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侯伐秦魯人以莒人先濟
【原文】
諸侯伐秦[1],及涇莫濟[2]。晉叔向見叔孫穆子曰:“諸侯謂秦不恭而討之,及涇而止,于秦何蓋?”穆子曰:“豹之業,及《匏有苦葉》矣[3],不知其他。”叔向退,召舟虞與司馬[4],曰:“夫苦匏不材于人,共濟而已。魯叔孫賦《匏有苦葉》,必將涉矣。具舟除隧,不共有法。”是行也,魯人以莒人先濟,諸侯從之。
【注釋】
[1]諸侯伐秦:指公元前559年,晉侯派六卿率領諸侯大夫討伐秦國,以報櫟地戰役失敗之仇。
[2]涇:水名,渭河的支流。
[3]《匏有苦葉》:《詩經·邶風》篇名。匏(páo),一種有苦味的葫蘆,不能食用,但浮渡深水時,可以系在腰間作浮囊。
[4]舟虞:軍中掌船只運輸的官員。司馬:即軍司馬,主管軍政的官員。
【譯文】
晉國發動諸侯討伐秦國,軍隊到達涇水時誰也不肯先渡河。晉國大夫叔向前去拜見魯國的叔孫穆子說:“諸侯認為秦國對盟主不恭敬而討伐它,但到達涇水后卻停止不前,這對伐秦有什么好處?”穆子說:“我的事,就是誦讀《匏有苦葉》,不懂得其他事情。”叔向告辭后,便召來管理船只和主管軍政的司馬,說:“苦匏不能被人食用,只能系在腰間作浮囊渡河之用。魯國的叔孫穆子誦讀《匏有苦葉》,一定是打算過河了。你們馬上準備船只,清除道路,不供給船只就要依法處置。”在這次渡河的行動中,魯人巧使莒國的軍隊率先過河,諸侯們隨后跟著過了河。
上一篇:《臧文仲請賞重館人》原文、注釋、譯文、賞析
下一篇:《趙宣子論比與黨》原文、注釋、譯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