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曲賦文·偕友游普照寺》原文與賞析
沈桂清
我輩何多幸,名山作比鄰。
同游山下寺,俱是畫中人。
佛殿松篩月,云門石界塵。
如逢菊林隱,相與叩迷津。
這首五言律詩,是清人沈桂清陪同他的朋友游覽普照寺時寫下的。首聯“我輩何多幸,名山作比鄰”,詩人以無比豪邁的氣概喊出了與名山作鄰甚感幸運的心聲,以坦率,直爽的性格向讀者披露了自己的情懷,令人感到有一股喜悅的巨流溢于言表,富于一種氣勢美。此句中的“名山”指泰山。泰山,又名東岳,位于我國東部,它以“擎天捧日”之姿,“拔地通天”之勢,獨尊于五岳,馳名于中外,吸引著古今中外無數游人前來游賞。詩人沈桂清在游泰山之后,竟從河北宛平舉家南遷,“筑別墅于岱麓”,所以詩中有 “名山作比鄰”之句,這就更見詩人喜愛泰山之情非同一般人。
頷聯“同游山下寺,俱是畫中人,”委婉含蓄地寫盡了 “山下寺” 的美景,令人遐思飛馳。山下寺即普照寺,始建于六朝,故又名 “六朝古剎”。它位于泰山之陽的凌漢峰下,周圍峰巒環抱,溪水潺潺,佛寺依山層遞而建,蒼松翠柏掩映其上,是一組完整的佛教寺院古建筑群。但詩人并沒有從正面直接描寫這些美景,詩人獨運匠心,先虛寫了一筆,即把這些美景統統比之為畫。風景如“畫”,這是多么富有詩意的字眼,而普照寺的游人自然也就變成了 “畫中人”。透過“畫中人”三個字,讀者不難相象到: 普照寺的青松綠竹、悅耳鳥鳴、潺潺流水……,讀者可以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去設想普照寺的風景之美。
當讀者徜徉、陶醉于美麗的景色中時,詩人卻勒住了讀者思想駿馬的韁繩,令讀者仔細地欣賞 “佛殿松篩月,云門石界塵”這幾個特寫鏡頭。佛殿指普照寺的正殿——大雄寶殿。大雄寶殿的后面有一古老松樹,相傳六朝時所植,史稱六朝松,古松粗大雄壯,無數長枝盤曲四伸,宛如巨大的華蓋,覆壓在大雄寶殿上。它枝繁葉茂,疏密相間,就像一個撒空的篩網,每值皓月當空,月光透過網孔,灑下細碎的銀斑,狀如篩月,流光投地,靜謐中似有聲可聞,令人心馳神蕩,別有妙趣。古今詩文詠月者甚多,但唯有 “篩月”二字格外新奇別致,最能道出此景之妙。“云門石界塵”是指寺南半里路旁的 “云門”“界塵”兩塊刻石。“云門”是佛家語,指云門宗。云門宗系佛教禪宗五家之一,五代文偃創立,因住韶州云門山 (今廣東乳源縣北)光泰禪院,故名,其說教方式云門三句。據 《五燈會元》卷十五: 云門宗祖文偃曰:“我有三句語,示汝諸人,一句 ‘函蓋乾坤’,一句 ‘截斷眾流’,一句 ‘隨波逐浪’。若辯得出,有參學分; 若辯不出,長安路上輥輥地。”第一句大意說天地萬物皆“真如”所顯;第二句大意說不應用語言文字把握真如,而應于內心頓悟; 第三句大意說對參學者應因機說法。該宗將此三句比做“云門劍”,意謂掌握其含意,即可求得解脫。詩僧元玉將“云門” 二字刻石于寺南,意謂禪之所在。“界塵”即紅塵之界,佛家把色、聲、香、味、觸、法,稱為 “六塵”,把眼、耳、鼻、舌、身、意叫做六根,并認為 “六塵” 是 “六根”派生的,佛家把所謂 “六根潔靜” 的叫做 “一塵不染”,佛教徒修行,就是要排除任何欲念,棄絕七情六欲,保持心地潔靜,跳出紅塵,達到一塵不染,因此,立“界塵”之石于此,實則標示出這里是佛界與塵世的分界線。“云門石界塵”一句,詩人雖沒有直接描寫奇妙的景色,但卻使前面所描寫的美麗景色倏然披上了一層神秘的宗教色彩,使讀者對這里的明山秀水油然升起一股虔敬之情。最后一聯 “如逢菊林隱,相與叩迷津”,則寫出了詩人對佛家高僧的企羨之情,同時也隱含了幾分自況的意味。菊林隱,指清初的名僧元玉。元玉,字祖珍,號古公,廣陵崇川人。康熙初年,居泰山普照寺。元玉學識淵博,又好養菊,巖阿種菊皆遍,命曰菊圃,有詠菊詩百余首,故號“菊林隱”。詩人沈桂清生活在清末,與元玉相隔數百年,卻要“相與叩迷津”,可見這是祈望之詞,但這恰恰表現了詩人對菊林隱的崇拜之情。詩人遷家于岱麓,同“名山作比鄰”,不但使自己變成了“畫中人”,而且還可以向菊林隱這樣的高僧“叩迷津”,這難道不是一大幸運嗎?全詩至此結束,首尾呼應,特別是最后一聯,雖沒有直接寫景,但卻給人一種地靈人杰的感覺,使讀者感到普照寺不但景美,而且人更美。
上一篇:《詩詞曲賦文·修仙詞》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詩詞曲賦文·僧伽何國人》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