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曲賦文·瑤池》原文與賞析
瑤池阿母綺窗開,黃竹歌聲動地哀。
八駿日行三萬里,穆王何事不重來?
“瑤池”,為古代傳說中昆侖山上的池名,西王母所居之處。《史記 ·大宛列傳贊》云:“昆侖其高二千五百余里,日月所相避隱為光明也,其上有醴泉瑤池。”《穆天子傳》卷三載:“乙丑,天子觴西王母于瑤池之上。”阿母,即西王母,亦稱金母或西姥,神話傳說中有多種形象,或為豹尾虎齒的怪物,或為雍容平和、擅于歌唱的婦人。在 《漢武內傳》里則被描述成年約30、容貌絕世的女神,把三千年成熟一次的蟠桃獻給武帝。在后代小說戲曲中,稱其為 “瑤池金母”,每逢蟠桃成熟時,便大擺壽筵,諸神都來為她祝壽。“黃竹歌”,古代逸詩,相傳為周穆王所作。《穆天子傳》載:周穆王往蘋澤狩獵,“日中大寒,北風雨雪,有凍人,天子作詩三章以哀民”。詩為四言,每章七句,首句云“我徂黃竹”,故名。“八駿”,傳說中周穆王的八匹名馬。“穆王”,西周國王,姬姓,名滿,昭王之子。曾西擊犬戎,俘虜五王,東攻徐戎,會合諸侯。后世傳說他曾周游天下。《穆天子傳》說他西行至昆侖山,遇西王母。西王母在瑤池為他設宴。臨別時西王母歌曰:“白云在天,山陵自出。道里悠遠,山川間之。將(希望)子毋死,尚能復來。”穆王答曰:“比及三年,將復而野。”這首詩即根據這一神話傳說,加以生發,想象出三年之后穆王未能重來,西王母希望落空的情景。歷來被認為是以此諷刺唐武宗求仙的荒唐虛妄,亦有說不僅諷求仙,亦諷唐武宗寵王才人和游獵。
唐朝的許多皇帝都特別迷耽于道術,服丹求仙,乃至中毒折壽,廢政誤國。唐武宗重用李德裕為相,采取了一系列政治改革措施,使疲敝已極的中晚唐社會一度出現中興的氣象。然而他也頑固地迷信道術,篤求“長生不老”之仙方,結果終因服丹過量中毒而死。這時,李商隱剛剛守喪三年期滿,重返秘書省任職,本想為中興唐王朝盡股肱之責,未料君主突然駕崩,他心情復雜,感慨萬端。一方面,李商隱敬仰武宗這位有一定政績的皇帝,希望在他的治理下國運長久,他自己也可一展懷抱,為國效力。對武宗之死,他悼痛甚切。在《昭肅皇帝挽歌辭三首》里,他寫道:“九縣懷雄武,三靈仰睿文”,“笳簫凄欲斷,無復詠橫汾”。另一方面,詩人亦清醒地認識到,迷耽方術,中毒身亡,是武宗自己的過錯,由此造成國家的不幸,更是武宗的責任。
在這首詩中,李商隱不僅是諷喻,而且深懷凄惋之情。他生動地描述了神話傳說的一幕:住在瑤池旁的西王母洞開了自己的綺窗繡戶,她仿佛聽到遠處傳來驚天動地的黃竹歌聲,卻見不到穆天子的御駕如期踐約而來。御車駕有八匹神駿,號稱日行三萬里,為何天子卻不再來相會了呢?王母無從得知,心情由熱切的盼望變成痛苦的失望。這寥寥28個字,委婉曲折地表達了深厚復雜的情感。前二句主要是哀,后二句主要是怨。哀是忠臣對皇帝的哀,怨是忠臣對皇帝的諷。詩人明寫女人(西王母)對情人失約的失望怨恨,實含人臣(自己)對君主早逝的哀悼痛惜;明寫法力無邊的神仙也有如同人間一樣的痛苦境遇,暗諷權威至上的皇帝也有求之而不可得的事物,含蓄地指出迷戀仙人靈丹的愚謬可悲。
“顯言不可而曲言之”,這是王朝沒落之時文學的普遍特點。周曇說過:“歷代興亡億萬心,圣人觀古貴知今。”面對江河日下的現實,詩人往往緬懷往昔,借古論今,借詠史諷諭,借詠史傷時。詠史詩在李商隱的政治詩中占了較大的比重。這類詩如同他的抒情詩一樣,亦體現出深情婉約,意境曲折的藝術風格。
上一篇:《小說、戲劇·王質》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詩詞曲賦文·登掃葉樓(選一)》原文與賞析