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張俊山
烏爾法特
同是一個溪中的水。可是有的人用金杯盛它,有的人卻用泥制的土杯子喝水。那些既無金杯又無土杯的人就只好用手捧水喝了。
水,本來是沒有任何差別的。差別就在于盛水的器皿。
君王與乞丐的差別就在“器皿”上面。
只有那些最渴的人才最了解水的甜美。從沙漠中走來的疲渴交加的旅行者是知道水的滋味的人。
在烈日炎炎的正午,當農(nóng)民們忙于耕種而大汗淋漓的時候,水對他們是最寶貴的東西。
當一個牧羊人從山上下來,口干舌燥的時候,要是能夠趴在河邊痛飲一頓,那他就是最了解水的甜美的人。
可是,另外一個人,盡管他坐在綠蔭下的靠椅上,身邊放著漂亮的水壺,拿著精致的茶杯喝上幾口,也仍然品不出這水的甜美來。
為什么呢?因為他沒有旅行者和牧羊人那樣的干渴,沒有在烈日當頭的中午耕過地。所以他不會覺得那樣需要水。
無論什么人,只要他沒有嘗過饑與渴是什么味道,他就永遠也享受不到飯與水的甜美。不懂得生活到底是什么滋味。
(蘇齡 哲渠譯)
在階級對立的社會里,人們的生活境況是有天淵之別的。那些不勞而獲的富貴者,坐享其成,過著養(yǎng)尊處優(yōu)的生活,而辛苦恣睢的勞動人民卻饑寒交迫,含辛茹苦。但是,誰更能享受和品嘗生活的甜美呢?《生活》的作者給了耐人尋味的回答:
無論什么人,只要他沒有嘗過饑與渴是什么味道,他就永遠也享受不到飯與水的甜美,不懂得生活到底是什么滋味。
這個看似簡單的答案卻蘊含著強烈的社會評論意向,即對于“富貴者”生活的否定。這種否定,當然是勸諭式的,并未達到階級批判的高度。但是,如果從生活哲學的角度去看,它又不無深刻的啟迪意義。人應該追求什么樣的生活?讀了這篇作品,會獲得一定教益的。
作品采用卒章顯志的寫法,頗似寓言的建構特點。如所周知,寓言總是通過故事揭示道理的。這篇作品也是先講事例,寫出不同的人對水的不同感受,從而引出篇末的結(jié)論。當然,這篇作品又不是一個典型的寓言,因為寓言只用一個完整的故事去說明道理,而這里卻是將幾個事例排列起來,不具備故事的統(tǒng)一性和完整性。因此,它只是借鑒寓言在事實基礎上點題的建構特點,而更偏重于夾敘夾議的寫法。這就形成了作品的又一特點,即其鮮明的議論色彩。
這篇作品的議論性,開篇即表現(xiàn)出來了。“水,本來是沒有任何差別的。差別就在于盛水的器皿。”這就是第一層結(jié)論,它來自第一個事例。然后由“君王與乞丐的差別就在‘器皿’上面”過渡到下文,舉出幾個事例,說明他們對水的滋味有不同的感受。“為什么呢?”對這一設問的回答具體地解釋了上述現(xiàn)象,最后引出關于“生活”的普遍規(guī)律,水到渠成,結(jié)論來得十分自然。
通篇來看,“飲水”是比喻,“品嘗生活”才是作品題旨所在。因此,那些為議論服務的舉例又有了象征的意味。一篇議論色彩頗重的作品,為什么會有耐人咀嚼的詩意?看來,與其隱喻性象征的構思特點大有關系。
上一篇:《生機》鑒賞
下一篇:《生的痕跡》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