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文淑慧任光
麥斯特勒斯
一
當年青的夜鶯們學會了“愛之歌”,他們就四散地在楊柳枝間飛來飛去,大家都對了自己的愛人唱著——在認識之前就戀愛了的愛人。
大家都唱給自己的愛人聽,除了一只夜鶯,他抬起了頭,凝望著天空,并不歌唱著的過了一整夜。
“他還不曾懂得那‘愛之歌’哩!”——其余的夜鶯們互相說著。——他們就用了輕快的聲音歡樂地雜亂地唱著譏刺的歌。
二
他其實是知道那“愛之歌”的,然而唉,這不幸的夜鶯卻在上面,在群星運行著的青青的天空看見了一顆星,她眨著眼睛望著他。
她望著他,慢慢地、慢慢地向下沉著,在黎明之前不見了;這不幸的夜鶯望著她,目不轉晴地望著——當那顆星下去之后,他仍是出神地、悲哀地等到夜間。
黑夜來了,這夜鶯就歌唱著,用了低低的聲音——極低的——向著那顆星;歌聲一天一天地響了起來,到盛夏的時候,他已經用響響的聲音歌唱著了,很響的——他整夜地唱著,并不望一望旁邊。而天上呢,那顆星眨著眼,永遠地望著他,似乎是很快樂地聽著他。
等到這愛情的季節一過去,夜鶯們都靜下了,離開了楊柳樹,今天這一只,明天別的一只。這不幸的夜鶯卻永遠停在最高的枝頭,向著那顆星歌唱。
三
許多的夏季過去了,新愛情趕走了舊愛情,而那“愛之歌”卻永遠是新鮮的,每一只夜鶯都向著自己的新愛人歌唱……但是這不幸的夜鶯還是向那顆星唱著。
在夜里,并不注意的,在他的周圍,已經有比他更年青的聲音歌唱著了。在夜里,簡直并不想到他的兄弟們是全都死掉了;這向天上望著的、向那顆星歌唱著的夜鶯,從最高的枝頭跌下來死了。
那時候,那些年青的夜鶯們——每夜每夜向著他們的新愛人唱著歌的那些——不再歌唱了,他們用了楊柳葉掩蓋了他,說他是一切夜鶯中最偉大的詩人。可是他們卻永不曾知道,他正是在楊柳樹間的一切夜鶯中受了最多的苦難的。
(孫用 譯)
如果說《大樹》的筆調是冷峻而活潑的,而《夜鶯》的筆調卻顯得深沉而蘊藉。夜鶯叫聲清婉,在求偶的季節,常常在夜間轉鳴。歐洲人往往把它當作愛情的象征。作者借用這一傳統的主題,著意塑造了一只具有悲劇色彩的夜鶯形象。
為了突出這只夜鶯孤高拔俗的性格,作者通過對比手法,寫一群夜鶯來襯托他。他不象其他夜鶯那樣輕浮,那樣輕易地把“愛之歌”獻給對方,那樣地隨著時間的推移而喜新厭舊。它有著自己的追求,有著自己的理想。他所追求的,是一顆青空中向他眨眼的星。他一旦愛上了這顆星,便獻出了全部的愛。他愛的深沉,愛的執著。
然而,現實生活并不會成全這只夜鶯對于美和愛的向往與追求,所以也就注定了他終要為理想而殉身的悲劇的結局。夜鶯這一悲劇的性格,在作者對于悲劇氛圍的渲染中顯得尤為鮮明。當他不同于眾多夜鶯廉價地拍賣“愛情”,而沉默地凝望探求的時候,卻遭到了同類們的譏刺。當他注目那顆星在黎明中漸漸沉下去的時候,他仍是出神地、悲哀地等到夜間。當愛情的季節過去,群鶯飛離了楊柳樹,只有他還停留在最高的枝頭,向著那顆星歌唱。當夜鶯們都又有了新歡,而他還是向著那顆星歌唱,直至從枝頭跌下死去。
這是一個寓言故事,作者以簡捷直觀的藝術形象,寄托了一種人生的哲理。那顆星,不僅是愛情的象征,更是光明、美麗和真理的化身。那只夜鶯所追求的,也不是世俗的夜鶯們的那種本能的愛欲,而是比愛情更崇高,更圣潔的真理。他為了真理,而生死不渝的追求,受了最多的苦難。當夜鶯們認識理解他的價值時,他卻永遠地停止了歌唱。這種從不止息,不知疲倦地對真理的追求,為了真理而甘受種種痛苦磨難的精神,使我們想到比麥斯特勒思早幾十年的德國詩人歌德筆下的浮士德。他歷經坎坷,多次從悲劇的苦海中掙扎出來,而毫不氣餒地繼續于對人生真理的不斷探之中。這種不屈不撓的積極進取精神,在資產階級革命時代,有著其特定的歷史內涵,而在今天,也仍然具有鼓舞人們奮發向上的力量。
上一篇:《夜的舞蹈》鑒賞
下一篇:《夜過科隆萊因橋》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