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籍、寓言故事·大海三魚》原文與賞析
南海卒涌大洮,越海境界,有三大魚,隨上流處在淺水。自相謂言:“我等三魚,處在厄地。漫水未減,宜可逆上,還歸大海?!庇械K水舟,不得越過。第一魚者,盡其力勢,跳舟越過;第二魚者,復得憑草越度;第三魚者,氣力消竭,為獵者所得。一一第一慮未然,必當被傷害;憑草計現在,彼命得脫死:二魚俱得免,以濟危脆命。愚守少池水,受困于獵者。
此篇選自姚秦·竺佛念所譯的《出曜經》。《出曜經》也屬“譬喻經”類。據原書第六卷釋名云:“所謂‘出曜’者,從無常至梵志,采眾經之要藏,演說布現以訓將來,故名‘出曜’?!彼扇∩⒁娪谠缙诜鸾浿械母鞣N譬喻,通過譬喻來宣傳佛教所說人生無常,以修行戒、定、慧積善根而達到解脫的道理。
竺佛念是前后秦僧人。據《高僧傳》等記載,他是涼州(今甘肅武威)人。二十歲左右出家,“誦習眾經,粗涉外典”,“蒼雅詁訓,尤所明達”,“洞曉方言,華梵音義莫不兼解”。前秦建元(365—384)中,有外國僧人僧伽跋澄·曇摩難提等到了長安,秘書郎趙政請他們譯經,讓竺佛念為傳譯。據說,竺佛念翻譯時,因不滿意梵文“繁質”,“每存瑩飾義句,減去繁長”。他曾與佛陀耶舍共譯《長阿含經》,也自譯了《菩薩瓔珞經》、《十住斷結經》、《菩薩處胎經》、《中陰經》、《出曜經》等,被稱為苻姚兩代的“譯人之宗”。
這是一個譬喻寓言故事。有三條魚不幸來到淺水中,處于厄境。它們都想再回到大海,前二條魚或憑借自己的力勢,或依靠了其他的力量——草,都跳過“礙水舟”,回到大海,返回他們可以逐波遨游的世界。但最后一條魚,卻終因氣力消竭,而成為打漁人的收獲。
這個寓言故事告訴人們:遇到任何困難,處于任何厄境時,要依靠自己的力量,有時也可以在別人的幫助下,通過自己的努力,才能離厄得濟。若像第三魚那樣,猶豫不前,“氣力消竭”后就難以度過難關,脫離險情。
這就是從這個寓言的表面所得到的,也正是我們今天欣賞這個故事所要汲取的教訓,一個小小的故事,說明了一個深深的道理。這正是佛經文學故事的魅力所在。
當然,我們知道,一個民間寓言故事既為創作佛經的佛教徒所擇取,自有其目的,一定在其中加上了他們的宗教蘊義。如果再多引幾句話,佛世尊召集大眾為他們所說的頌語就更顯豁了:“是日已過,命則隨減,如少水魚,斯有何樂?”
這實際上是佛在哀嘆人生的痛苦。
佛教主張:諸行無常,萬法無我,涅槃寂靜。這是佛教的主要教義,所以被稱為“三法印”。所謂“諸行無?!保甘澜缛f有都是生滅變化無常的。佛教認為“宇宙間一切現象,都是此生彼生、此滅彼滅的相互依存關系,沒有永恒的實體的存在。所以任何現象都是無常的,表現為剎那剎那生滅的。所謂“萬法無我”,指世界是一切事物都沒有獨立的、實在的自體,即沒有一個常一主宰的“自我”(靈魂) 的存在。人是由五蘊假和合而成,沒有常恒自在的主體——我 (靈魂);一切法也都由種種因緣和合而生,不斷變遷,沒有常恒的主宰者。所謂 “涅槃寂靜”,指熄滅了 “生死”輪回而后獲得的一種精神境界,這是一種智慧福德圓滿成就的,永恒寂靜的最安樂的境界。這就是佛教對人生、對世界的主要看法。
但是在現實世界中,蕓蕓眾生卻不明白這些佛理,他們在無常的法上貪愛追求,在無我的法上執著為“我”,或為“我所有”,于是就必會有諸種的煩惱,無盡的痛苦。例如,盡管許多人有很高的地位,有無量的財富,他們或是婆羅門,或是剎帝利,或是長者,或是居士,享盡榮華富貴,但他們都免不了生、老、病、死之苦,時如逝水,“是日已過”,轉眼間就會 “命變、形羸、氣衰、力竭”,就像那處在淺水中的魚,痛苦萬端。而要擺脫這種種的痛苦,就要入佛門,修習佛道,以涅槃寂靜為目的。就像故事中的第一、第二魚那樣,躍過障礙,來到自由自在的天地,蕓蕓眾生就應該皈依佛教,棄惡從善,虔誠修持,最后跳出六道輪回的樊籠,求得超出生死的解脫,到達無有諸苦,但有諸樂的極樂世界。
這個簡短的寓言故事的最大的藝術特色是語言精練。尤其在描寫 “大海三魚”要“逆上”“還歸大?!?時所用的語句都用四字格的動詞短語: “跳舟越過”、“憑草越度”、“氣力消竭”,僅此12個字就已把三魚那不同的氣勢,不同的動作,不同的結果表達得淋漓盡致,實在是絕妙之作。語言精練也是大多數佛經文學作品所共有的藝術風格,值得我們借鑒。
上一篇:《詩詞曲賦文·大云寺贊公房(其三)》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詩詞曲賦文·大秀宮》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