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王粲
【原文】:
唯皇天之賦命,實浩蕩而不均。或老終以長世,或昏夭而夙泯。物雖存而人亡,心惆悵而長慕,哀皇天之不惠,抱此哀而何訴?求魂神之形影,羌幽冥而弗迕。淹徘徊以想象,心彌結而紆縈。晝忽忽其若昏,夜炯炯而至明。
【譯文】:
皇天給予人類以生命,實在是無邊廣大而無所不與,可是每個人的壽命卻很不齊,有的人活了很大歲數(shù)才衰老而完結生命,有的人卻突然在某天傍晚就短命夭折,或在某個早晨意外地殞命。他們的東西雖然保存了下來,可是人卻永遠地消亡了,活著的人對此失意傷感,對死者十分想念,哀傷皇天不普遍施行恩惠,懷著這種深痛又怎樣向人傾訴?只好企求能見到死者靈魂的形狀影像,然而恐怕在陰間也不會相遇。久久地往返回旋踱來踱去,心中回想思念著死者,思緒郁結,老在心頭紆回纏繞。白天神志恍忽,思念直至于黃昏,夜里耿耿于懷,思念直到天明。
【評介】:
建安時期,人才輩出,作家蔚起,出現(xiàn)了著名的“三曹”與“建安七子”,不僅給文人五言詩帶來了繁榮,也將抒情小賦推向了成熟。在眾多的賦家中,王粲、曹植、徐干等人最負盛名,后人把曹植與王粲并稱,呼之為“曹王”,而且就在當時,王粲、徐干的辭賦便受到最高統(tǒng)治者魏文帝曹丕的贊賞,魏文帝認為把王粲、徐干比之于東漢辭賦大家張衡、蔡邕也不為過,并推崇王粲的《初征》、《登樓》、《槐賦》、《橘賦》諸篇。在建安七子中,又要數(shù)王粲賦的文學成就為最高,劉勰在《文心雕龍·才略》中曾評價王粲為“七子之冠冕”。
王粲,字仲宣,有奇才,依劉表十五年而不得重用。歸魏后,受到統(tǒng)治者曹氏父子的青睞。仕途得意,使思想與文風都隨之發(fā)生了變化,其抒情小賦已一掃以往抑郁感傷的基調,發(fā)揚踔厲成了賦的主旋律。然而王粲畢竟身經(jīng)戰(zhàn)亂,飽嘗過長期的精神壓抑,對社會種種不幸有真切的體味與真摯的同情,所以寫起悲痛哀怨的內容來,仍哀哀動人,一篇《傷夭賦》足以證明。
《傷夭賦》是王粲歸魏后的作品,很可能同他的《瑪瑙勒賦》、《車渠碗賦》一樣,是應王命之作。魏文帝族弟文仲十一歲早夭,其母極度悲傷,魏文帝出自宗族之情,作《悼夭賦》一篇,來抒寫對族弟殞命的哀惜之痛。作為文帝所器重的身邊文士,王粲自然要以賦來為文帝“助哀”。魏文帝在《悼夭賦》中寫道:“氣紆結以填胸,不知涕之縱橫。時徘徊于舊處,睹靈衣之在床,感遺物之如故……”王粲的《傷夭賦》中有“物雖存而人亡”、“淹徘徊以想象”、“心彌結而紆縈”等句,從情感與詞句上看,有許多相似之處,明顯看出王粲《傷夭賦》有應和的痕跡,斷定《傷夭賦》是臨時應制奉和之作,大概是不會錯的。
雖是臨時應制奉和之作,但王粲不愧七子高手,他在倉促中能迅速喚起自己以往的類似感受,借應和來表現(xiàn)對死亡這種人生現(xiàn)象的認識與感情,其真誠的感情與有一定深度的認識已經(jīng)遠遠超越了對一個具體小孩子早夭哀悼的范圍。《傷夭賦》的起筆并沒有緊隨魏文帝,他沒有像魏文帝那樣從傷悼文仲王字處著眼,而是從整個社會與人生的大范圍來抒發(fā)對夭折的普遍感情,視野遼闊,意境宏大,具有廣泛的社會意義,誠如劉勰所言,“仲宣靡密,發(fā)端必遒。”(《文心雕龍·詮賦》)一落筆就憾動了每個讀者的心。
作者哀傷的感情是強烈的,他善于組織這種感情與表達這種感情的語言。作者以“夭”作為事件線索,以“傷”作為感情脈絡,使短短的一篇小賦中容納了強烈的感情,使其結構精致有序、嚴謹又富有變化。作者一顆“傷夭”之心,像蕉心一樣層層包裹,如同層層剝蕉,作者將感情層層推進,使傷夭之情越展越顯,使傷夭之心越見越明。作者先傷“皇天之賦命”“而不均”,次哀“物雖存而人亡”,哀傷無窮,于是寄托于“羌幽冥”,然而這點希求也落得個“弗迕”,傷夭之痛一處比一處加重,逐層闡明一顆無處可訴的傷夭之心在人間地府都得不到慰藉。夭者既已亡,生者哀無已,這里寄寓了作者某種人生感受,把作者對所有已故親友的思念及內心悲痛紆徐有致地表達出來。
為了突出“傷夭”之情,作者在短短的小賦內還廣泛地運用了對比手法。作者以賦命“浩蕩”與“不均”相對比,以“老終以長世”與“昏夭而夙泯”相對比,以“物存”與“人亡”相對比,以“羌幽冥”與“弗迕”相對比,形成了一般與個別、現(xiàn)實與感情的強烈反差,將沉痛的傷夭之情襯比得異常突出。
王粲擅長觸景興嘆,睹物抒懷。在此小賦中,將自己的內心活動緊緊與節(jié)候、景物揉成一片,以可感的自然形象反映復雜抽象的內心感情。“淹徘徊以想象,心彌結而紆縈。晝忽忽其若昏,夜炯炯而至明。”因感傷而徘徊,從清晨不知不覺到了黃昏,足見對夭者思念之深。因心緒郁結,神志恍忽,從夜晚直至天明而不能入眠,足見對夭者懷念之久。晝因“傷夭”而“若昏”,夜因“傷夭”而“炯炯”,景中有情,情以景顯,很有感染力。
不過,《傷夭賦》這種奉命應酬之作,畢竟不能與他的《七哀詩》、《登樓賦》相比,不僅缺乏《七哀詩》、《登樓賦》那種深沉的悲憤憂思,而且相比之下,在思想內容上也顯得有點膚淺。這是因為倉卒應命,意出他人,難免偏重藝術追求,而內容顯得單薄,另一方面詞臣在很大程度上要附隨君王,這也束縛了作者感情的暢快表達。
上一篇:劉基《伐寄生賦》原文、譯文、賞析
下一篇:班彪《冀州賦》原文、譯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