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蔡確
【原文】:
昔人之言秋意也,曰:若在遠行,登山臨水送將歸。此其平日游子之所悲,怨慕凄愴,尚不能自支,而況於予乎?戀高堂之慈愛,積三歲之違離。余親屬子,以侍我行,且復(fù)命于庭闈。其送子也,乃在粵嶺之南,溟海之西,洗亭之側(cè),瀘水之湄。出門躑躅以將別,仰天涕泗之交頤。浮云為我變色,行路為我赍咨,而況于余乎?
余方省愆念咎,藿食布衣,發(fā)如秋霜,形如槁枝。子見吾親,勿以告之。明明二圣,仁如天也,雷霆雨露,固有明也,孤臣放逐,久當(dāng)憐也。晨夕定省,歸可期也。子告吾親,其以斯也乎?天下之險,處乎人跡之稀。觸氛霧以深入,仗忠信而不疑。以余之故,而兩走乎萬里。嗟如子者其誰?周楚之郊,余親所棲。瞻彼白云,予留子馳,安得借翰於鴻鵠,徑從子而奮飛也?
【譯文】:
古人形容秋天的意境時常說:好像是遠行在外的客子,登上高山臨近河畔送別將要回歸家門的人。這是平素日子里客居在外的游子們所悲哀的。那種怨恨思慕,凄愴感傷的情形尚且不能忍受,何況對于我處在這種境遇中的人呢?我留戀高堂老母的慈祥仁愛,已經(jīng)有三年多時間違心地離開她的身旁。我的母親囑咐我的兒子,(讓你)前來貶所侍奉我這個遠在外地的行人,且讓他回去向家中的老母親匯報這里的情況。我送兒子將歸家遠行的時候,是在粵嶺的南方,東海岸的西面,洗亭的側(cè)畔瀘水的岸邊。出門將別時猶豫彷徨,欲走不前又徘徊感傷,仰天長嘆而兩行熱淚流下了臉龐。天空中的浮云為我而變得滲淡無光,路上的行人也為我嘆息咨嗟,何況正當(dāng)要離別親人的我呢?
如今我正在反省自己的過失,檢討自己的錯誤,吃的是粗糧野菜,穿的是粗布衣裳。頭發(fā)斑白,若秋天里的霜一樣,身體瘦弱枯槁,如干枯的樹枝一般。你回去見到我的母親,不要把這種情形告訴給她老人家。如今的皇上、太皇太后兩位君主非常圣明,仁義如天。其治裁臣子的雷霆之威和愛護人才的雨露般的恩澤,本來是非常圣明的。被放逐的孤臣,時間長了也會得到憐憫。這樣,我被恩賜歸鄉(xiāng)的日子就有了指望,這樣就可早早晚晚按時去看望高堂老母了。你回去要告訴我母親的,大概就是這些吧!天下奇險的美景,往往在于那些人跡罕至的地方。要敢于接觸通過那些妖氛霧氣而深入到險要的地方去,倚仗忠實誠信而毫不懷疑地直道而行。因為我的緣故而使你兩次奔波于萬里之途,能有如此孝心的兒子除了你還有誰呢?家鄉(xiāng)陳地是周代楚國的郊區(qū),是母親居住的地方。抬頭瞻望高空中那些白白的浮云飄然移動,你也將要遠行而去,可是我卻要滯留在這里,真令人傷心啊。怎樣才能向鴻鵠借來長滿羽毛的雙翅,徑直隨著你一起奮飛回到家鄉(xiāng)呢?
【評介】:
蔡確是個極其復(fù)雜的歷史人物,對他的評價褒貶不一,在當(dāng)代就有很大爭論。《宋史》則將其歸入《奸臣傳》并列在首位。在王安石變法的過程中,他基本站在王安石的立場上,屬于變法派。但此人的個人品質(zhì)多有虧缺,他善于偷機鉆營,在王安石失勢時,曾攻擊傾奪,并經(jīng)常奪他人之位而自己居之,故為當(dāng)世所不恥。神宗死,哲宗即位,太皇太后高氏臨朝聽政,起用司馬光等保守派大臣,盡費新法,蔡確被罷,其后又被放逐到新州(今廣東省新興縣),四年后死于貶所。在貶所時,他母親打發(fā)他的兒子來探望他,他送子返歸時寫了這篇賦。又考知蔡確籍本晉江(今廣東境內(nèi)),他父親時遷徙到陳(今河南睢陽),故賦中有“周楚之郊,余親所棲”之句。
由于處在貶謫時期,又送前來探望的兒子歸籍,心情之傷痛不難想知,故本賦的感情極為纏綿悱惻。開篇以他人之悲秋起筆,引出自己在這種特殊情境下的悲愴之情。作者將深情寓于敘事之中,懷念高堂的母子之情,送子回歸時留戀的父子之情,都是最為普遍的人類情感,故最易引起讀者的共鳴。“其送子也”幾句先滿含凄楚地點出天涯送子的地點。再描繪送別時“涕泗之交頤”的悲傷情形,最后用“浮云為我變色,行路為我赍咨”作為側(cè)面襯托,烘托自己悲不自勝的情景,層次非常清晰。
“余方省愆念咎”以下為第二段,有幾層意思。開始寫自己在貶所進行痛苦的自我反省的情形及身體的憔悴樣態(tài)。并囑咐其子不要把此種情形告訴自己的母親。自處逆境猶掛念高堂,其情也很感人。“明明二圣”以下八句是說皇帝圣明仁慈,自己久被放逐,可能會被赦免,這樣就有希望回去看望母親了,并告訴兒子用這些話來安慰年邁的母親。二圣指哲宗和臨朝聽政的太皇太后高氏。接著又表示堅信自己的正確性,將要“仗忠信而不疑”,最后表現(xiàn)對兒子為自己兩次往返奔波感到愧疚及急切思?xì)w的心情。全篇以情貫之,縷縷情絲纏繞于行文之中,很有感染力。
本賦小巧玲瓏,筆墨十分簡約,描寫極為集中。全篇所寫只是在貶所送別兒子時的瞬間感受,一切思念叮嚀皆為此時之活動,言簡情深。詞語也洗煉生動,僅用“余方省愆念咎,藿食布衣,發(fā)如秋霜,形如槁枝”,十八字就將自己在貶所的精神活動、物資生活、身體狀況形象地表現(xiàn)出來,顯示出駕馭語言的高超能辦。為了強調(diào)自己的悲傷情懷,在開頭一段中連續(xù)兩處用側(cè)面陪襯的手法,先用他人之悲秋惜別、后用浮云行路來烘托自己的悲愁,再用“而況于予乎”兩語進行間隔反復(fù),一唱三嘆,極大地增強了抒情效果。
上一篇:蔡邕《述行賦》原文、譯文、賞析
下一篇:揚雄《逐貧賦》原文、譯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