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班彪
【原文】:
夫何事于冀州,聊讬公以游居。歷九土而觀風,亦哲人之所虞。遂發軫于京洛,臨孟津而北厲。想尚甫之威虞,號蒼兕而明誓。既中流而嘆息,美周武之知性。謀人神以動作,享烏魚之瑞命。贍淇澳之園林,善綠竹之猗猗。望常山之,登北岳而高游。嘉孝武之乾乾,親飾躬于伯姬。建封禪于岱宗,瘞(jì)玄玉于此丘。遍五岳與四瀆,觀蒼海以周流。鄙臣恨不及事,陪后乘之下僚。今匹馬之獨征,豈斯樂之足娛。且休精于敝邑,聊卒歲以須臾。
【譯文】:
我并沒有什么事要到冀州去,姑且借公出的機會去游覽居處。經過許多地方順便觀察一下民間風情,也是哲人們引為娛悅的事。于是我從京師洛陽出發,到孟津渡口時轉而向北行進。我不禁想起周武王伐紂時,姜太公呂尚的威風,他嚴肅地號令蒼兕而約盟誓師。軍隊到達中流的時候周武王長聲嘆息,后人都贊美他能知天命而等待時機。他能參考人與神的謀劃而進行行動,享受上天落下赤烏,水中跳上白魚的祥瑞天命。贍望淇澳的園林,那猗猗的綠竹象征衛武公夙夜不怠、勤于國事的美德,真是令人贊嘆。望到常山的巍峨嵩高,登上北岳而在高處遨游。贊美孝武帝劉徹的自強不息。親自飾躬于伯姬。在東岳岱宗泰山上建土封禪,埋玄玉在這個山丘之中。遍游了五岳與四瀆,東觀蒼海而周游天下。真遺憾我未能趕得上那個時代,作為陪侍皇帝之乘輿的下級官員。如今卻是獨自騎馬遠行,怎能比得上那種快樂的情景令人高興開心。暫且在這個偏僻的邑鎮里休息將養一下吧,以很快地渡過這一年時間。
【評介】:
本賦題為《冀州賦》,但作者并沒有吟詠冀州的山川地物與風土人情,而是一篇記游詠懷賦,體制和結構與他的《北征賦》有相近之處。此賦的寫作年代未詳,《后漢書·班彪傳》中未有其到過冀州的記載。有的書將此賦系于班固名下,并題為《游居賦》。但班固生平也未見到過冀州的記載,故今暫從《全后漢文》之說,仍視為班彪的作品。
觀本賦所寫,非戰亂景象,當是東漢初年統一戰爭結束后所作。文中并未描寫途中的景色,而是詠懷古跡,借與途中之地相關的歷史故事抒發自己的情懷。值得注意的是他所緬懷贊美的主要是三位古代君王,既行至孟津而追思周武王于盟津會師準備伐紂的勇武精神;望淇澳之園林而追思衛武公勤于國政的高尚品德;登北岳而追思漢武帝那種經天緯地自強不息的奮發斗志。這里值得深思的有二點:第一點是他所仰慕贊美的三位古代君王即周武王、衛武公、孝武帝的廟號或謚號中都有“武”字,這不由使我們聯想到作者的后半生與東漢開國皇帝光武帝劉秀的執政時間相始終。他死于東漢建武三十年(公元54年),正是劉秀執政的晚期。光武帝也有“武”字,年號為“建武”,這恐怕不是偶合,當是作者有意為之的。第二點是班彪對以上“三武”的贊美皆取其銳意進取,努力政事的一面而略去其它,這恐怕也是有意為之的。東漢國勢始終未能振興,光武帝雖努力控制土地兼并和禁止殘害奴婢,但實際收效并不太大。劉秀執政晚期亦有怠于政事的表現,故東漢始終未能出現西漢中期的興盛局面。班彪在本賦中歌頌三位帶武字的古代賢君并皆取其勤懇國事的一面,恐怕就是對光武帝不能銳意圖新,恢復文景武昭時的興盛局面表示不滿,不敢明言直說,而借古來諷今吧!
上一篇:王粲《傷夭賦》原文、譯文、賞析
下一篇:王棨《涼風至賦》原文、譯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