉邦劉沛公賣命相同,“羞殺我也蒯文通” ;這是為了后老子而去攻打親老子,是背祖離宗的行為。
老院公在勸而不住的情況下,只好說出事情經過。他目睹劉無敵面容,想起鄂國公,似刀剜心,萬分悲痛。他決心要把劉無敵“發送” ,讓父子們相逢。他拿出二十年前敬德投唐時留下的一條水磨鞭,一付鐵幞頭,一付烏油甲,皂羅袍,讓劉無敵披掛起來,不由得“睹物思人淚點紅” ,其威風,其儀容,“活脫下一個單鞭奪槊的尉遲恭” 。他要小尉遲“在意的驅兵眾” ,“竭力報冤仇” ,盡孝又盡忠。小尉遲知道了自己的經歷,決心戰場認父,骨肉團園。
作者在全劇第一折先寫唐朝將老兵驕的危局,寫小尉遲身在番邦,武藝非凡,備戰討唐以及宇文慶思主報唐、勸子認父,表現宇文慶的忠心、小尉遲的英勇,目的在于為敬德出場作鋪墊。
第二折開始,劇作者在敬德出場前又寫了一個“凈盤將軍” (吃喝將軍的代名詞)李皇叔李道宗的請戰和軍師徐茂公的不允,以渲染大唐的將寡和番將的驍勇。接著寫敬德出場。敬德雖老,雄威尚在,聽說番將軍單搦他出戰,“忿氣盈腮” ,人似虎出山,馬似龍離海,“槍疾鞭快” ,“拿了那個潑奴才” ,憑著自己 “千戰千贏,百發百中,保護著一朝一代”。軍師徐茂公和宰相房玄齡對老將軍使“激將法” ,先言劉季真“英勇難及” ,更謂劉無敵水磨鞭難勝。老尉遲聽后“冷笑嗤嗤” ,說劉無敵正是“擔水向河頭賣” ; 徐茂公、房玄齡又以劉無敵年小,老將軍年老相提醒,尉遲恭說總不會“龍欺于魚鱉蝦蟹” ,“虎伏于狐兔狼豺” 。雖然他“六旬過血氣衰” ,“發短漸斑白” ,但他不服“年高邁” ,他“有氣概” ,“虎瘦雄心在” ,能“把三五石家硬弓開” ,他要打碎劉無敵的“天靈蓋” ,搠透他“三思臺” ,如不獲勝,羞見唐十宰。老尉遲還繪聲繪色地為軍師、丞相述說戰場對壘、斗敵擒賊的廝殺氣氛,表示這次戰斗“比破竇建德省些氣力,擒王世充不利害” ,他將憑著自己的“英雄慷慨”要“把那敗殘軍直趕過李陵臺” 。來到戰場之上,他當年威風不減,昔日猛氣猶存。“止不過病了秦瓊,又不曾閑了敬德” 。這江山是他鞭打就,這社稷是他槍刺成。北番逆賊有多大本領,敢欺負他年華老邁! 他要施逞一下挾人捉將的本領,顯耀一下撞陣沖營的英勇,賣弄一下撾鼓奪旗的絕招。劉無敵總不能披兩重鎧甲,戴三頂頭盔; 即便是銅鑄的天靈、鐵做的脊背,也要叫他水磨鞭下粉零麻碎。劉無敵和他搭話,說他老了,要他回去,他聽后笑微微,自己無非大兒歲年紀; 劉無敵仗著“血氣方剛” 、“后生可畏” ,“豈不聞老將會兵機” 。他在鼓角聲中,挺身躍馬,迎上前去,劉無敵看見自己的父親武藝高強,可惜氣力不加,又不敢還他,只是遮截架隔。老尉遲交手幾合,便力不從心,自覺非昔日可比; 劉無敵毫不費力,自己反倒被拖斗的氣喘狼藉。正在輸贏的關鍵時刻,劉無敵詐敗,老尉遲窮追,于無人處劉無敵跪認生父,以水磨鞭為證。老尉遲睹物覷人,歡喜不盡。當得知兒子剛才“佯輸詐敗” ,“方信道后生可畏” 。小尉遲返回番營,前去捉拿劉季真,一與父親出力,二做進身之禮。老尉遲準備著明日筵宴,既為二十年后父子團園而喜,更為天賜大唐家一個“玉麒麟”而賀。可是圣人卻因他在陣上“與番將交頭低語,來又不戰,去又不追”而動怒,說他有“背叛朝廷之意”。老尉遲說明自己一心“報主恩”,竭力“掃胡塵” ,決心把番兵殺盡,“扶宇宙定乾坤” ; 可是戰場上遇到的對手劉無敵,正是自己的兒子尉遲保林,所以才放他回去擒拿劉季真,“做功勞好將身進” 。于是房玄齡做保,徐茂公將老尉遲收在一邊,等待午時之前若無消息,要將老尉遲二罪俱罰。正在這時,小尉遲活捉了劉季真來降唐。老尉遲雖有怨氣,并不耿耿于懷,更不以理傲人,命孩兒拜了軍師、丞相,要與兒子同扶唐天子,共保唐社稷。圣人賜金千兩,加食邑萬頃莊田,封小尉遲為金吾上將,作先鋒世掌軍權。
老尉遲在二十年前離開定陽王劉武周而投唐;小尉遲在二十年后活捉劉武周之子北番劉季真而投唐,表明大唐君明政清,不憂保國無人。老尉遲曾在劉武周手下為將,小尉遲又在劉季真名下為子。但他們還是在關鍵時刻離開自己的主子和假父,毅然決然地效忠大唐,這兩代人的近似經歷表明了人心的向背。全劇以尉遲父子戰場相認作為中心展開戲劇沖突,表現武周表面上有子有孫,實際上后繼無人; 大唐雖將老兵驕,但仍然后繼有人。兩相對照,發人深思。
上一篇:元戲劇《武漢臣·李素蘭風月玉壺春》鑒賞
下一篇:元戲劇《無名氏·鬼鬧開封府》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